古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1 16:2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杜甫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各体兼备,佳作甚多,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代表作:《三吏》《三别》《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写作背景1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 送回老家,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写作背景2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第一招●
——读出诗韵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jiànsāozānshèng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jiàn溅落dǐ值得sāo用指甲挠zānshē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简直hún戌 xū
戍 shù
戊wù
泊戍:古代边防驻守之营寨称为戍,也可转为动词用法,如~守边疆,此处戍同守意。二、读准字音,并理解意思。三、整体感知 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个形象?首联: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颔联:花、鸟颈联:尾联:白头( )代指诗人簪烽火、家书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望中所见:时间
季节
2、译文:(国破)(春天)国都已被叛军攻破,但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日的长安城里满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国破,草木深和平年代
热闹繁华
人来人往安史之乱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长安城一个“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一个“深”字写出满目凄然之景。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可见人民离散五人整治。
诗人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研读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溅”“惊”使动用法:
2、译文: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儿使我的心里惊悸。感伤时事,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痛苦流泪,久别家人,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赏析: 1、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 2、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烽火”句承“感时” 句,”家书”句承“恨别”句。
2、连三月:
抵万金:
3、译文:说明战祸之长形容家书极其难得、极其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一封薄薄的家书 万两黄金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家书抵万金”,也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人这年45岁,“白发” 为愁所致,是写实。“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其苍老之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2、 译文: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不胜簪。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赏析:通过刚才的仔细品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春望》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问题探讨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课堂练习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念家悲愁的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接连到春深三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忧国忧民 )(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叹息衰老 )小结泊秦淮
杜牧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写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寒冷的水面,以及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的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
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笼:笼罩。犹:还在。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补充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互文(互文,又名互辞,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景——夜景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迷蒙 冷寂的画面赏析一个“寒”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心头掠过一丝凉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赏析
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实际上是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达官贵人)以及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评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通过刚才的仔细品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泊秦淮》 诗人泊舟于秦淮河,眼见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小 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1、诗人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的诗句是:
课堂练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 、于情景交融中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对现实深刻忧虑的两句诗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春望》中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
反而落泪心惊? 答疑全频道答疑:因为诗人感时恨别,站在花前,对花溅泪,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2.《春望》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组成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疑全频道答疑: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的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珍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仔细品读“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
么地方。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疑: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的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答疑全频道 4.《泊秦淮》中“犹唱”一词有何含义?答疑:诗人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答疑全频道易错点1.“笼”字读音组词
正确的是:1.笼 [lóng] 2.笼 [lǒng]
【拓展】1:灯笼、鸟笼、牢笼、蒸笼 2:箱笼、笼罩、笼统
易错点2. “泊”字读音组词
正确的是:1.泊 [bó] 2.泊 [pō]
【拓展】 1:停泊、漂泊、淡泊 2:湖泊、血泊
易错点3. “干”字读音组词
正确的是:1.干 [gān] 2.干 [gàn]
【拓展】 1:干预、干系、干戈、干杯 2:树干、干练、干部 纠错笔记本易错点4.“搔”与“骚”
正确的是:1.搔:用手挠痒 2.骚:扰乱、忧愁、举止轻佻
【拓展】1.隔靴搔痒 2.骚乱、离骚
易错点5. “戍”、“戌”与“戊”
正确的是:1.戍[shù]:军队防守 2.戌[xū]: 地支十一位,属狗
3.戊[wù]:天干的第五位,用作顺序第五的代称
【拓展】1.戍守、戍边 2.戌时 3.戊戌变法
易错点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与
“零丁”的意思
正确的是:前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
是实意,分别以为惊恐和孤独无靠。
【拓展】词语解释要结合语境,不能孤立文章就字面理解。
纠错笔记本例题:杜甫《春望》中的“ , 。”
写出了国家衰败的景象。
《泊秦淮》中批评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
者对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
愿望的诗句是: , 。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
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畅通中考站畅通中考站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全诗主旨的把握,以及诗人抒发情怀的感同身受。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例题:品读《春望》根据上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畅通中考站分析:作者亲历了战乱,真切地体会到了与家人离别的伤
感,用这种夸张的手法真实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答案:“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
音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