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9.2《项脊轩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9.2《项脊轩志》》(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4: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项脊轩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乘化以归尽:利用、凭借
B.甚善,名我固当:确实
C.逮奉圣朝:及、至
D.大母过余曰:探望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安放)
B.先妣抚之甚厚 (已故的母亲 )
C.室始洞然 (明亮的样子)
D.日过午已昏 (黄昏)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渗(shèn)漉  栏楯(dùn) 修葺(qì) 垣(yuán)墙
B.偃(yàn)仰 老妪(yù) 兀(wù)坐 异爨(cuàn)
C.阖(hé)门 象笏(hù) 扃(jiōnɡ)牖(yǒu) 长号(háo)
D.南阁(ɡé)子 呱(ɡuā)呱而泣 中闺(ɡuī) 先妣(bǐ)
5.项脊轩志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老、旧、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的朝向以及修葺之前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0)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________”,接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1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4)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7.本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8.解释文中加点词。
(1)迨诸父异爨( ) (2)凡再变矣( )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10.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客逾庖而宴 B.而母立于兹 C.呱呱而泣 D.墙往往而是
11.本段首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写了哪些可悲之事?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①,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①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
1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已经 D.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昧昧:昏暗,模糊不清
13.下列选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吾属皆且为所虏
C.某所,而母立于兹而幸生也何为
D.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写到“万籁有声”“小鸟时来琢食”“风移影动”,实则以动衬静;这种静并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透露出此时的作者在项脊轩中所感到的自我满足。
B.归有光的散文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小节传递情感。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细节虽小,言语不多,却能感人泣下。
C.作者写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似是轻描淡写之笔,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意缠绵的情状,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D.结尾“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为一切往事的见证,老妪、大妣、先母、家境种种衰微,样样悲喜、所有的情感都凝注在这棵树上,因此它具有象征意义。后人称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当之无愧。
15.翻译下列句子。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16.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是《项脊轩志》原文中被编者删去的部分,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保留好?联系全文说说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1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节选自苏轼《墨君堂记》)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②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
18.同样是以情见长,《陈情表》与《项脊轩志》各以哪种方式来打动人、感染人?请简要分析。
19.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事情?
20.下面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全段。
B.这段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本段语言特色鲜明,描绘场面,状写人物,都极力铺陈渲染,妙语如珠,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这段情景交融,如“往往”一词既渲染门墙之多杂,还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厌恶和不满。
六、非选择类
21.《项脊轩志》选自_____代后期著名散文家_________的《__________》,项脊轩是______名,“志”是__________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2.下面是某学院学生档案材料移交工作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写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连标点不超过90个字。
23.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乘,随着。
故选A。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错误。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故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日过午已昏(黄昏)错误,“昏”在句中是“昏暗”的意思。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
A.栏楯(shǔn);
B.偃仰(yǎn);
D.呱呱而泣(gū);
故选C。
5.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儿寒乎 欲食乎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 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注意书写的字词有:庭、植、亭、渗漉、注、寂、斑驳、珊、偃仰、漏、辟、垣、庖、栖、妣、抚、姊。
6.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句意:在院子四周砌上矮墙。是省略句。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即“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句意: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此句与题干中句子均为省略句。
B.句意: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为判断句,“也”表判断。
C.句意: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 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D.句意: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稍于前异”。
故选A。
7. 《项脊轩志》 归有光
8. 等到 两次
9.长久没有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在这里沉默不语,很像女孩子呢!
10.B
11.家族分崩离析;母亲早逝;未孚祖母愿望而祖母已逝。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归有光,汉族,苏州人。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1)迨的基本字义有:等到、及;趁着。依据本句句意,“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迨”在此处解释为“等到”。
(2)再的基本字义有:两次;第二次;表示又一次。依据本句句意,“总共变了两次”,“再”在此处解释为“两次”。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若”,你;“何”,为什么;“竟日”,整天;“类”,像。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而”在古文中常常被借作代词,后来被假借为人称代词,表示第二人称。有时还假借为连词,连接两个词或者词组,分别表示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
A.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B.而,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的;
C.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D.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B。
11.
本题考查概括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注意围绕题干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
本段说到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这一段主要集中于可悲之事,这一段有三层含义,先说到家族的变故,家族开始衰落;然后回忆自己的母亲,母亲去世;最后回忆祖母曾经持一象笏对自己勉励考取功名,但自己功名未就,未孚祖母愿望。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孩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成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12.C
13.A
14.D
15.(1)项脊轩一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2)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大概会认为我和井底之蛙没什么不同吧。
16.示例一:保留,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来日尚可有所收获的志向,是对前文叙事抒情的有力提升。
示例二:删去。这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
17.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解析】
12.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项,“已”,应译作“然后、过后”。
故选C。
13.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之”都是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B项,前一个“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后一个“所”用在动词前,和前面的“为”字相应,表被动。
C项,前一个“而”,通“尔”,代词,可译作“你”;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以为“但是”。
D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作“在”;后一个“于”是介词,表比较,可译作“比”。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D项,“结尾‘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为一切往事的见证”说法错误。“枇杷树”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而“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可见枇杷树只见证了亡妻去世那年之后的往事,并没有见证“一切往事”。
故选D。
1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凡”,副词,一共;“得”,能够;“殆”,副词,大概。
(2)“者”,……的人;“其”,连词,大概;“谓”,动词,认为。
16.
本题考查探究文言文中重要问题的能力。
如果同意保留这段文字,可以联系这段文字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段将自己与被重视或重用之前寂寂无名的寡妇清、诸葛亮相比,足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期许之高;而作者谓自己在败屋之中“扬眉瞬目”“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之说,既是对前文祖母所表达的殷切期望的呼应,也是作者的自伤自励,感情内涵很复杂,不唯写家事之感,亦寓有功业之慨。因此,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来日尚可有所收获的志向,是对前文叙事抒情的有力提升。
如果认为删去这段文字好,可以从这段抒发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从项脊轩故居写出一系列的往事,作者的伤感情绪都流露于琐事的叙述之中,很有感染力量。而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
17.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凡人相与号呼者”的意思是“凡是人们之间的称呼”,句意完整,下分别文陈述地位不同而称呼不同的事例,所以“者”后应断开。“贵之则曰公”和“贤之则曰君”结构相同,因此“公”与“贤”之间应该断开,“君”后应该断开。“自其下则尔汝之”中的“其”指代“公”“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君’之下的人就称为‘尔’或‘汝’了”,句意完整,因此“之”后应断开。“虽”“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分别引领两个分句,因此“贵”和“天”之间应断开。“则”是连词,译作“于是,就”,引领下文,因此“则”前应断开;“进而君公”和“退而尔汝”句意相对,因此“公”和“退”之间应断开。
【点睛】
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18.《陈情表》以铺陈事理打动人,《项脊轩志》以写景叙事感染人。具体来说,《陈情表》以叙事来传情,陈情于事,寓情于理。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如“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如“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随事铺陈,竭力渲染,让人读罢唏嘘,热泪纵横。《项脊轩志》则以写景叙事来传情。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追忆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亡亲,以此来抒发感情。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作者睹物思人,黯然之情溢于言表。作者还善于叙述生活琐事,以凸显人物,使亡人音容宛然。如通过叙写祖母到轩中看望自己,表现了对祖母的怀念。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题是比较鉴赏题,要求分析《陈情表》与《项脊轩志》各以哪种方式来打动人、感染人,着重考查的是抒情的方式和技巧。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陈情于事,寓情于理,以叙事来传情,用铺陈事理来打动人。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 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故《项脊轩志》是一篇以写景叙事来传情、来感染人的作品。
19.修项脊轩,叔父分家,老妪忆母,祖母探望,轩中苦学,回忆亡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能力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
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20.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选文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C.“极力铺陈渲染”错,应是运用白描手法。
故选C。
21. 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 三世变迁 祖母 母亲 妻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题涉及作家作品的相关内容,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2.各学部新生将档案提交至各学部登记,若档案存在问题需退回,整理后再次提交,登记后各学部党支部书记及辅导员对档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其移交学生处学生档案室进行建档、留档。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本题中,通过阅读题干可知,此题要求考生对学生档案材料移交工作流程图做详细介绍。该流程图可以分为两部分——工作流程和对接部门或人员,以及纵向的四个步骤,按照箭头指示和相关部门或人员一一对应表述即可。特别要注意的是“登记”右边的箭头和文字“不合格”,这里是说明登记时存在问题的要返回上一步骤。另外,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睛】
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23. 大非大 小非小
一个非常大却非常酸涩的橘子,和一个很小但很甜的橘子,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个小的橘子。
东西总是越大越好,这就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固定思维,我不能完全说这是贪婪的表现,但是我要说的是任何东西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小的东西只要它能发挥它自身存在的作用,那它就是最好的。
有许多人为了住进大房子,而去贷款,可是最后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天天苦闷还不如原来一家人挤在那个温馨的小窝幸福。
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吧。一日,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也就成了他父亲最喜爱的一个儿子。
我非常崇拜孔融,因为他有一种世人少有的意识和精神,那就是大的留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这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大与小是可以转化的,我正是要证明这样一种思想。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现在我们要说: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作人有同样的道理,作人要懂得奉献,奉献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得。
有时候小的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大的反而无用。大小应该从它发挥的作用来恒定。
一位书记一位局长官很大,但有的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却很小,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是政治局委员,官够大了,但却是一名贪官。一位科学家一位工程师官很小,但有的却对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研究员,官不大,但却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说,人不能看其官的大小,职位的高低,而要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只有更大的东西,没有最大的东西。大与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官再小,也是伟大的,为一已私利的人,官再大,也是渺小的。还是那句老话,大小应该从它发挥的作用来恒定。
所以我们要改变那种固定思维,大的不一定作用大,所以大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让我们一起来选择小的甜的橘子,鄙弃又大又酸的橘子吧!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辨析“大与小”的关系,从立意的角度没有什么障碍,之一围绕“大与小”立意即可,可以赞同“大”,如可以写“大胸怀”“大境界”“大视野”,也可以赞同“小”,可以写“小而精”“小而静”,也可以二者辩证的分析如“大非大, 小非小”。行为是要紧扣观点,如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提出观点后可以先分析“大”的好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量的积累,可以从“读五车书、行万里路”的例子论证;然后分析“小”,“小”不意味着无,要做到“质“的提升,最后二者综合,辩证的分析“从量的角度强调大的时候,不要忽略质的角度的小”。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