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兰亭集序》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童年时代。
B.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地者,亲友要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实在无法归葬本土的也要在灵柩上写明籍贯,表明不忘故土。
3.下列各句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齐彭殇为妄作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兰亭集序》就是为《兰亭集》而写的赠序,其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
B.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中的“癸”和“十二地支”中的“丑”相配来表示年份。
C.流觞,指的是古人在水旁欢宴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用。
D.“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5.请将下列句子按照句式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列坐其次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当其欣于所遇 ⑥放浪形骸之外
⑦悟言一室之内 ⑧不能喻之于怀
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⑩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⑨⑩/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⑧/②⑩/④⑤⑥⑦⑨
C.②⑥⑧/①⑦⑩/③④⑤⑨ D.①⑤⑧⑩/②③⑥⑦/④⑨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深远高雅)
感慨系之(连接) 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往)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意态,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地)
7.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死生亦大矣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高兴
C.齐彭殇为妄作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D.其致一也 致:情趣
1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所值得欣赏的一切,一下子就成了往事。
B.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一切,一下子就都消失了。
C.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一切,一下子就成了旧迹。
D.以前所值得欣赏的一切,一下子就成为过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君丧,既作诗哭之,今得其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有删改)
【注】①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师令君范,即赵州人师范县令,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御史,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春秋战国时期设有御史,秦以御史监郡,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查案。
C.军机处,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军机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按皇帝意旨拟写各种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主要为各省乡试中考中的举人。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诗集散落。钱沣去世之后,诗集散落、遗失,法式善等人也只找到了一百多首,辑录为两卷。
B.钱沣很受皇帝信任。高宗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18.钱沣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文中哪些事件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①,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②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①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②骨鲠∶性格耿直正派。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B.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C.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D.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B.太尉:古代官名,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C.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D.永和: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B.王羲之幼年趾于言,无过人之处,十三岁时,因周顗的重视才渐渐出名。
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为个性刚健正直,而被人所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第一。
D.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取女婿,郗鉴亲临王府挑中了在东厢房袒腹进食的王羲之。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23.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王羲之的形象。
24.“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句中的“修禊”这一活动的具体日期是农历( )
A.二月二日 B.二月九日 C.三月三日 D.四月二日
25.兰亭集序
(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作者与文人雅士们列坐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边,油然而生地表达自己的幽深内藏的情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_______,______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集会当天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人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概括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这一思想倾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7.近年来,以“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为运行理念的“漂流书亭”在各地兴起,为大众阅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也随之而产生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书籍被乱涂乱画,以“废”换“精”,将图书占为己有等,有些书亭甚至成了空亭。
为此,你在自己“放漂”的书籍扉页上写了一段话,希望能为图书漂流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①内容全面,有针对性;②语言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50——80字。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①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_____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____________
③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_____________
(2)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_____________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_____________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之盛 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 _____________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_____________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_____
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1.特殊句式: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其欣于所遇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喻之于怀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将有感于斯文
待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死生亦大矣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7)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2.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______,________
33.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3)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4)或取诸怀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文雅。
34.《兰亭集序》中,作者思考了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归去来兮辞并序》则书写了作者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试分析两篇文章在生死观方面的异同。
3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7.作者认为朱子颖可以怎样处理好公务和创作的关系?结合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3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
请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组合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明确;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
39.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书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土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 )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分别叫作孟、仲、季,以示区分。( )
(3)楔事: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上巳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4)“岁在癸丑”中的“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这种方法不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 )
(5)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
(6)“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活到八百岁,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
40.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字母)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巅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____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余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______。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的是男子”错误,“总角”指的是古时未成年人的发型,不分男女。
故选A。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错误,选项混淆了“殿试”与“典试”的概念。“典试”是指主持考试,“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故选C。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贤”“少”“长”,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的,年纪大的。
B.“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C.没有词类活用。
D.“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等同。
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就是为《兰亭集》而写的赠序,其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错误,应该是书序,著述的前言。
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识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会”的状语,应该翻译到前面;
②省略句,介词宾语省略,应该是“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③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应该是“列坐于其次”;
④定语后置句,应该是“大宇宙”,“盛品类”;
⑤状语后置句,“于所遇”作“欣”的状语;
⑥省略句,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放浪于形骸之外”;
⑦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该是“悟言于一室之内”;
⑧状语后置句,“于怀”作“喻”的状语;
⑨定语后置句,应该是“盛丝竹管弦”;
⑩状语后置句,“于斯文”作“有感”的状语。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比喻”错误。译为明白。
C.“修整”错误,译为高;“变化”错误,译为自然。
D.“一向,向来”错误,译为往昔,从前。
故选B。
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数词。
B.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C.形容词,一样。
D.副词,有时,或者。
故选A。
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C.动词,成为,变成;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D.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贤才;少长,年龄大的人和年龄小的人。
B.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大事。
C.数词活用为动词,一,把……看作一样。
D.无活用现象。
故选D。
1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不符合语境,语境强调人的心情会影响事情的感受。
A.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C.游目聘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D.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故选B。
11.D
12.B
13.A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由”为名词,“原因”的意思,作“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C;
“临文”修饰“嗟悼”,之间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句意: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兴”是“发生、引起”的意思。本句译文: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欣”是“喜欢、欣赏”的意思,“所欣”是所字结构,可以翻译成“所喜欢的东西”或者“所值得欣赏的一切”,排除BC;
“陈迹”的意思是“旧迹,过去的事情”,排除D;
本句译文:以前所值得欣赏的一切,一下子就成了旧迹。
故选A。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以前所值得欣赏的一切,一下子就成了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4.A
15.B
16.B
17.(1)可是钱侍御偏偏在这之前不幸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录用,这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2)朝中大臣虽然对钱沣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
18.①只有钱沣敢在奏章中直言和珅的过失;②钱沣和和珅一起处理山东巡抚国泰的案件,和珅示好,钱沣拒绝,和珅不敢不公正处理。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正值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廷官员中有耻于奔赴其门下企求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的过失的人,只有钱侍御一人罢了。
“和珅秉政”主谓宾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排除B、D两项。
“其失”是“言”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查案”错误,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高宗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曲解了原文“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含意,此句的意思应为“他们用谗言诬陷钱沣不成,于是把军机处中凡是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独”,唯独;“褒录”,嘉奖录用;“岂”,难道。
(2)关键词:“逐去”,驱赶离开;“第”,只是;“劳辱”,使……受劳累屈辱。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要阅读全文,明确文中写了钱沣哪些事件。然后分析这些事件,看这些事件反映了钱沣怎样的性格特点。最后结合题干中的“刚直不阿”,对事件进行筛选,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根据原文“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可见,在和珅掌握权势的情况下,敢在奏章里直接说和珅过失的,只有钱沣,足见他刚直不阿。
“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钱沣和和珅一起处理山东巡抚国泰的案件,和珅示好,钱沣拒绝,和珅不敢不公正处理。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昆明人钱沣侍御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年幼,他的诗集也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侍御曾经为自己取号叫作“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南园诗存》。
正值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廷官员中有耻于奔赴其门下企求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的过失的人,只有钱侍御一人罢了。如今皇上已经即位执政,收回政权,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侍御偏偏在这之前不幸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录用,这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淫乱罪行,高宗皇帝命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钱沣在路途中衣服破了,和珅拿来衣服请他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自干预,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为通政副使,任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位高权重,想陷害钱沣却找不到钱沣的缺点,就借湖北盐政有过失,降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丧事回乡。服丧期满,补任部曹。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又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得对。和珅就更加记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用谗言诬陷钱沣不成,于是把军机处中凡是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虽然对钱沣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遭遇这样的困窘,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他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士人都能看到他的作为。悲痛啊!悲痛啊!
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诗、古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士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自然不必等到善于作诗才显贵。可是阅读钱沣的诗,也足够用来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就又为它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
19.C
20.D
21.D
22.⑴一问,(才知)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⑵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着鹅回家了,很是快乐。
23.⑴性格耿直正派。⑵喜欢鹅。⑶书法、文学成就突出。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重”为形容词,作名词“名”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项;“子弟”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作“是”的宾语,应在“子弟”之后断开,排除A项。
翻译为:当时陈留阮裕有很高的名望,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经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孩子,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错误,“永和”应为东晋穆帝年号。历史上有两个皇帝使用“永和”年号,汉顺帝刘保亦用。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郗鉴亲临王府挑中了”错误,根据“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可知,挑选女婿的是郗鉴的门生,不是郗鉴。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乃羲之也,判断句;遂,于是;妻,嫁给。
(2)欣然,高兴地样子;笼,用笼子装;以为,以(之)为,把……看做。
2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先要找到对人物描写的语句,从人物的言行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第二段中,太尉郗鉴使门生到王家求女婿,王氏诸少“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体现了王羲之耿直正派的性格特征。
“性爱鹅”,为老妇烹鹅“叹惜弥日”,为得到道士的鹅,欣然为之写道德经,举群相赠,表现了他率性的性格特征。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可见,他书法、文学成就突出。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小的时候不善于说话,人们并不认为他奇特。他十三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见周顗,周顗看了他以后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当时人们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在座的客人还没有吃,周顗就先割了一块牛心肉给王羲之吃,于是才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名字。等长大后,他口才很好,且因性格耿直正派被人称道,尤其擅长隶书书法,是古今第一。谈论的人称赞他的笔势,认为飘动好像浮云,矫健好像惊龙。他深得叔父王敦和王导的器重。
当时陈留阮裕有很高的名望,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经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孩子,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看成是王家最有前途的三个孩子。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就叫他到东厢房一个一个地观察后辈的孩子。郗鉴的门生回来告诉他说:“王家的各位儿子都不错,可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有些矜持。只有一人在东厢房袒露着肚子吃东西,独独好像没有听到。”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的好女婿呀!”一问,(才知)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会稽郡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志趣相投。(王羲之)曾经和有同样志趣的好友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写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郡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有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来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决要买。道士说:“您替我书写《道德经》,(我)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然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家了,很是快乐。他为人任性率真如此。
2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修禊”的“禊”是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故选C。
25.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修禊事也 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稽、崇、禊、咸、盛、觞、畅叙、清、惠、俯仰、诞、殇、妄作。
26.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的书写:惠、俯、悟言、骸、诞、殇。
27.阅读给我们带来快乐,请善待书籍。希望书籍能插上翅膀,在爱书的人群中飞翔。要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学会与他人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能为图书漂流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出一份力”,需要围绕“书籍”“爱护”“分享”等方面来写。可以写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如何促进图书漂流活动健康发展,如何带动身边人参与活动,如何正确认识图书漂流活动等。需要使用修辞手法,注意字数要求。
28. 数词 把……看作一样 一样的 高高的 (寿命)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①“一”前省略介词“于”,整句意思是“在一个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可见“一”为数词定语修饰“室”,一个。
②句意为“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可见“一”后接了宾语“死生”,意动用法。
③句意为“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可见“一”,形容词,“同样的、一样的”。
(2)①句意为“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可见“修”为高高的样子。
②句意是“何况人寿的长短因着造化而定,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可见“修”,长、久、远的意思,这里指寿命长。
29. 把……作为。 自然界的万物。 借以。 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心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
(1)“以为”,古义“把……看作(当作、作为)”,之间省略宾语“之”,今义为“认为”。
(2)“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泛指“天地万物”“自然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3)“所以”,古义,表凭借,“借以……”或“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5)“怀抱”,古义,“心怀、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
30.(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2)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可以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3)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激起心中感慨的原因和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丝竹管弦”应理解为“演奏音乐”,“觞”应理解为“饮酒”,“咏”应理解为“赋诗”,“足以”应理解为“足够用来……”,“幽情”应理解为“幽深内藏的感情”;第二句中,“所以”应理解为“用来……”,“游目”应理解为“纵展眼力”,“骋怀”应理解为“开畅胸怀”,“极”应理解为“尽情地享受”,“信”应理解为“实在”;第三句中,“虽”应理解为“纵使”,“所以”应理解为“……的原因”,“致”应理解为“思想情趣”,“一”应理解为“一样”。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1.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译文: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怀不能喻之”。 译文:不能在心里明白。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文有感”。 译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一番感慨吧。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大宇宙”“盛品类”。 译文: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 6.特殊句式:判断句。 译文:死生是一件大事。 7.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映带于左右”。 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四周。 8.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列坐于其次”。 译文: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排列而坐。 9.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 译文: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一室内面对面畅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解答此题时需要了解文言文常见的几种句式,以及辨别特殊句式的方法。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判断方法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2. 晤 面对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33. 把……作为。 其,代词,这里指曲水;次,旁边。 用来。 胸怀抱负。 这次集会的诗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引以为流觞曲水。意思是大家引溪水作为漂流酒杯的曲水,古义是,把……作为。
(2)列坐其次。意思是列坐在曲水的旁边,古义,其,代词,这里指曲水;次,旁边。
(3)所以游目骋怀。意思是借此用来纵目观览舒畅心胸。古义,用来。
(4)或取诸怀抱。意思是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古义,胸怀抱负。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思是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34.【答案示例】相同点:二者都认为生年有限、人生易逝。如《兰亭集序》中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等语句。《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等语句。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
不同点:①王羲之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貌似悲观实则积极乐观。他认为人生无常,寿天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感伤。但是他又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态度积极乐观。②陶渊明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达观的、开朗的,他敢于直面生死、乐天知命。如作者感叹“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适,乐天安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从文中找到作者关于生死观的语句,再结合作者得到创作背景和思想分析其观点态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即可。
《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愉悦,“信可乐也”。又能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认为人生无常,寿命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感伤。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态度积极乐观。可见,王羲之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貌似悲观实则积极乐观。
《归去来兮辞并序》生死观的理解,结合“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等语句可知,作者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结合“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语句可知,作者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显示出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达观的、开朗的。
3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四个选项来看对仗最工整的是B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中“崇山”对“茂林”;“峻岭”对“修竹”,而且上下句的尾字也符合“仄起平收”的特点。
故选B。
3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作品中表达人物情感倾向的句子的能力。
①“仰观宇宙之大” ,和其后的“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是快乐的事情,不能入选,故排除含有①的AB两项。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是指不同的人生姿态,不能揭示悲痛的原因。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作者悟出的结果而不是心情悲痛的原因。故排除含有②⑥的选项。
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37.可以利用工作中的片刻闲暇,拿出自己的才智来进行创作,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回答“作者认为朱子颖可以怎样处理好公务和创作的关系?”由“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朱子颖可以利用“顷刻之暇”,拿出“其才力”来进行创作。
38.例文
积极面对人生
人生,就像是一天,分为昼与夜,就像是一地,分为山和海。有成功必然有失败,有得就有失。人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如意与不如意,但无论如何,你我都要积极面对人生。
闻名世界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便是坚持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伟大信念。我们深知他的《道德经》就是他智慧的结晶,是不容质疑的无价之宝,但多少人又深掘过他乐学的背后需要一个巨大的精神信念,一个甘于寂寞、潜心修道、勤奋不止的自控能力来支撑着这漫漫人生!的确,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找到属于我们的目标,并为它全力以赴的努力。也许,我们的路会充满艰难和苦难;也许,我们的路布满乌云和风沙,但请始终坚信:我们要积极面对人生。
出生的太阳,美丽而不刺眼,但我们只有短暂的一瞬间来看清它的本来面目。然后,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你若被她的美所吸引,那么,请每天早起,等待它的出现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能看到太阳那美丽的一瞬而做的准备。只要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拿《地日说》来讲,古代的人们科技不发达,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错误观点。哥白尼不怕被宗教治罪,得出《日心说》这一虽不正确,但具有进步性的观点。在得到这一观点之前,他遇到了许多次失败,遇到许多挫折。正是这促使他得出真理。积极面对人生,我们终将看到那一瞬风景。
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世间中既然存在真、善、美,也必然孕育假、恶、丑。积极的面对人生,你将拥有无法想象的收获。
失意是难免的,也是必然的。有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功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两种动物:一是苍鹰,一是蜗牛。这些话告诉我们,我们也许没有聪明的头脑。也许没有成功的条件,我们也许没有强健的臂膀,但只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也会不断前进,直至梦想成真,如愿以偿。
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可以没有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正像苏轼一样,虽在政坛数次历经磨难却在文坛大放异彩,虽被贬官,但仍心有抱负,积极面对生活。正像鲁滨逊一样,他有了许多次出海的经验,虽然大多都以失败告终,但从中他学到了许多航海知识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致他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返回英国。一个良好的心态,会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风雨中泰然自若,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奋力遨游,会让我们在人生的山峰上俯视万物,成功固然艰难,但有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心态,成功便完成了一半。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败不起;失意了,并不可畏,可畏的是你心也失去了积极的跳动。
我们的未来由我们做主!积极的看待人生,积极地享受人生的磨难,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我们必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第一则材料是孔子的观点,意思是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幻之快。第二则材料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第三则材料出自苏轼《赤壁赋》,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从中可看出苏轼的豁达与积极乐观。因此写作时可将二、三两则材料组合得出结论要积极乐观面对人生。
立意:
1.态度取决于你自己
2.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未来
3.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生活便会充满快乐的源泉
行文结构:本文论点明晰,开篇提出观点:你我都要积极面对人生。接着用老子、哥白尼、苏轼、鲁滨逊的实例,为论点强有力的支撑,论述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失意,但只要有积极面对人生的心态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直至梦想成真,如愿以偿。最后用“我们必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来收束全文。作者感情充沛,立意高远,很有借鉴意义。
素材:
1.生活看似平淡,但它千姿百态又变幻无常;人生看似无奇,但它斑斓无限而百苦挫折;命运看似捉摸不透,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无法掌握这一切,却能够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即使无法绽放七彩的花蕾,也要摇曳绿色的身躯。这,取决于你自己!
2.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自己。海伦·凯勒是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和作家,她每天处于黑暗的环境中,起初她无法承受这种痛苦,以至于百感交集,对生活抱着无谓的态度。这使她无法自拔,但是后来,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又燃起了心中失去已久的光明之火,从此她变得积极、乐观、向上!失去了视力、听力以及发声力的她仍然能学会十几种语言。斯勒福曾经说过:“希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希望。”海伦·凯勒是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因此,生活也给了她希望。
3.学会调整心态,我们的人生就会化阴雨为晴天,呈现道道彩虹。凝望着梵高的《向日葵》,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生命的尽头,梵高依旧没有低头,从容向上,仍然紧握手中的画笔,仔细地描摹着金黄色的勾边。当骄阳如烈火般的向日葵被他一一点亮,我于焰火中看到了他的倔强和昂首的头颅。当贫穷与漠视的眼光席卷而来的时候,他毅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撑起自己的脖颈,对艺术狂热的追求促使他面对人生的抗争迎难而上。消极抑或是积极的态度均取决于自己,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我们面对命运的千疮百孔准备低头认输的时候,看看梵高那朵朵金黄的向日葵吧,我们总能找到坚强的理由。人生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梵高是一位对镜子笑的人,因此,镜子回送给他的也是笑。
4.古人言:“人生不如意事常。”希望是心灵的牧歌,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生活便会充满快乐的源泉,充斥着美好的希冀。
5.命运的好坏是由不得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勇敢地面对命运,面对现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从胸腔中喷薄而出的声声呐喊,响彻寰宇,声贯古今。昂首挺立的文天祥抬起的是不屈的傲骨,不屈的灵魂,抬起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尽管命运捉弄他,他也不向命运屈服。时光飞逝,沧海桑田,透过千年历史的风沙,我们仍然看得见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间的真汉子。他将浩然的正气、不屈的灵魂灌注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让我们以昂首的姿态立于世界舞台!文天祥面对命运选择了不屈不挠,他给了命运一种昂首向上的态度,因此,命运也让他从此流芳百世。
6.我们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面对一切事物,呈现自己精神中的“钙质”吧!因为——态度取决于你自己!
39. × √ √ × √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化常识。解答此题时需要注意熟记课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也要熟记课外的文化常识。
(1)《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土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错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城(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xì),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因此,是书序而不是赠序。
(4)这种方法不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错误。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40.DCA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是“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后文转为论述结构上的特点,因此,此处应是对前文的总结,是强调字体之美,故选D。
第二空,前文的“不求”与C项中的“强调”相互照应,故选C。
第三空,前有“筋骨”“血肉”,与之相照应的是“秉性、精神、风仪”,故选A。
第四空,前文“异字异构,同字别构”说的是字的构成,即运笔的方法,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