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课时)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 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1)地方①行政: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④监察: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2)中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 为副相。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 ”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制定了 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土人的地位3.影响(1)进步性: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弊端: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原因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②北宋推行守内虚外、 的政策。③少数民族政权崛起。(2)表现①辽宋关系: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 ,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宋夏关系: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 2.财政危机(1)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养兵)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人仕过滥,致使育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养官) 【点拨】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一段时间内,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贪图苟安,这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三、 王安石变法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庆历新政”失败。 目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宋朝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2)领域:经济、政治、军事、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4)内容: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货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 ”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①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不足: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是一次地主阶级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 ”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检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命令岳飞班师回朝继而将他杀害4.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 ”。 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此后宋金之间发生过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辨析】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职能于一身的中央官吏。行政公事必须经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才能生效,而且,通判作为皇帝的耳目,对州府事的弹劾可以直达皇帝。【图解】宋朝禁军人数变化图(单位:万人)禁军人数激增,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强干弱枝的特点。【释义】“三冗”指北宋时期由现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严重社会问题,北宋统治者希望通过增冗加官员数量,提高官员待遇,扩大军队数量来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但严重的“三元“问题威胁到北宋政权的安危,造成北宋王朝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图解】宋与辽夏的关系【解读】北宋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边境危机(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财政危机(军队开支、官员俸禄和“岁币”“岁的赐”)和政治危机(军队战斗力低下、土地兼并严重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图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辨析】宋金之间的战争是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反击外族侵略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辨析】正确认识绍兴和议主观:南宋朝廷维护了自身的统治,压制了轨金力量,得以偏安一隅。客观:金军停止南下,南方相对稳定,有利子经济发展;金巩固在北方的统治,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重难突破】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防止“陈桥兵变”事件重演。
2.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影响
(1)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安定,推动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2)消极: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这些因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4.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加强中央集权的力度应当适中。
典例1[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摸底]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谏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重视谏官,扩大谏官的职能,这反映了专制主义集权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对武将的牵制,排除A项;宰相被纳入监察范围,这不意味着宰相职权受到削弱,排除B项;中枢制衡机制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型,排除D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失败的原因
①保守派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派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派内部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兴甜不完 没有一贯地
②改革派内部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③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④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⑤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民众的不满。
(2)教训
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②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③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
典例2[山东2022九模]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A.转嫁财政危机 B.缓和阶级矛盾
C.增加财政收入 D.限制寺观发展
【答案】C
【解析】州县官府雇募差役的经费须“民户按户分摊”,“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等,反映出王安石变革差役制度属于理财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并非要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项;王安石要求所有民户分摊经费的做法危害了特权阶层利益,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B项;寺观缴纳助役钱不利于寺观的发展,是变法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湖北2022考前冲刺(五)]“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 B.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C.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 D.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
2.[湖北2022模拟(十)]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
3.[黑龙江齐齐哈尔2022三模]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 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4.[湖南2022“一起考”大联考]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又称“提刑司”,是与转运司并列的高层行政组织,其所对应的路分区划大致上与转运司重合。下图的情况可以用来说明宋代政权( )
A.重视防范地方出现割据
B.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C.在地方管理上朝令夕改
D.以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
5.[云南曲靖2022三模]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6.[湖南衡阳2022全真模拟]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 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
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
7.[山东威海2022模拟]北宋九朝共有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有45任,1~3年的63任。地方官员实行3年1任,任满调离。这一现象导致
A.官员墨守成规 B.财政不堪重负
C.边患愈演愈烈 D.党争问题严重
8.[浙江台州2022二模]北宋时期,掌管枢密院的长官绝大多数是文人,只管军事,没有实际指挥权,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不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宋代统治者此举主要目的是
A.坚持重文轻武的原则 B.对地方机构进行节制
C.推动中央官制的成熟 D.制衡权力以加强皇权
9.[辽宁2022实战猜题(六)]宋初统治者对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一方面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各州凡事须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这一举措
A.促使藩镇割据局面不复存在 B.分化事权确保中央控制地方
C.保证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实施效果符合宋初君臣构想
10.[河北2022预测]北宋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帅司(安抚司),四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全国各个统县行政组织(府、州、军、监)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这一制度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促使皇权更加集中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11.[山东2022模拟(三)]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而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这反映出
A.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开始于北宋
B.幕兵主要是为提高战斗力应对边患
C.募兵缘于稳定统治却成为财政负担
D.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冗费出现的根源
12.[广东2022押题预测03]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13.[湖北十一校2022二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14.[江苏2022押题预测02]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
C.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 D.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
15.[天津滨海新区2022模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16.[西南名校联盟“3 3 3”2022质量诊断性联考(三)]南宋建立后,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建立起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体系,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这可以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阐明了唐宋时候的官职的设置情况。据信息“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充分反映出为限制相权,君主采取了各种措施。故反映出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不是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排除A项;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表述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不是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可知枢密使权力大,到宋朝枢密使权力被削弱,因此,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防止权臣乱政,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枢密使权力的变化,体现不出削弱宰相权力,排除A项;藩镇割据体现的是地方势力,材料说的是枢密使,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宋太祖到宋太宗,事权得到进一步分化,原先的中书、枢密院的职权进-一步细化。出现了独掌财权的三司总体来看,到宋太宗时期”二府三司”的格局正式形成。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不断分化事权,使皇权得以加强,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中央分化事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形成制据,排除B项;根据材料,应该是军政分权而不是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所示的示意图表明,宋代在地方管理方面偏向于以文官进行治理,对武官多有防范。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宋代政权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的,目的在于防范割据势力威胁到中央,A项正确;材料所述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这一管理思路贯穿了整个宋代,不是朝令夕改,排除C项;材料无从反映理学的影响,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之后,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宋代实行的分权措施导致行政、民政和军政互不统属,效率低下,C项正确;分割相权可以限制相权,但是无法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这是封建集权政治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宋朝初年实行分化事权的做法主要以积极意义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效率的角度上分析分化事权的弊端,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的财政拮据、君臣离心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初期过度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D项正确;A项描述过于笼统,排除A项;宋代有冗兵问题,因此兵力并不弱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费用紧张,而非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员任期短,官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自己的政治变革,只能沿用前任的各种政策,造成官员墨守成规的现象,A项正确;冗费现象严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排除B项;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患愈演愈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党争的信息,得不出党争问题严重,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是文人,没有实际指挥权,而且曾长期不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意在限制枢密院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即通过制衡权力来加强皇权,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举措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机构变动,其并非为了节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
9.【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初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三年一易,并受通判监督,结合所学可知,宋初通过分化事权的措施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不复存在”的说法夸大了材料中举措的作用,排除A项;北宋采用的分化事权原则,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北宋的制度设计虽使专制集权得到强化,但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废节镇而置路,并设置监司和帅司,且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统管地方各行政组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使四司取代节度使,通过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这就使得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一制度通过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容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皇权集中无关,排除C项;这一制度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一步增多,容易造成财政开支增大,而非减少,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养兵的目的是稳定地方统治,中期后,冗兵造成冗费,加剧了财政负担,C项正确;募兵出现早于北宋,排除A项;募兵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而非应对边患,排除B项;军费是冗费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分析出王安石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充实完善儒家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可知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技术上不能契合当时中国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导致失败,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触犯地主阶级利益和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的内容,排除AD;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B。
15.【答案】D
【解析】宋朝政府向周边少数民族贡纳岁币,换的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贡纳岁币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岁币并未造成宋政府财政崩溃,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据题干的描述,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可以知道中央权力运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和丞相手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以及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排除AB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教 师 版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课时)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 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1)地方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④监察: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2)中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土人的地位3.影响(1)进步性: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弊端: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原因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②北宋推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③少数民族政权崛起。(2)表现①辽宋关系: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宋夏关系: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1)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养兵)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人仕过滥,致使育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养官) 【点拨】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一段时间内,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贪图苟安,这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三、 王安石变法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庆历新政”失败。 目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宋朝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2)领域:经济、政治、军事、教育。(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4)内容: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货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①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不足: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是一次地主阶级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检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命令岳飞班师回朝继而将他杀害4.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5.南北对峙: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此后宋金之间发生过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辨析】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职能于一身的中央官吏。行政公事必须经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才能生效,而且,通判作为皇帝的耳目,对州府事的弹劾可以直达皇帝。【图解】宋朝禁军人数变化图(单位:万人)禁军人数激增,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强干弱枝的特点。【释义】“三冗”指北宋时期由现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严重社会问题,北宋统治者希望通过增冗加官员数量,提高官员待遇,扩大军队数量来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但严重的“三元“问题威胁到北宋政权的安危,造成北宋王朝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图解】宋与辽夏的关系【解读】北宋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边境危机(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财政危机(军队开支、官员俸禄和“岁币”“岁的赐”)和政治危机(军队战斗力低下、土地兼并严重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图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辨析】宋金之间的战争是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反击外族侵略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辨析】正确认识绍兴和议主观:南宋朝廷维护了自身的统治,压制了轨金力量,得以偏安一隅。客观:金军停止南下,南方相对稳定,有利子经济发展;金巩固在北方的统治,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重难突破】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防止“陈桥兵变”事件重演。
2.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影响
(1)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安定,推动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2)消极: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这些因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4.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加强中央集权的力度应当适中。
典例1[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摸底]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谏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重视谏官,扩大谏官的职能,这反映了专制主义集权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对武将的牵制,排除A项;宰相被纳入监察范围,这不意味着宰相职权受到削弱,排除B项;中枢制衡机制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型,排除D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失败的原因
①保守派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派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派内部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兴甜不完 没有一贯地
②改革派内部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③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④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⑤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民众的不满。
(2)教训
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②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③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
典例2[山东2022九模]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A.转嫁财政危机 B.缓和阶级矛盾
C.增加财政收入 D.限制寺观发展
【答案】C
【解析】州县官府雇募差役的经费须“民户按户分摊”,“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等,反映出王安石变革差役制度属于理财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并非要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项;王安石要求所有民户分摊经费的做法危害了特权阶层利益,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B项;寺观缴纳助役钱不利于寺观的发展,是变法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湖北2022考前冲刺(五)]“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 B.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C.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 D.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阐明了唐宋时候的官职的设置情况。据信息“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充分反映出为限制相权,君主采取了各种措施。故反映出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不是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排除A项;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表述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不是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排除C项。
2.[湖北2022模拟(十)]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可知枢密使权力大,到宋朝枢密使权力被削弱,因此,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防止权臣乱政,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枢密使权力的变化,体现不出削弱宰相权力,排除A项;藩镇割据体现的是地方势力,材料说的是枢密使,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3.[黑龙江齐齐哈尔2022三模]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 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答案】A
【解析】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宋太祖到宋太宗,事权得到进一步分化,原先的中书、枢密院的职权进-一步细化。出现了独掌财权的三司总体来看,到宋太宗时期”二府三司”的格局正式形成。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不断分化事权,使皇权得以加强,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中央分化事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形成制据,排除B项;根据材料,应该是军政分权而不是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排除D项。
4.[湖南2022“一起考”大联考]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又称“提刑司”,是与转运司并列的高层行政组织,其所对应的路分区划大致上与转运司重合。下图的情况可以用来说明宋代政权( )
A.重视防范地方出现割据
B.强调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C.在地方管理上朝令夕改
D.以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材料所示的示意图表明,宋代在地方管理方面偏向于以文官进行治理,对武官多有防范。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宋代政权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的,目的在于防范割据势力威胁到中央,A项正确;材料所述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这一管理思路贯穿了整个宋代,不是朝令夕改,排除C项;材料无从反映理学的影响,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之后,排除D项。
5.[云南曲靖2022三模]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宋代实行的分权措施导致行政、民政和军政互不统属,效率低下,C项正确;分割相权可以限制相权,但是无法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这是封建集权政治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宋朝初年实行分化事权的做法主要以积极意义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效率的角度上分析分化事权的弊端,排除D项。
6.[湖南衡阳2022全真模拟]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 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
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
7.[山东威海2022模拟]北宋九朝共有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有45任,1~3年的63任。地方官员实行3年1任,任满调离。这一现象导致
A.官员墨守成规 B.财政不堪重负
C.边患愈演愈烈 D.党争问题严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员任期短,官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自己的政治变革,只能沿用前任的各种政策,造成官员墨守成规的现象,A项正确;冗费现象严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排除B项;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患愈演愈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党争的信息,得不出党争问题严重,排除D项。
8.[浙江台州2022二模]北宋时期,掌管枢密院的长官绝大多数是文人,只管军事,没有实际指挥权,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不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宋代统治者此举主要目的是
A.坚持重文轻武的原则 B.对地方机构进行节制
C.推动中央官制的成熟 D.制衡权力以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是文人,没有实际指挥权,而且曾长期不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意在限制枢密院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即通过制衡权力来加强皇权,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举措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机构变动,其并非为了节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
9.[辽宁2022实战猜题(六)]宋初统治者对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一方面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各州凡事须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这一举措
A.促使藩镇割据局面不复存在 B.分化事权确保中央控制地方
C.保证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实施效果符合宋初君臣构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初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三年一易,并受通判监督,结合所学可知,宋初通过分化事权的措施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不复存在”的说法夸大了材料中举措的作用,排除A项;北宋采用的分化事权原则,导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北宋的制度设计虽使专制集权得到强化,但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D项。
10.[河北2022预测]北宋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帅司(安抚司),四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全国各个统县行政组织(府、州、军、监)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这一制度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促使皇权更加集中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废节镇而置路,并设置监司和帅司,且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统管地方各行政组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使四司取代节度使,通过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这就使得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一制度通过多个机构共同管理地方,容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皇权集中无关,排除C项;这一制度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一步增多,容易造成财政开支增大,而非减少,排除D项。
11.[山东2022模拟(三)]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而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这反映出
A.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开始于北宋
B.幕兵主要是为提高战斗力应对边患
C.募兵缘于稳定统治却成为财政负担
D.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冗费出现的根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养兵的目的是稳定地方统治,中期后,冗兵造成冗费,加剧了财政负担,C项正确;募兵出现早于北宋,排除A项;募兵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而非应对边患,排除B项;军费是冗费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D项。
12.[广东2022押题预测03]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答案】A
【解析】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
13.[湖北十一校2022二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分析出王安石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充实完善儒家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
14.[江苏2022押题预测02]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
C.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 D.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
【答案】C
【解析】根据“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可知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技术上不能契合当时中国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导致失败,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触犯地主阶级利益和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的内容,排除AD;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B。
15.[天津滨海新区2022模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答案】D
【解析】宋朝政府向周边少数民族贡纳岁币,换的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贡纳岁币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岁币并未造成宋政府财政崩溃,排除C项。
16.[西南名校联盟“3 3 3”2022质量诊断性联考(三)]南宋建立后,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建立起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体系,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这可以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的描述,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可以知道中央权力运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和丞相手里,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以及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排除AB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