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0 18:27:47

文档简介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演练(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椭圆(tuǒ)     脉脉(mò)
峭楞楞(lénɡ) 一椽破屋(chuán)
B.鲈鱼(lú) 倏地(shù)
潭柘寺(zhè) 妖童媛女(yuán)
C.葱茏(lónɡ) 夹袄(jiá)
廿四桥(niàn) 疏朗不羁(lǎnɡ)
D.猗郁(yī) 冠冕(ɡuàn)
黑魆魆(xū) 混混沌沌(h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丰姿/恣睢 斑驳/斑斓 蓊蓊郁郁
B.费时/颓费 嬉游/喜笑 涸辙之鲋
C.桥礅/墩布 淅沥/清晰 叶落知秋
D.渺茫/苍茫 房檩/凛冽 急不瑕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利益矛盾、科学______利益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
(2)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成果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众多的评价中,我们通常特别______该成果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行为的评价。
(3)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转向______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A.调整 关注 纵然
B.整合 关心 纵然
C.整合 关注 固然
D.调整 关心 固然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说民生问题是“命脉”,腐败就是“毒瘤”。一方面,我们党要解决好群众的民生问题,取得广泛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铲除“毒瘤”,永葆自身青春活力。
B.现在,“品”被搞得很滥:下棋有棋品、喝酒有酒品、赌钱有赌品……以致一件瓷器、一本旧书、一枚古钱、一张邮票,也都有个“品”的问题。
C.和老“海归”们相比,80后、90后小“海归”不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海带”(回国后待业)的增加与“海豚”(归国后窝在家里)的出现,更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D.火星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但科学家们至今未能解释为何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火星上却荒凉一片?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营时间虽然才三天,营员们从开始的无精打采到现在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每年秋收之后,有许多农民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一时烽烟四逼,影响了飞机的安全起降。
C.他年老多病,很多时候难免心情不好,所以整天显得蓊蓊郁郁,精神倦怠,萎靡不振。
D.这几盆花因缺肥料,花苗的叶子又黄又瘦,他赶紧买了几包肥料给花苗施肥,真是揠苗助长。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使它成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B.第十七届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旨在以搭建国内外企业拓展中国西部大市场的贸易平台为目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C.《江南style》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鸟叔的舞步契合了部分人慌张浮躁的心理特点,更主要的是对那种拜金主义及暴发的生活方式的反思。
D.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7.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特点,本身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的。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二、阅读鉴赏(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化”
喻国明
①为整治网络乱象,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所以,就微博来讲,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微博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
②当“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人们的问候语时,你就不难发现微博正以迅猛的势头,颠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然而,微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有人称缺乏意义的无用信息和情绪发泄在微博上时有出现,于是人们有了微博正在被“口水化”、变成“泄愤地”的担忧。那么,微博会不会被“口水淹没”呢?
③其实,正如人具有多面性一样,微博也是同样的道理,它的特性是复杂而多面的,而“口水化”只是一个比较随意的说法,并未揭示微博特质的全部,更不是微博这种新兴媒体的本质。大家可能看到一些社会名人借微博论战,其中有激烈的言论。但这不是微博的本质所必然导致的。同其他许多网络媒体一样,微博也是网络人格化的一种表现,其表现出来的状态,更多是由使用的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④但是,微博的这些特性,不仅不会阻碍和扭曲人们的交流,反而会起到正面的推动效果。首先,它的传播是即时便捷的。其次,它对字数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网络表达必须简洁,在有限的篇幅里言之有物。能不能在140个字里把话说清楚,这对人们的表达习惯提出了新要求。字数的限制并不会导致“言难尽意”,因为微博沟通是即时互动的,一条微博表达不清楚,可以多发几条来表达。
⑤相比其他的网络工具和传统媒体,微博具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比如说QQ等社交网络以“人际关系”为重点,多数是用于熟人之间的沟通;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则以“内容”为重点,最注重“说什么”。而目前中国的微博则是既以“内容”为中心,同时也辅之以“关系”为架构。在微博上,我们既可以和朋友交流沟通,还可以靠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大量的陌生“粉丝”。只要话题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普通网友也会拥有众多“粉丝”,反之,名人微博的话题如果毫无新意,也会遭遇门庭冷落。
⑥因此,说微博仅仅是“名人堂”或者“口水化”都不是很恰当的。我们对微博的发展趋势,要有包容平和的态度。在微博这个新兴的舆论平台上,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它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其实,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所谓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都是不能违背的。
(选自《人民日报》)
8.下列不属于“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化’”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微博中的激烈言论是由使用人的性格决定的,而非这种媒体本身。
B.微博的特性促进了即时互动的沟通,对人们的交流起到正面作用。
C.可以用多条微博表达观点,所以字数限制不会导致“言难尽意”。
D.任何媒体都不可能毫无约束,更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正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B.由于微博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和过激言论,其发展受到争议。
C.微博的复杂而多面,恰恰是微博使用者多面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D.微博的字数限制会让使用者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话说清楚,言之有物。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微博会以其传播即时便捷的优势推动人们的交流。
B.社交网络重“人际关系”,传统媒体重“内容”,而目前中国微博则在重内容的前提下兼有两种特点。
C.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网友,在微博上要吸引众多的“粉丝”,发起的话题都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D.我们要以包容平和的态度对待微博的发展,微博不是名人堂,也不可能被“口水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18分)
怒 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近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做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选自《心灵体操》)
11.文中的第一段说“那绿令我震惊”,请具体说明有哪些“令我震惊”之处。(4分)
1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2)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13.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写了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观察、丰子恺的漫画,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4.文题用“怒”来形容“绿”,细读文章,你认为好在哪里?请加以探究。(6分)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5.下面是小华送给同学的一副对联,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对它进行修改并说明理由。
对联:荷塘自清月色浮,瀑布太白落九天。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17.《咬文嚼字》期刊于2012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等榜上有名。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走红的原因。
四、作文(40分)
18.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B项,“倏”应读“shū”;C项,“夹”应读“jiā”;D项,“冠”应读“guān”。
2. 答案:A 解析:B项,费—废,喜笑—嬉笑;C项,桥礅—桥墩;D项,瑕—暇。
3. 答案:C 解析: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整合:整理并合并。第(1)句中前面已出现“调整”和“协调”等词,所以后面用“整合”较好。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注:关心重视。“关注”的强调意味重于“关心”,所以第(2)句应用“关注”。“纵然”表示假设关系,“固然”表示转折关系,第(3)句后面有“但”出现,应为转折关系。
4. 答案:C 解析:A项,“支持拥护”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B项,省略号之前的顿号全部改为逗号;D项,问号应改为句号。
5. 答案:A 解析:B项,“烽烟四逼”,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静。在句中取其表面“烽烟”义,属望文生义。C项,“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在句中与语境不符,搭配对象也不正确。D项,“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句中没有违反规律的意思,用在句中,属望文生义。
6. 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改为“倾向日益严重”;B项,句式杂糅,去掉“旨在”或“以……为目的”;D项,成分残缺,在“胃肠病”后加“功效”。
7. 答案:B 解析: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平民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是语意上的转折,①句应紧跟其后,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③句点明①句的原因。
答案:
8.C 解析:C项,与微博“口水化”无关。答题信息区间,A项在第②段,B项在第④段,D项在第④段。
9.D 解析:D项,原文说“这对人们的表达习惯提出了新要求”。答题信息区间,A项在第③段,B项在第④段,D项在第⑥段。
10.D 解析:D项,原文说“说微博仅仅是‘名人堂’或者‘口水化’都不是很恰当的”。
答案:
11.解析:题干把设题范围放在了第一段,答题范围在第二段,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加以整理,要注意简洁全面。
参考答案:“我”看到国槐冬天被撞,觉得它难以成活;到了暮春,它竟蹿出绿枝,绿枝长势很快,几乎达到了被撞断前树冠的高度。
12.(1)解析:这句话是作者在看到树被撞之后的变化的感受,是一个比拟句。因此要结合前文内容总结概括。
参考答案:感到绿枝对自己有所激励,有所鼓舞,使内心得到充实。
(2)解析:注意一下这个句子: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
参考答案:在面对艰难生活或遇到坎坷时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要思考战胜艰难困苦的方法,诉求获得度过艰难困苦的精神滋养,在这些方面,人们的想法是彼此一致的。
13.解析:注意这段话前后两段,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及作用,特别是结合散文的基本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什刹海的古柳给苦闷中的“我”以极大激励,国外美术馆的观察和丰子恺的漫画使“我”认识到了树木受创后的再现生机表达了一种相同的观念。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角度开掘题旨,形散而神不散。(内容理解2分,作用分析2分)
14.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包括形象、哲理含义以及艺术手法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怒”体现了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从形象上看);②作者由国槐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怒”中,体会到了美的生命是不为邪恶灾难所屈服的,它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去超越的哲理;③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15. 解析: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来修改是关键。
参考答案:修改:“月色浮”改为“浮月色”。(2分)理由:“月色浮”与“落九天”对仗不工整。(2分)
16. 解析:首先要注意例句的句式,其次要注意例句在修辞上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仿写追求“形似”这只是其表,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仿写时要注意首先要在句式上、语气上、修辞上、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这满山满眼的枫叶,飘得潇潇洒洒,自由自在,像一篇写意秋天的美文,一曲颂扬丰收的歌,将秋意挥舞得如火如丹。
17. 解析: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的标签。“元芳体”大红大紫,表现出的是国人习惯于对备受关注的事件“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折射出的是社会公众探寻真相的心理。
18. 答案:写作指导: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不仅要区别物种的差别,还要注意地域和时令的不同。描写景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千万不能写成千篇一律、千景一色。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色彩。色彩对景物的特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相同的景物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颜色。
(3)写景要写出景物的动与静的特点。行云流水、日出日落、潮涨潮息自不必说,就是山峦、建筑,随着我们观察位置的不同、角度的变化,也是千变万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是不可分的。
(4)写景要写出感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和情感描述是写景文章的两大支柱。描写景物要注入感彩,要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要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思绪的升华。必须明确: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演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ɡuǐ)     窈窕(ǎo)
庐冢(zhǒnɡ) 冯虚御风(pínɡ)
B.瑰怪(ɡuī) 湍急(tuān)
旌旗(jīnɡ) 一叶扁舟(biǎn)
C.修禊(xì) 匏樽(páo)
荒谬(miù) 酾酒临江(lì)
D.江渚(zhǔ) 责咎(jiù)
禅宗(chán)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判断词,是
C.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感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阅读鉴赏(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②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④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⑤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6.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7.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9分)
明州慈溪县学记(节选)
(宋)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居中言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有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构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然,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王安石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2)吾虽喜且幸其将然,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4.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___________________。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15.下面是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的一段话,其中画横线处的句子被紧缩了,请根据语境将其重新扩展开来。(不少于50字)
在早春的日子里,当四周一切都发出闪光而逐渐崩裂的时候,透过融解的雪的浓重的水汽,已经闻得出温暖的土地的气息。云雀歌唱,溪水奔流。
16.下面是个有歧义的句子,请按照要求将其分别改为三个意思各异、关系不同的复句。
批评老张教育小李的做法错了。
A.并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因果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转折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17.题目:用心倾听
要求: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和思考,自定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A项,“窈”应读“yǎo”;B项,“扁”应读“piān”;C项,“酾”应读“shī”。
2. 答案:B 解析:B项,“是”,代词,这。
3. 答案:D 解析:D项,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4. 答案:A 解析:B、C、D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是动词用作名词。
5. 答案:C 解析:A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B项,主谓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被动句。
答案:
6.B 解析:B项,因果倒置,应是“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
7.C 解析:C项,张冠李戴,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西方文学”。
8.B 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来的低层次”说法不正确。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
答案:
9.B 解析:B项,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10.B 解析:A项,副词,才/副词,表判断。B项,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C项,介词,凭借/介词,依,随着。D项,连词,表目的关系/介词,因为。
11.B 解析:B项,因果关系颠倒。原文说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12.(1)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参考译文:国家一天也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古时候把天下的田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而乡里的学校、国家的学校的制度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起来。这样,士大夫们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展示。(如果)有一天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那些被选做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
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大概用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这样吧。
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视整顿法纪,并且改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起来。(不过,)还是规定:一个县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人们依旧修建孔庙。(随后,)孔庙又被毁坏而没有被修复。现在刘居中先生向州官说,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
后来林肇来到此地,他说:“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即使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庙,并且整理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
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田地、桑树这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没有游民商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触犯刑律而容易治理,而且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英俊有才华,容易成功。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凭借一个小县城,得到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样去做,但我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而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形成。教育可以美化风俗,即使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而现在的官吏,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13. 答案:(1)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4. 解析:填写内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句式,已有两个句式可供借鉴;二是内容要符合“距离产生美”的要求。
答案示例: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 友情 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
15. 解析:扩展时既要紧紧依照画线的语句,同时也要考虑整个文段的意蕴,特别要注意“早春”“温暖”等词语。
答案示例:在雪融化了的地方,在斜射的阳光下,云雀天真烂漫地歌唱着;溪水发出愉快的喧哗声和咆哮声,从一个溪谷奔流到另一个溪谷。
16. 解析:给出的句子是有歧义的,根据不同的停顿方式,其意思有好几种。要想消除歧义,表达简明,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改造。修改时可以调整语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语,或者转化成短句。
答案:A.批评老张的做法错了,教育小李的做法也错了。B.批评老张,因为他教育小李的做法错了。C.批评老张教育小李的做法,但是批评错了。
17. 答案:写作指导:“用心倾听”这个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倾听,是一个动作;用心倾听,更是一个关乎心灵的行为。倾听对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作文的开放性。它既可以是具体意义上的声音:雨声、风声、虫啾、鸟鸣……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声音:历史的足音、民族的心声……关键是表达时代的最强音。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演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中有相同的一项是(  )
A.吐哺/果脯 溘死/唠嗑 謇言/搴旗
B.鸷鸟/鹰鹫 伶俜/拎起 越陌/漂泊
C.譬如/裨将 攘诟/污垢 自缢/谥号
D.偌大/诺言 槌床/缒落 鹄舫/作坊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 士贰其行 夙兴夜寐 体无咎言
B.高冠岌岌 长佩陆离 屈心抑志 忍尤攘诟
C.奄奄黄昏 寂寂人定 契阔谈 无与士耽
D.月明星稀 乌雀难飞 慨当以慷 否极泰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遑启居,狁之故   启:开启,打开
B.延伫乎吾将反 延:久久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适:适合,依照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本性,气质
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5.我国诗歌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下列诗句表现手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⑥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②④/⑤⑥
(2013浙江模拟)二、阅读鉴赏(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近年来,中国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因为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选手难以脱颖而出。而且,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也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②《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论输赢,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③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④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中国的选秀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时代,唱片业出现了转型,歌手的形象风格也接近,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也相当熟悉,使得中国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B.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都有重复,观众在新奇感过后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选秀节目的发展。
C.《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也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
D.对《中国好声音》,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折射了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改变旧的选秀节目存在的种种弊端,力图将选手的“好声音”作为选秀的最重要依据。
B.《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中国好声音》避免了选手通过粉丝热捧而成为超级明星,也不让选手在舞台上一展即毕走过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该节目赢得公众的原因。
D.《中国好声音》让选手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延伸,最终成为选手职业生涯的一个选择,这也让节目赢得了公众。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引导、激励他们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使得它很像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焦虑于一举成名、展示激情怎样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选秀节目最好能在这方面指点他们。
C.《中国好声音》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
D.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个更高的要求是社会对《中国好声音》节目以及今后出现的新的选秀节目的必然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6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①,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②泥而不滓③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惨怛(dá):内心悲痛。②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③滓(zǐ):污黑。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邪曲之害公也   公:公正
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
C.其文约,其辞微 微:含蓄
D.举类迩而见义远 见:表达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11.下列对文段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描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和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也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向。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分)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分)
(2013金山模拟)(三)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完成第13~14题。(8分,每小题4分)
咏怀(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14.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5.某中学准备在全校推广诗歌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鼓励学生阅读诗歌的开场白,在全校大会上发言。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60字)
16.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①莫言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②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他的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
③莫言曾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④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已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1 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四、作文(40分)
18.请以“有一种感觉叫幸福”为题目,自定角度,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字迹清晰,书写正确,标点规范,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A项,bǔ/fǔ,kè/kē,jiǎn/qiān;B项,zhì/jiù,línɡ/līn,mò/bó;C项,pì/pí,ɡòu/ɡòu,yì/shì;D项,ruò/nuò,chuí/zhuì,fǎnɡ/fɑnɡ。
2. 答案:D 解析:乌雀难飞—乌鹊南飞。
3. 答案:A 解析:“启”意为“跪”。
4. 答案:D 解析:D项,两个“便”均为连词,于是,就。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C项,助词,无实义/动词,讲,说。
5. 答案:C 解析:①⑤属于兴;②④属于比;③⑥属于赋。
答案:
6.A 解析:A项,偷换时间概念,原文是“近年来”,题干中则改为“互联网时代”,将时间概念扩大了。
7.B 解析:本题有关的信息区间位于第②段。B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是“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8.B 解析:C项,属于偷换语意。原文是“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太绝对。A、B两项的信息主要在第③段,D项的信息在最后一段。
答案:
9.B 解析:B项,穷:处境困难。
10.B 解析:A项,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以:目的连词“来”。C项,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动词,表现。D项,其:代词,这;代词,指“屈原”。
11.B 解析:B项最准确,其余选项与B项矛盾,而且其余三项均侧重于《离骚》的艺术特色及屈原的品质,概括不全面。
12.(1)解析: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和“之”“盖”的意思。
参考答案:屈平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2)解析:注意一些实词的准确翻译,如“小”“指”“类”“见”等。
参考答案: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参考译文:屈平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为昏君谗臣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13.解析:通过分析动景与静景的基本特点,概括意境特点。综合“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景描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景描写。这些景物描写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意思对即可)
14.解析:“无形”的东西指的是“忧思”,有形的事物则是指诗中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如孤鸿、飞鸟、明月等。
参考答案: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意思对即可)
15. 解析:开场白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吻合。可以为正式演出作铺垫,调节气氛,在与主题相扣中发挥出语言特有的渲染之势。本题应注意修饰手法的恰当,内容恰当语句通顺,能具体谈到一些诗歌代表人物及诗句更佳。
答案示例:各位同学,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如茶,品之心旷神怡;诗如酒,饮之顿生雅兴。阅读诗歌能够提高我们的认识,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扬帆前行,做一次波澜壮阔的远航吧!
16. 解析: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短句之间的联系,看每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看各个句子有无共有元素;看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有包容关系的,可先确定主干句,然后用附加或替换的方法加以整合;互不包容的可以拼接;下定义的题则按定义的形式处理,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小概念+“是”+修饰语+大概念。或者: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变换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生于山东高密的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于2012年10月11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或:莫言是生于山东高密的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点并于2012年10月11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生于山东高密的作品被认为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点并曾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
17. 解析: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注意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⑤①②解说“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③⑥④解说“海峡港湾”。
答案:⑤①②③⑥④
18. 答案:写作指导:这个题目最重要的概念是“感觉”,可供选择的材料也很多,如家人的关怀,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关爱,陌生人的援助;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帮助了别人都可以使我们产生幸福的感觉。因为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因而需要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描写生动形象,叙事结构合理,事件过程条理清晰,使文章真切感人。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演练(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弭谤(mǐ)    弥漫(ní)
商榷(què) 孜孜以求(zī)
B.签署(qiān) 鉴定(jiàn)
戳子(chuǒ) 义愤填膺(yīng)
C.缔造(dì) 谛听(dì)
繁芜(wú) 无济于事(jǐ)
D.訾詈(zǐ) 髭须(zī)
侈谈(chǐ) 豁然开朗(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肄业 指摘 切磋 旁稽博采
B.缭草 造诣 赎罪 心急如焚
C.祈祷 真谛 寒暄 明辩是非
D.忌恨 建树 蜕变 察颜观色
3.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香溪河上的宝坪村,是王昭君的故乡,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____________,却孕育了一代绝色佳人。是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____________,才使得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____________的心灵。____________没有香溪河水,中国历史上会不会少去胡汉和亲这一页呢?
A.村庄  滋养  秀色可餐  即使
B.乡村  润泽  兰质蕙心  然而
C.村落  滋润  冰清玉洁  假如
D.乡井  滋补  秀外慧中  尽管
(2013山东省模拟)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币升值骤转为贬值了吗?人民币国际化将赖何推进?就此,受访者普遍认为,人民币近期贬值并非趋势性反转,但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波动将加强。
B.描写对象的本质便是暗淡、模糊,诗句又何以写得如此鲜明动人,因为他能敏锐地抓住了在暮色中纵横飞舞的蝙蝠,便写出了咏暮色的千古名句。
C.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否预示着从去年年底定调的“稳健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宽松。
D.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出台二手房交易按20%征税调控新政,但地方出台鼓励地方商品房销售的政策。这些违规情况,有关领导责无旁贷。
B.一个机构要获得民意、获得利润,就必须开诚布公。既然为百姓服务,你就要标注自己的身份。因而组织、机构必须接受实名制。
C.针对自主招生考试,一名走出考场的考生感慨,自己从高一起就准备应对“千分考”,但到头来才发现,所有的准备均无济于事,只有依靠平日知识的积累。
D.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前方已经豁然开朗,背依群山,散落在一片开阔地的小村落渐渐出现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一些、定低一些,目的就是为了要更好地贯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发展路子。
B.实施“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扶持发展地方戏曲,是发展传承齐鲁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的必然要求。
C.哈尔滨市香坊区依托阿什河生态水系的资源,全力创造阿什河生态旅游带,“一带四区三镇六园”的大美阿什河生态旅游带建设蓝图已经初步绘就。
D.在卫生部和红十字会的组织下,我国即将建立器官移植应对系统,增加器官移植的分配公信力和执法力度。
7.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
②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③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⑤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⑥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A.②⑥③①⑤④    B.④②⑥③①⑤
C.②③①⑥⑤④ D.④①②⑤⑥③
二、阅读鉴赏(27分)
(2013山东省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9分,每小题3分)
①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 Snellgrove曾经指出,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印度佛教中有的,藏传佛教中全有;印度佛教中已经失传的,也在藏传佛教中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例如藏传密教,它来源于印度,但其发展则远远超出印度原有的传统。与汉化甚深的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直接联系显然更深、更明显。是故,长期以来在西方和日本的佛学研究传统中,藏传佛教研究每每与印度佛教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藏佛学研究通常是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也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利用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献,借助活着的藏传佛教传统,接受过全面的语文学、文献学训练和具备良好佛学素养的佛教学者可以复原、重构早在13世纪就已经失落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
②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所以,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4 569部,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藏语书面语也在这时确立,故藏文从一开始就与佛经翻译直接相关,它的语法和构词法也多与梵文类近,故用藏文翻译梵文佛经从用词到语法构成均较容易相互对应。到公元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译师的组成相当复杂,除了吐蕃译师外,也有来自汉地和印度,乃至中亚的译师,再加上流传到吐蕃的佛经原典来源不一、传承混乱,故藏文佛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佛经翻译体例、统一佛典翻译用词,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字典——《语合二章》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翻译名义大集》,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还有,藏文佛经翻译自始至终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按照14世纪西藏著名佛学大师布思端辇真竺(1290—1364)在其著作《布思端教法源流》中的统计,先后来吐蕃参与藏文佛经翻译的著名印度学问僧计有93名之多。其中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是故,精通梵、藏两种文字的佛教学者,不难通过藏译佛典来想象梵文佛典的本来面目,重构已经失落的梵文原典。因此,藏文成为研究印度佛教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语言,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节选自《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
8.下列对藏文佛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四千多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B.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但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C.藏文佛经翻译一直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许多著名的印度学问僧都来过吐蕃,为藏文佛经翻译作出了贡献。
D.佛教学者如果精通了梵、藏两种文字,就可以通过研究藏译佛典来揣摩原典的主要内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与藏传佛教相比,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B.藏文与梵文的构词法和语法有相似之处,翻译出来比较容易相互对应。
C.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D.如果掌握了藏文这一工具语言,就将会对研究印度佛教起到重要作用。
10.文章最后一句说,“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不能表现其原因的一项是(  )
A.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不管是印度佛教中有的,还是已经失传的,都能在尹传佛教中找到,甚至有的还得到了发展。
B.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典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C.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D.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通常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其他研究无法企及的成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18分)
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批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翻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只是这枚诺贝尔奖牌,弗兰克无法保留太久。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了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身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选自《读者》2010年第14期)
11.本文开头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1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弗兰克“身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这一品质?请作简要概括。(4分)
13.在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温和的人,即便身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5分)
14.弗兰克的“低头”最终让他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这个温和的人,即便身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请你就对“低头”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5.今年清明节后,网上盛传一篇民国小学生写的春游作文片段,“远处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反观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多是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开头,以“今天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啊”的感叹结束。
给当代小学生写一段话,对他们写好作文提供一些帮助。要求:语言生动,有理有据,有启发性。(不超过60字)(4分)
16.从以下12个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5个,分别填入答题空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
不止 不可逆性 积累 间接 严重 经过 积淀 传染性 由于 不只 直接 可逆性
重金属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①____________危害人类健康,或是通过影响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②____________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重金属污染通常会在人体中③__________一段时间才导致发病,一开始往往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病变大多具有④____________,一旦发病便难以医治,以致对个人健康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像痛痛病、水俣病等,⑤____________危害患者健康,还影响患者生活的尊严,让患者在痛苦中去世。
答: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17.请自选一个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名句,对句中的意蕴进行联想或想象,写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或感悟。(4分)
示例:门前冷落鞍马稀
顾客盈门,生意红火。然而,创业当初门前冷落鞍马稀时的孤独与无奈、艰辛与挣扎,仍然留在她的记忆之中。是那一份诚信、执着与坚持,终于使她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四、作文(40分)
18.下面是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请你续写这篇小说。不少于800字。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A项,“弥”应读“mí”;B项,“戳”应读“chuō”;C项,“济”应读“jì”。
2. 答案:A 解析:B项,“缭”应为“潦”;C项,“辩”应为“辨”;D项,“颜”应为“言”。
3. 答案:C 解析:“村庄”侧重房屋连片;“乡村”与“城镇”相对;“村落”侧重人口聚居的地方;“乡井”泛指家乡,书面语色彩较浓。“滋养”指供给养分,多与身体等搭配;“润泽”,使滋润,常与植物搭配;“滋润”,指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常与皮肤等搭配;“滋补”,指供给身体需要的养分。“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兰质蕙心”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情高雅;“秀外慧中”形容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多指女子);“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语境中有“心灵”,只能用“冰清玉洁”。“即使”“假如”表假设,“然而”表转折,“尽管”表条件。
4. 答案:A 解析:B项,“动人”用问号,这是一个问句。C项,最末的句号改为问号。D项,这三个问号全部改为逗号,这里是陈述语气,都是“明白”的宾语。
5. 答案:A 解析:A项,“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常用来表示有责任感,责任心强。“责无旁贷”用在例句中,与句意“有关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符,故属误用。
6. 答案:D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为“目的是……”或“是为了……”;B项,语序不当,应为“传承发展”;搭配不当,“满足……精神”不搭配,应为“满足……精神需求”;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打造……旅游带”。
7. 答案:B 解析:④为总领句,说明开平碉楼兴起的两大原因。②⑥紧承④,概括说明两大原因。③①⑤则按时间顺序展开,具体细说开平建起碉楼的原因。
答案:
8.B 解析:B项,“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有误。由原文第②段可知,“到公元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而不是“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
9.C 解析:C项,“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
10.D 解析:D项,强调“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研究’的成就”,不能表现“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答案:
11.解析:文章开始写弗兰克险遭暗杀,接着写1935年从柏林逃亡到美国。从叙述方法角度讲属于倒叙。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采用倒叙手法,写希特勒指使人越洋过海跟踪到美国暗杀弗兰克,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又为下文表现弗兰克的行为及影响埋下伏笔。
12.解析:本题需要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介绍的弗兰克的事迹主要发生在两个地点:一是哥廷根大学任教时与希特勒的斗争;二是旅居美国时反对使用原子弹的斗争。根据要求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面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弗兰克不但不接受希特勒的命令,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而且在离开时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②寄居在美国,弗兰克却不低头沉默,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
13.解析:不畏强权,勇于倡导自己的正确主张是弗兰克的核心特征。结合这一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在作者看来,弗兰克是一个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但这种“温和”并不代表“温驯”。弗兰克不畏强权而敢于反抗,不因寄居别国低头沉默,而勇于倡导自己的正确主张。结尾这样陈述,既表达了作者对弗兰克的高度赞美,也有画龙点睛之妙。
14.解析:是否低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知识、对强权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参考答案:是否“低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知识和真理面前,因自己的认识和能力所限,就要学会低头,认真领悟,如此才能免于“头碰南墙”,才能开阔视野,成就自己。而在一时苦难或权势的凌辱面前,不可以低头退让,有志进取者,将此当成磨炼自己、激浊扬清的机会,而绝不能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15. 解析:先比较两者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原因,然后根据要求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真正走出教室,进入自然的怀抱,与清风追逐,同流水嬉戏,将自己纯真的情感投入自然;要学会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16. 解析:首先要搞清楚句子的逻辑顺序。第①②句是说明重金属危害人类健康的两种不同方式。第③句要以“一开始往往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思考的依据;第④句要依据“难以医治”“毁灭性的打击”判断;第⑤句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
参考答案:①直接 ②间接 ③积累 ④不可逆性 ⑤不只
17. 解析:围绕意蕴想象,注意情景再现。
参考答案:(1)早岁哪知世事艰
年轻、美丽,已经从母亲的脸上逝去。早岁哪知世事艰,只知不断索取的我,怎么会去关注母亲头上新添的白发,脸上新增的皱纹,和她日渐粗糙的双手!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生命值得珍视。无数先贤为我们开创光照日月的事业,而伟大的时代为我们开拓生命的价值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18. 答案:写作指导:尽管这篇小说短得只有25个字,但它同样具备小说的结构特点:人物(一个人),环境(地球上的某一房间里),情节(一个人独坐,有敲门声)。就六要素而言,缺少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写作方向。
既然明确了写作方向,那就要考虑: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既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那么敲门的是谁呢?是外星人,还是机器人,还是其他高等动物?这个人是否会去开门?开门后将会看到什么?又干了什么?……这些都可以借助大胆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夸张性的描写,但思想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