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6.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答案】C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C无误;
D.“逊色”的“逊”应读“xù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有些传统文化的确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如果不做改变,人们会觉得它游离于生活之外,高山仰止,桎梏在书本中、书店里。换言之,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载体,赋予其更多现代的意义与内涵。 ,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
A.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
B.解决当今难题,必须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
C.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
D.通过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
【答案】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根据语境,后文说“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可见前面应是说可以达到这一结果的方式或方法;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这是古典智慧解决现代问题的结果,空格处的内容应与之相关。先说“读史通心”,这是大前提,然后才能“借鉴古典智慧”,最终“解决当今的难题”,而后面的句子就是“解决当今难题”的结果。
A项,“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选项把“读史能通心”放在后面,不如“解决当今难题”与后文连接更自然;
B项,先从“解决难题”入手,然后谈做法,这与横线后面的内容不连贯;
D项,“通过读史通心”滥用介词“通过”,与后文“让”连用,缺失主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心志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读书,读好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勤读书,会读书,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你的思想就会变得丰盈。
A.心志 B.彬彬有礼 C.息息相通 D.丰盈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A项,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结合“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分析,应该用“心智”。
B项,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形容“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使用正确。
C项,息息相通:意思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形容人和大千世界的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D项,丰盈:指体态丰满;富裕,丰富。结合“思想”分析,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完成问题。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从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其本身没有意义,追求的过程才有意义。
B.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道路,但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活着不仅仅为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读书能集中心智、充实人生、提升境界。
D.每个人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应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选择能考察我们心灵感受的作品。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一段中用体育类比教养,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指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空。
C.文章阐述事理,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提高自身教养,主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7.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对教养的追求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答案】5.C
6.D
7.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本题考查对文句的辩证分析能力。深层挖掘其含义,找出句子的联系点,扣准题目要求作答。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5.A.“其本身没有意义”错误,原文第一段“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错误,原文第二段“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D.“选择那些能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的作品”错,文章第三段是说“还有人觉得阅读……作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应“选择那些……作品”。
故答案为:C。
6.D.“主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错,文章是“文章主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对文句的辩证分析能力。
作者把“真正的修养”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我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文章的内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而题目中“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这里“任何具体的目的”是物质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追求,它不能等同于“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所以两句话并不矛盾。故答案为: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一个人如果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哪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选自《人生的盛宴》,有删改)
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读书的嗜好和对食物的嗜好是一样的,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个性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
B.“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这句话可以说明:好书是耐读的,重读它依然有新乐趣和新收获。
C.读书除了要选择和自己心灵相似的作家作品,还要浸润在文学情人的怀抱中,那样才会从书籍中获得灵魂的食粮。
D.本文善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浅显易懂,富有幽默色彩。
9.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0.“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作者这样说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8.A
9.(示例)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言之成理即可)
10.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
作用: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题为“读书的艺术”,此处与标题相呼应。②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8.A.有误,原文是“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和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A 。
9.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知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可理解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就会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这么一来,他真得浸润在文学的怀抱中,从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故答案为: 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
1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依据第①段中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才可以叫做艺术”和第②段中的“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读书法”可推知,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好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态度。第二问,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这句话位于第①段,内容上,开宗明义,点明怎样读书才是艺术的观点;结构上,照应文题。
故答案为: 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
作用: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题为“读书的艺术”,此处与标题相呼应。②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4.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5.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D
12.B
13.D
14.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15.“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概念,然后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③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④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⑤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⑥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⑦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议论文,语言平实朴素;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归纳,要指出其语言表达,是平实朴素的,还是生动而富有文采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字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解释重要句子的含义。
11.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故答案为:D。
12.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与原文表意不符。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故答案为:B。
13.D.“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认识和做法,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可见“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并不是作者的认识。故答案为:D。
14.论证思路:第一句“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句“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对这些做法提出批判;下文提出观点——“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必须读杰作”。论证方法:“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举例论证;“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是对比论证;其它句子是道理论证。
1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里“杰作”指的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作品。由“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可知,“表明自己的价值”即向这些经典作品表明自己的态度——喜爱阅读,敬重知识,对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有一颗敬畏之心。由“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知,“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指杰作带给读者的思想、经验等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17.①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②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8.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答案】16.B
17.①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②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18.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通过分析其作用来分析能不能删除。第二问,应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先判断论证方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16.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不是全都“很痛苦,很可怜”。故答案为:B。
17.问题一要求回答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取决于“大概”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大概”的意思,即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由上文“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可知,“倘”指倘若,是假设推想的情况,去掉“大概”会是表述不严密,过于绝对化,所以不能删去“大概”。问题二要求回答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作者将“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与“游公园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类比论证,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不吃力而觉得有趣的特点,深入浅出,使读者更易明白。
18.由文本“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可知,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也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感到痛苦,阅读面窄,往往为升学或职业而读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文本“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可知,依据鲁迅先生教导,中学生可以在功课之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广泛阅读,既利于提高素养,又利于以后发展。
三、综合表达
1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今日在京启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以线上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1分钟好书推荐”,拉开了读书月的序幕。从7月1日开始,活动将持续一个月,精选2 000余种好书,通过20余场专题直播、官方微信与微博话题互动、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短视频图书专题推荐等形式,联合线上线下提供购书优惠,向读者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答案】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段新闻报道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信息涵盖了时间、主题和启动地点,即“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没有多余信息,都可以保留;第二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活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这是参与推荐的人,可以省略,保留基本的推荐形式即可,可以缩写为“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第三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线上线下结合,传递经典阅读价值”,其中“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是活动时长,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线上线下结合”是活动的形式,不用赘述,而“传递经典阅读价值”是这次活动的意义,必须保留,第三句可以缩写为“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故答案为: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20.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答案】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任选两条即可)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是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进行的调查,要求根据调查给出建议。根据图表信息,有45%的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据此可建议“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有30%多的学生以英模、劳模为榜样,有25%的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有不到15%的学生以政商界精英为榜样,据此可建议“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有不到40%的人以影视明星为榜样,据此可建议“对崇拜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有近15%的学生没有榜样,据此可建议“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故答案为: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任选两条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 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集》《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集》。
材料二 以下是中学生最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 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个字)
(2)请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1)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示例2)中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经典作品。
【知识点】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进行概括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根据材料一,老师推荐的都是经典作品;根据材料二,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部分为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流行书籍;可见二者差异较大。用一句概括可以是: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2)本题考查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此种现象,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解答时自己的观点要明确,分析要有理有据。本题结合材料一、二可知,老师推荐的书目都是经典作品,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部分为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流行书籍,二者差异较大,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老师的愿望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可就老师推荐书目的唯我性或学生选择书目的不成熟性等谈看法,提建议。
故答案为:⑴ 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⑵ (示例1)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示例2)中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经典作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进行概括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此种现象,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解答时自己的观点要明确,分析要有理有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能成为“网红”这么久,都是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了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2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22.B
23.A
24.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2.B项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
A项,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C项,该冒号用在称呼语的后面。
D项,该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故答案为:B。
23.括号前的句子先谈到巴黎的莎土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等文化地标,再提到这些地标里曾有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名人出没,根据前后文的照应原则,本句应该先谈书店,再说到名人,据此排除C、D两项;前文提到书店和名人,再由“不是靠......”, 后文接 “而是靠.....”衔接更紧密。故答案为:A。
24.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故“如果”应放在“一个城市”后;“就”“是”表明“雪上加霜”是事实,是现状,而“能”则是对一个城市的寄语,是期望,根据语境,“能”更为准确。
故答案为: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界的植物 ,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 的常识。
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
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 ,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 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
B.形形色色 尽人皆知 艰难险阻 放浪形骸
C.五花八门 耳熟能详 艰难困苦 放荡不羁
D.五花八门 尽人皆知 艰难困苦 放浪形骸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B.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
C.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
D.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B.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C.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28.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9.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答案】25.B
26.D
27.D
28.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29.现在市面上许多国学教育是“剪辑”后的国学,是“假国学”“伪国学”。如此授课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显示的是国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究其根本,许多人不懂国学,分不清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学生交给这样的机构,家长们真的放心吗?“伪国学”遍地开花,书香气的背后大都散发着铜臭气。对此,必须要完善法律,强化监管,严格考察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一旦发现反科学、反教育的内容,就应依法取缔,以做效尤。热情拥抱国学,是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表现。渴望国学教育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对此,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在学校开设国学兴趣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最终使国学发扬光大。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5)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晣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
25.第一空处,“形形色色”,形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阅读材料中形容的是各种植物多种多样,没有变幻各种花样的意思,所以用“形形色色”更恰当。第二空处,“耳熟能详”,意思是“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尽人皆知”,意思是“人人都知道”。阅读材料中陈述的是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件事,这只是个简单的常识,因此应用“尽人皆知”。
第三空处,“艰难险阻”和“艰难困苦”,这两个词语都有“艰苦、困难”之类的意思,但前者中的“险阻”往往指(道路)险恶而有阻碍,不容易通过,或以此比喻经历的艰险。而“艰难困苦”只形容生活或处境的困难艰苦。阅读材料上文以“道路”比喻人生经历,这里用“艰难险阻”与之搭配就更恰切。
第四组,“放浪形骸”,意思是“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也有“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意思,但前者重点表达的是不受世俗礼法束缚,而后者在现今主要表达不受道德规范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从原文的语境来看,显然用“放浪形骸”更恰当。
故答案为:B。
26.四个选项中两个以“笔者则认为”开头,两个以“然而”开头。上文说“有人认为”,接下来要阐明作者自己的看法,用“笔者则认为”开头要比用“然而”开头与上文的衔接更连贯。此外,用“然而”开头,与下文的“固然”“但”之间形成的让步、转折关系,使句子复杂化了,表达不够简明。故排除AB。选项中表达松、竹、梅的形象特征,有两项用“外在形象”,两项用“自然属性”,上文用的是“外在形象”,从文脉上看,选项用“外在形象”与上下文都更连贯。下文说“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选项中与下文的“但”关联的词有“自然”“当然”“固然”三个,相比之下,“固然”与下文“但”关联得最恰切,排除C。故答案为:D。
27.本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是状语 ,应放在句首,排除AB;“随着”和“使”保留一个即可,两个同时使用,使该句缺少了主语,排除C。故答案为:D。
28.先根据题干“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确定流程图中心内容为“共读一本书”,答题时要按照流程图的箭头,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表述。认真观察流程图,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老师制定选书的原则,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书目。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读书完成后,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注意字数要求。
29.本题要求我们写对于国学教育鱼龙混杂现状的看法。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考生要针对现状分析其原因,弄明白什么才是科学的国学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国学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机构资质、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探索,使国学发扬光大。写作时要注意字数限制,不少于300字。
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___________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 )。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___________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天赋异禀,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___________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___________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明察秋毫 不约而同
B.浮光掠影 大相径庭 洞若观火 殊途同归
C.避重就轻 大相径庭 明察秋毫 殊途同归
D.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洞若观火 不约而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B.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C.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
D.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
B.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
C.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
D.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语言得体;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切忌望文生义。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近平成语辨析。辨析时。先看第一空:“避重就轻”意思是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浮光掠影”意思是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此处形容使人印象不深刻的“浅阅读”,应选用“浮光掠影”,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四空:“殊途同归”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约而同”意思是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此处是说学者们没有约定而一起谈到同一观点,应选用“不约而同”,据此排除B项。其余四个成语:“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大相径庭”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故选D。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填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选择正确。注意所选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括号前面说“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中心词是“深度阅读”,括号中的句子应该是以“深度阅读”为主语。A项,主语变成“核心指标”,这就导致前后句出现中途易辙的语病,应排除;C项,前一分句以“深度阅读”为主语,但后一分句主语变成“核心指标”,与前面不连贯,应排除。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此处应是强调深度阅读“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对深度阅读的描述,是依据,应放在“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这一定性语的前面,据此排除D项。故选B。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选出正确选项;四查,对选出的正确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通过……使……”的结构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读者”前面的“使”去掉,让“读者”作句子的主语,据此排除D项;二是语序不当,从文中来看,“经典人文阅读”和“突破资讯隔膜”是读者“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的途径,应把“突破资讯隔膜”放在“经典人文阅读,”的后面,据此排除B、C两项。故选A。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⑶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6.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有些传统文化的确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如果不做改变,人们会觉得它游离于生活之外,高山仰止,桎梏在书本中、书店里。换言之,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载体,赋予其更多现代的意义与内涵。 ,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
A.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
B.解决当今难题,必须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
C.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
D.通过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
3.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心志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读书,读好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勤读书,会读书,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你的思想就会变得丰盈。
A.心志 B.彬彬有礼 C.息息相通 D.丰盈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完成问题。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从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其本身没有意义,追求的过程才有意义。
B.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道路,但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活着不仅仅为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读书能集中心智、充实人生、提升境界。
D.每个人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应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选择能考察我们心灵感受的作品。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一段中用体育类比教养,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指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空。
C.文章阐述事理,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提高自身教养,主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7.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对教养的追求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一个人如果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哪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选自《人生的盛宴》,有删改)
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读书的嗜好和对食物的嗜好是一样的,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个性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
B.“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这句话可以说明:好书是耐读的,重读它依然有新乐趣和新收获。
C.读书除了要选择和自己心灵相似的作家作品,还要浸润在文学情人的怀抱中,那样才会从书籍中获得灵魂的食粮。
D.本文善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浅显易懂,富有幽默色彩。
9.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0.“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作者这样说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4.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5.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17.①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②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8.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三、综合表达
1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今日在京启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以线上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1分钟好书推荐”,拉开了读书月的序幕。从7月1日开始,活动将持续一个月,精选2 000余种好书,通过20余场专题直播、官方微信与微博话题互动、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短视频图书专题推荐等形式,联合线上线下提供购书优惠,向读者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20.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 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集》《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集》。
材料二 以下是中学生最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 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个字)
(2)请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能成为“网红”这么久,都是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了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2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界的植物 ,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 的常识。
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
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 ,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 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
B.形形色色 尽人皆知 艰难险阻 放浪形骸
C.五花八门 耳熟能详 艰难困苦 放荡不羁
D.五花八门 尽人皆知 艰难困苦 放浪形骸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B.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
C.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
D.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B.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C.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28.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9.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___________式的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 )。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___________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天赋异禀,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___________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___________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避重就轻 截然不同 明察秋毫 不约而同
B.浮光掠影 大相径庭 洞若观火 殊途同归
C.避重就轻 大相径庭 明察秋毫 殊途同归
D.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洞若观火 不约而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B.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
C.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
D.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
B.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突破资讯隔膜。
C.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
D.通过经典人文阅读,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C无误;
D.“逊色”的“逊”应读“xù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
2.【答案】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根据语境,后文说“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可见前面应是说可以达到这一结果的方式或方法;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这是古典智慧解决现代问题的结果,空格处的内容应与之相关。先说“读史通心”,这是大前提,然后才能“借鉴古典智慧”,最终“解决当今的难题”,而后面的句子就是“解决当今难题”的结果。
A项,“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选项把“读史能通心”放在后面,不如“解决当今难题”与后文连接更自然;
B项,先从“解决难题”入手,然后谈做法,这与横线后面的内容不连贯;
D项,“通过读史通心”滥用介词“通过”,与后文“让”连用,缺失主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A项,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结合“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分析,应该用“心智”。
B项,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形容“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使用正确。
C项,息息相通:意思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形容人和大千世界的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D项,丰盈:指体态丰满;富裕,丰富。结合“思想”分析,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答案】5.C
6.D
7.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本题考查对文句的辩证分析能力。深层挖掘其含义,找出句子的联系点,扣准题目要求作答。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5.A.“其本身没有意义”错误,原文第一段“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错误,原文第二段“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D.“选择那些能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的作品”错,文章第三段是说“还有人觉得阅读……作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应“选择那些……作品”。
故答案为:C。
6.D.“主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错,文章是“文章主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对文句的辩证分析能力。
作者把“真正的修养”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我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文章的内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而题目中“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这里“任何具体的目的”是物质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追求,它不能等同于“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所以两句话并不矛盾。故答案为: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答案】8.A
9.(示例)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言之成理即可)
10.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
作用: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题为“读书的艺术”,此处与标题相呼应。②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8.A.有误,原文是“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如果选择不当,书籍将成为毒品”,和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A 。
9.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知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可理解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就会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这么一来,他真得浸润在文学的怀抱中,从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故答案为: 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那么,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
1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依据第①段中的“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才可以叫做艺术”和第②段中的“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读书法”可推知,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好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态度。第二问,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这句话位于第①段,内容上,开宗明义,点明怎样读书才是艺术的观点;结构上,照应文题。
故答案为: 意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一种好的读书态度。
作用: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标题为“读书的艺术”,此处与标题相呼应。②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谈的正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答案】11.D
12.B
13.D
14.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15.“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概念,然后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③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④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⑤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⑥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⑦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议论文,语言平实朴素;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归纳,要指出其语言表达,是平实朴素的,还是生动而富有文采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字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解释重要句子的含义。
11.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故答案为:D。
12.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与原文表意不符。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故答案为:B。
13.D.“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认识和做法,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可见“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并不是作者的认识。故答案为:D。
14.论证思路:第一句“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句“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对这些做法提出批判;下文提出观点——“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必须读杰作”。论证方法:“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举例论证;“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是对比论证;其它句子是道理论证。
1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里“杰作”指的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作品。由“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可知,“表明自己的价值”即向这些经典作品表明自己的态度——喜爱阅读,敬重知识,对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有一颗敬畏之心。由“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知,“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指杰作带给读者的思想、经验等财富。
【答案】16.B
17.①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②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18.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通过分析其作用来分析能不能删除。第二问,应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先判断论证方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16.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不是全都“很痛苦,很可怜”。故答案为:B。
17.问题一要求回答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取决于“大概”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大概”的意思,即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由上文“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可知,“倘”指倘若,是假设推想的情况,去掉“大概”会是表述不严密,过于绝对化,所以不能删去“大概”。问题二要求回答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作者将“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与“游公园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类比论证,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不吃力而觉得有趣的特点,深入浅出,使读者更易明白。
18.由文本“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可知,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也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感到痛苦,阅读面窄,往往为升学或职业而读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文本“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可知,依据鲁迅先生教导,中学生可以在功课之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广泛阅读,既利于提高素养,又利于以后发展。
19.【答案】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段新闻报道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信息涵盖了时间、主题和启动地点,即“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没有多余信息,都可以保留;第二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活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这是参与推荐的人,可以省略,保留基本的推荐形式即可,可以缩写为“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第三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线上线下结合,传递经典阅读价值”,其中“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是活动时长,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线上线下结合”是活动的形式,不用赘述,而“传递经典阅读价值”是这次活动的意义,必须保留,第三句可以缩写为“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故答案为: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20.【答案】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任选两条即可)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是某初中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进行的调查,要求根据调查给出建议。根据图表信息,有45%的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据此可建议“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有30%多的学生以英模、劳模为榜样,有25%的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有不到15%的学生以政商界精英为榜样,据此可建议“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有不到40%的人以影视明星为榜样,据此可建议“对崇拜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有近15%的学生没有榜样,据此可建议“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故答案为: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
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
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
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任选两条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21.【答案】(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1)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示例2)中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经典作品。
【知识点】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进行概括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根据材料一,老师推荐的都是经典作品;根据材料二,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部分为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流行书籍;可见二者差异较大。用一句概括可以是: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2)本题考查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此种现象,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解答时自己的观点要明确,分析要有理有据。本题结合材料一、二可知,老师推荐的书目都是经典作品,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部分为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流行书籍,二者差异较大,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老师的愿望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可就老师推荐书目的唯我性或学生选择书目的不成熟性等谈看法,提建议。
故答案为:⑴ 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⑵ (示例1)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示例2)中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经典作品。
【点评】⑴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进行概括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此种现象,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解答时自己的观点要明确,分析要有理有据。
【答案】22.B
23.A
24.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2.B项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
A项,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C项,该冒号用在称呼语的后面。
D项,该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故答案为:B。
23.括号前的句子先谈到巴黎的莎土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等文化地标,再提到这些地标里曾有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名人出没,根据前后文的照应原则,本句应该先谈书店,再说到名人,据此排除C、D两项;前文提到书店和名人,再由“不是靠......”, 后文接 “而是靠.....”衔接更紧密。故答案为:A。
24.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故“如果”应放在“一个城市”后;“就”“是”表明“雪上加霜”是事实,是现状,而“能”则是对一个城市的寄语,是期望,根据语境,“能”更为准确。
故答案为: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答案】25.B
26.D
27.D
28.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29.现在市面上许多国学教育是“剪辑”后的国学,是“假国学”“伪国学”。如此授课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显示的是国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究其根本,许多人不懂国学,分不清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学生交给这样的机构,家长们真的放心吗?“伪国学”遍地开花,书香气的背后大都散发着铜臭气。对此,必须要完善法律,强化监管,严格考察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一旦发现反科学、反教育的内容,就应依法取缔,以做效尤。热情拥抱国学,是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表现。渴望国学教育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对此,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在学校开设国学兴趣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最终使国学发扬光大。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5)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晣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
25.第一空处,“形形色色”,形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阅读材料中形容的是各种植物多种多样,没有变幻各种花样的意思,所以用“形形色色”更恰当。第二空处,“耳熟能详”,意思是“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尽人皆知”,意思是“人人都知道”。阅读材料中陈述的是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件事,这只是个简单的常识,因此应用“尽人皆知”。
第三空处,“艰难险阻”和“艰难困苦”,这两个词语都有“艰苦、困难”之类的意思,但前者中的“险阻”往往指(道路)险恶而有阻碍,不容易通过,或以此比喻经历的艰险。而“艰难困苦”只形容生活或处境的困难艰苦。阅读材料上文以“道路”比喻人生经历,这里用“艰难险阻”与之搭配就更恰切。
第四组,“放浪形骸”,意思是“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也有“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意思,但前者重点表达的是不受世俗礼法束缚,而后者在现今主要表达不受道德规范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从原文的语境来看,显然用“放浪形骸”更恰当。
故答案为:B。
26.四个选项中两个以“笔者则认为”开头,两个以“然而”开头。上文说“有人认为”,接下来要阐明作者自己的看法,用“笔者则认为”开头要比用“然而”开头与上文的衔接更连贯。此外,用“然而”开头,与下文的“固然”“但”之间形成的让步、转折关系,使句子复杂化了,表达不够简明。故排除AB。选项中表达松、竹、梅的形象特征,有两项用“外在形象”,两项用“自然属性”,上文用的是“外在形象”,从文脉上看,选项用“外在形象”与上下文都更连贯。下文说“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选项中与下文的“但”关联的词有“自然”“当然”“固然”三个,相比之下,“固然”与下文“但”关联得最恰切,排除C。故答案为:D。
27.本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是状语 ,应放在句首,排除AB;“随着”和“使”保留一个即可,两个同时使用,使该句缺少了主语,排除C。故答案为:D。
28.先根据题干“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确定流程图中心内容为“共读一本书”,答题时要按照流程图的箭头,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表述。认真观察流程图,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老师制定选书的原则,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书目。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读书完成后,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注意字数要求。
29.本题要求我们写对于国学教育鱼龙混杂现状的看法。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考生要针对现状分析其原因,弄明白什么才是科学的国学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国学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机构资质、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探索,使国学发扬光大。写作时要注意字数限制,不少于300字。
30.【答案】(1)D
(2)B
(3)A
【知识点】语言得体;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切忌望文生义。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近平成语辨析。辨析时。先看第一空:“避重就轻”意思是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浮光掠影”意思是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此处形容使人印象不深刻的“浅阅读”,应选用“浮光掠影”,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四空:“殊途同归”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约而同”意思是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此处是说学者们没有约定而一起谈到同一观点,应选用“不约而同”,据此排除B项。其余四个成语:“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大相径庭”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故选D。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填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选择正确。注意所选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括号前面说“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中心词是“深度阅读”,括号中的句子应该是以“深度阅读”为主语。A项,主语变成“核心指标”,这就导致前后句出现中途易辙的语病,应排除;C项,前一分句以“深度阅读”为主语,但后一分句主语变成“核心指标”,与前面不连贯,应排除。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此处应是强调深度阅读“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对深度阅读的描述,是依据,应放在“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这一定性语的前面,据此排除D项。故选B。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选出正确选项;四查,对选出的正确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通过……使……”的结构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读者”前面的“使”去掉,让“读者”作句子的主语,据此排除D项;二是语序不当,从文中来看,“经典人文阅读”和“突破资讯隔膜”是读者“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的途径,应把“突破资讯隔膜”放在“经典人文阅读,”的后面,据此排除B、C两项。故选A。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⑶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