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10.2《归去来兮辞》(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10.2《归去来兮辞》(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8: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归去来兮辞》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术:方法
  ② 彭泽去家百里 去:距离
B.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求
  ② 悟已往之不谏 谏:进谏
C.①会有四方之事 会:恰逢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 芜:田地荒废
D.①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
  ②怀良辰以孤往 怀:怀念,回忆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河东,古地区名。指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即今之山西省。
C.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D.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而后退出,称为“委质”。也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或:有的人
C.今臣亡国贱俘 贱:地位低下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乘化以归尽:利用、凭借
B.甚善,名我固当:确实
C.逮奉圣朝:及、至
D.大母过余曰:探望
6.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舟遥遥以轻飏 B.临清流而赋诗
C.乃瞻衡宇 D.抚孤松而盘桓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善万物之得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为什么
B.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
C.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D.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既自以心为形役 木欣欣以向荣
C.风飘飘而吹衣 泉涓涓而始流
D.将有事于西畴 遂见用于小邑
10.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眄庭柯以怡颜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园日涉以成趣
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或棹孤舟
⑦乐琴书以消忧 ⑧悦亲戚之情话
A.①③/⑦②/④⑥/⑤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⑦/③④/⑤⑥/①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将有事于西畴
12.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乐夫天命复奚疑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陋之有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C.乃瞻衡宇 瞻:看见。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5.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16.翻译下列句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④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悟已往之不谏( ) (2)或棹孤舟( )
(3)景翳翳以将入( ) (4)善万物之得时(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感吾生之行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请息交以绝遊 聊乘化以归尽
C.复驾言兮焉求 而人之所罕至焉
D.知来者之可追 客有吹洞箫者
19.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0.有人认为《归去来兮辞》中“乐”的背后掩藏了作者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联系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杭,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全梁文》,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职官。汉初,汉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一名刺史。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还乡隐居,在院中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常用“三径”指归隐后的住所。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管司法等事务。
D.“元嘉四年”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生病、卧床、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檀道济送给他的肉,他也挥手让檀道济拿走。
B.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把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就会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25.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请结合文段和《归去来兮辞并序》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干_________________
(2)访以当时之事_________________
(3)干雅自多_________________
(4)不矜小节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三、语言表达
29.请联系作者心境,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句扩写成50字左右的文段。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0.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31.试结合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写作方面的特色。
32.《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3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人亦可正已,看到贤者与不贤之人,人们会有不同的收获。对此,《论语·里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针对子路的回答谈了自己批评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5)《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过往不能改正,未来却能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借白云与归鸟表达自己辞官归隐的自由与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石钟山记》)
(8)____________,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六、非选择类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术:____________
(2)会有四方之事 会:____________
(3)彭泽去家百里 去:____________
(4)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交病:____________
(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____________
35.(6)田园将芜胡不归 芜:____________
(7)悟已往之不谏 谏:____________
(8)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____________
(9)善万物之得时 善:____________
(10)怀良辰以孤往 怀:____________
36.阅读序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①自给②(①连词,_________。②动词,______)
(2)幼稚①盈室,瓶②无储粟,生③生④所资⑤,未见其术⑥(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②名词,________。③名词作动词,_______。④名词,________。⑤动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①有怀,求之②靡途①_________。②代词_______)
(4)会①有四方之②事,诸侯以③惠爱为④德,家叔以⑤余贫苦,遂见⑥用于小邑(①副词,______。②结构助词,_______。③介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连词,_______。⑥介词,______)
(5)心惮①远役,彭泽去②家百里(①动词,_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6)质性①自然,非矫厉②所得。饥冻虽切③,违己交病④(①名词,_______。②_______。③形容词,_______。④形容词,_______)
(7)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名词作状语,_______)
37.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表被动)
(2)皆口腹自役。(宾语前置句,宾语“自”置于“役”前)
38.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宾语“焉”置于“求”之前)
(2)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春及”置于“告余”之后)
(3)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西畴”置于“有事”之后)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宾语“胡”置于“为”之前,宾语“何”置于“之”之前)
(5)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宾语“奚”置于疑”之前)
39.解释下面重要实词和虚词。
(1)就
三径就荒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策
策扶老以流憩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以
耕植不足以自给
家叔以余贫苦
引壶觞以自酌
园日涉以成趣
请息交以绝游
农人告余以春及
木欣欣以向荣
(5)之
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
悟已往之不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读之不知(《师说》)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苏武传》)
40.阅读课文1、2自然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既自以心为①形役,奚②惆怅而独悲(①介词,_________。②疑问代词,________)
(2)悟已往之①不谏②,知来者之可追③(①助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③动词,_____)
(3)实迷途其①未远,觉今是②而③昨非(①副词,表揣测,_______。②形容词,_______。③连词,______)
(4)问征夫①以②前路,恨③晨光之熹微(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今义是出征的士兵。②介词,_______。③动词,________)
(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________)
(6)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动词,_______)
(7)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
(8)引①壶觞以②自酌,眄③庭柯以怡④颜(①动词,________。②连词,表目的,_______。③动词,_____。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
(9)倚南窗以寄傲①,审②容膝之易安(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10)园日①涉以②成趣,门虽设而常关(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②连词,________)
(11)策①扶老②以流憩,时③矫④首而遐观(①名词作动词,________。②古今异义词,古义指_____。今义指搀扶老人。③名词作状语,________。④动词,_________)
(12)景①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②(①名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
41.阅读课文3、4自然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请息交以①绝②游③(①连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③动词,________)
(2)悦①亲戚②之情话③,乐④琴书以消忧(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②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③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
(3)农人告余以①春及,将有事②于西畴(①介词,_______。②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有事情)
(4)或①命巾车,或棹②孤舟(①副词,__________。②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_。今义为(女子)文静而美好]
(6)木欣欣以①向荣,泉涓涓而②始流(①连词,________。②连词,_______)
(7)善①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②(①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②________)
(8)曷①不委②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③。(①疑问代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③动词,_____)
(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动词,______)
(10)临清流而赋诗(动词,________)
(11)聊①乘②化③以归尽(①副词,_____。②动词,_______。③名词,_______)
4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
4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方法”错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句意: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B.“寻求”错误,译为:不久。句意: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进谏”错误,译为:谏止,劝止。句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
D.“怀念,回忆”错误,译为:留恋、爱惜。句意: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故选C。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错,“经传”是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即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种经书。
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错误,“劝课农桑”意思是鼓励与督促种地与养蚕,泛指鼓励与督促农业生产。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或:有时。句意: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 。
故选B。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乘,随着。
故选A。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句意:小舟轻快地荡漾前进。无通假字。
B. 句意: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无通假字。
C. 句意: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衡宇:门上横木和房檐,指简陋的房屋。“衡”是通假字,通“横”,横木。
D. 句意: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无通假字。
故选C。
7.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B.“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有事情发生。
C.“去留”,古指“生死”,今指“离去或留下”。
D.“万物”,自然界的生物。古今意义相同。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B.“追:追赶”错误,应为“补救”。
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含义。
A项,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动词,往、到……去。
B项,前者为介词,把;后者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前者为介词,到;后者为介词,与“见”一起表被动。
故选C。
1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怡”, 使动用法,使……开心。②“泣”, 使动用法,使……哭泣。③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④“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⑤“琴书”,名作动,弹琴看书。⑥棹,名作动,划(船)。⑦“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⑧“悦”,意动用法,以……为乐。
①②为使动用法,③④为名词作状语,⑤⑥为名词用作动词,⑦⑧为意动用法。
故选B。
1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焉求应为求焉,宾语前置;B何之应为之何,宾语前置;C奚疑应为疑奚,宾语前置;D于西畴介词结构应放在有事前,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奚疑”的正常语序为“疑奚”,宾语前置。
A.“为”表被动,被动句。
B.应该是“有何陋”,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C.“以春及”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D.“稚子候门”这里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
故选B。
13.B
14.D
15.B
16.(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确实走入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觉察到今天是正确的,昨天是错误的。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景:日光。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副词,于是。
C.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D.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皇帝的故乡”错,“帝乡”在这里应指仙境。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谏”,谏止,劝止;“追”,补救。
(2)“是”,正确;“非”,错误。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17. 劝止 划桨 日光 欢喜、羡慕
18.B
19.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的树木,喜形于色(使我开心愉快)。靠着南窗寄托傲世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每天在园中游玩,成为乐趣,小园虽然有门却经常关闭着。
20.同意。作者陶渊明喜爱自然山水,但亦有有益于社会的理想;“世与我相违”可见愤激之语,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官场黑暗,理想被现实击碎,选择归隐,有理想受挫后的失落,是不得已之举;“感吾生之行休”感叹生命的短暂。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悟已往之不谏”翻译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谏”,劝止。
(2)“或棹孤舟”翻译为: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棹”,划桨。
(3)“景翳翳以将入”翻译为: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景”,日光。
(4)“善万物之得时”翻译为:(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善”,欢喜、羡慕。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感吾生之行休”翻译为: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翻译为: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之”,动词,往。
B.“请息交以绝遊”翻译为: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以”,连词,表顺承,然后。“聊乘化以归尽”翻译为: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以”,连词,表顺承,然后。
C.“复驾言兮焉求”翻译为: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焉”,代词,什么。“而人之所罕至焉”翻译为: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焉”,代词,那里。
D.“知来者之可追”翻译为: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客有吹洞箫者”翻译为:有个吹洞箫的客人。“者”,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句话的得分点为:“引”,拿来,可引申为“端起”;“眄”,随便看看;“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傲”,傲然自得的心情;“审”,明白;“涉”,涉足、走到。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同意《归去来兮辞》中“乐”的背后掩藏了作者心灵深层的悲哀这一观点。
陶渊明写到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表明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但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类的诗文,说明陶渊明本质上不只是一个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政治的纯隐士,他的骨子里是有有益于社会的理想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之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有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他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所以他的理想被现实击的粉碎,选择了归隐。所以“世与我相违”是愤激之语,表明了他有理想受挫后的失落,是不得已之举。
文章写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意思是(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陶渊明看到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处在繁荣滋长的季节,于是感叹生命的短暂。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1.D
22.D
23.B
24.(1)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终日都没成功。
(2)陶潜自认为自己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为自己作为后代屈身(担任卑下的职务)感到可耻。
25.①陶渊明年少时就没有随俗气韵,他“少有高趣”,热爱自然。②陶渊明生性淡泊,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入仕为官。③当时的社会官僚之风盛行,陶渊明有真性情,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奈何……”是固定句式,“奈何”前面应断开,排除B项;
“天下”是“无道则隐”的主语,其前面应断开,排除A、C。
句意: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元嘉’是庙号”错误,“元嘉”是年号,不是庙号,年号是封建王朝帝王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错误。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文中未涉及此内容。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邀”,邀请;“弥日”,终日;“得”,成功。
(2)“以”,认为;“宰辅”,宰辅等级的大官;“耻”,意动,认为……耻辱,以……可耻;“后代”,作为后代。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结合“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分析,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陶渊明年少时就没有随俗气韵。
结合“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分析,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积劳成疾。陶渊明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入仕为官。
结合“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分析,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陶渊明有真性情,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积劳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问候他,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者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梁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执政者听说了,任用他为彭译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梗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谷,五十亩种粳米。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分辞》。
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浔阳做官的时候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找他喝酒。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终日都没成功。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把钱全部送到酒家,慢慢去那里拿酒喝。曾经在九月九日,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装弦的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郡将曾经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给他戴上。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认为自己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为自己作为后代屈身(担任卑下的职务)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26. 拜访 咨询 一向 注重
27.C
28.(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解析】
26.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语意来推导。
(1)统过干,过:拜访,句意:仲长统拜访高干。
(2)访以当时之事,访:咨询,句意:(高干)用当时的大事咨询(仲长统)。
(3)干雅自多,雅:素来、一向,句意:高干一向自以为多(自满)。
(4)不矜小节,矜:注重,句意:不注重细枝末节。
27.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书记”,古义:书籍文献,今义:原指负责文件纪录或负责缮写的人员,但在一些政党和政党型社团中,是主持日常事务的领导人。
B项,“待遇”,古义:招待、款待,今义:物质报酬、工资福利。
C项,“当时”,都指过去发生某事的时候。
D项,“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发挥某种功能。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该句翻译要点:
(1)补充主语仲长统;“游学”,省略(于),(在)……游历求学;“异”,以……为不同。
(2)“无几”,不久;“以”,凭借;“卒”,最终;“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于,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千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29.示例(1):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尽享着这归途的惬意:船儿飘飘摇摇地前行,如小鱼般轻灵自在;风儿凉凉爽爽地拂来,吹得我衣袂飘飘,神清气爽。
示例(2):回家的船儿轻快地向前摇荡着,船桨和水嬉闹着,发出欢快的声音。微风吹拂着我的衣服,抚摸着我的脸颊,感觉好不惬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扩写时,应注意:
①有点出作者心境的词语,如“惬意”“愉悦”“轻松”等;
②句中“舟”“轻飏”“风”“吹衣”等要素完整,句意通顺,符合情境;
③有使用任一修辞手法;
④使用书面语,言辞优美。
⑤字数符合题目要求。
30.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要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把握所给例句的特征,即哪些是要仿照保留下来的,哪些是需要变化的。比如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反义词等。最后,还要运用修辞,富有文采、意蕴、哲理启迪等。例句是用陶渊明的诗歌摹写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状况,因此仿写的句子不仅要保留例句的形式,还要将其诗词与诗人的生活状态融为一体。如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就体现了他的闲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体现了他的痛苦。
31.(1)运用辞赋形式加强抒情。
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耕后的田园生活用了两段进行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既保持了赋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毛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语言精练,音韵和谐。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出现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的感慨、追求、遗憾、喜悦等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了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
如:第1段写归家途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烘托出一种离开困境、进入坦途的欢快之情。
第2段描写作者刚进庭院时看到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景象,作者对家中松菊的特殊关切,说明作者志趣的高雅。还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四句,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知还。社会动乱黑暗,我已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晩节。”这里的“抚孤松”和上文的“松菊犹存”一样,寄意深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写作特色。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从语言风格、抒情方式、句式等方面赏析,只要符合文本特点都可。
(1)淡远潇洒的风格。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归有光也有同感:“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可见,潇洒夷旷是本辞的风格特征。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对刘裕图篡,晋祚衰微,内心焦虑,也寄寓以“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2)别具一格的抒情。这是一篇抒情小品,其情切切,其意深深。赏读本文,必须玩味作者别具一格的抒情手法。忧乐交织,回环啸吟,是本文抒情的显著特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开头一声长啸,激昂亢奋,但马上转为“惆怅而独悲”。待从悲愁中解脱,旋即又转入归程、归家的狂喜。园中“遐观”,见“景翳翳以将入”,于是又忧上心头,“抚孤松而盘桓”。但想到“悦情话”“乐琴书”,于是忧消愁散,陶醉于寻胜探幽的欢乐。面对欣欣万木,涓涓泉流,“感吾生之行休”,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在“乐天安命”中求得解放,在高亢昂扬的情调中结束。作者就这样在乐与悲的回环起伏中进行心灵的激烈碰撞,以达成大彻大悟的理想境界。在具体写法上,有时巧用动词抒怀,“恨”表现回归的迫切,“奔”写出看见家门的狂喜,“携”反映天伦之乐的温馨,“引”那是一种放松,“眄”那是一种愉悦,“倚” “憩”表现一种惬意,“矫”“观”体现一种闲适。这些动词连用,是诗人激动快乐心情的真实写照。有时写景状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 直抒胸臆咏叹,是本文抒情的又一手法。情到深处就呼啸而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这些埋藏在诗人内心的情感突然爆发,仿制是地底深处的岩浆喷射而出!
(3)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锺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如此说来,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 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4)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32.从四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1)室中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心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体会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情。
(2)园中之乐。园内虽“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作者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
(3)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于是“将有事于西畴”;作者有时乘车或乘船来到田间地头,为万物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
(4)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了作者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毋庸置疑,体现了他心胸旷达的愉悦心境,其间也流露出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情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本文从四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文章第二段前半部分写归家之时的室中之乐: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写家中庭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他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而作者却流连孤松,不舍离开。
第三段写其田中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诉作者春天到了,题提醒作者要进行耕种劳作;“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作者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
最后一段写作者的身心自由之乐:“曷不委心任去留”,作者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顺从心愿而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说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33.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
本题,第一、二、五、六题是情景式默写,其他为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需要以理解为基础,而识记式默写有上下句的提示,相对较容易。本题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哂”“睦”“谏”“岫”“臆”“陋”等。
34. (1)经营生计的本领 (2)恰逢 (3)距离 (4)身心都感到痛苦 (5)不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还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术:经营生计的本领;
(2)会有四方之事: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会:恰逢;
(3)彭泽去家百里: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去:距离;
(4)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寻:不久。
【点睛】
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1)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2)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3)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35. (6)田地荒废 (7)劝止,挽回 (8)接近 (9)喜好,羡慕 (10)留恋,爱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的积累,还有就是联系语境理解词义。
(6)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芜:田地荒废;
(7)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谏:劝止,挽回;
(8)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就:接近;
(9)善万物之得时: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善:喜好,羡慕;
(10)怀良辰以孤往: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怀:留恋,爱惜。
36.(1)①用来②供养自己;(2)①小孩②盛粮食的器皿③维持④生活⑤凭借⑥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3)①轻快的样子②代“余为长吏”这件事;(4)①恰逢②的③把④作为⑤因为⑥被;(5)①害怕②距离;(6)①本性;②造作勉强;③急迫;④痛苦;(7)在夜晚。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词语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解答题,首先翻译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句子的翻译为: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以:用来;自给:供养自己。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幼稚:小孩;瓶:盛粮食的器皿;生生:维持生活;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3)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脱然:轻快的样子;之:代“余为长吏”这件事。
(4)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会:恰逢;之:的;以:把;为:作为;以:因为;见:被。
(5)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惮:害怕;去:距离。
(6)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7)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切:急迫;病:痛苦;宵:在夜晚。
37.(1)(于是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2)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遂,于是;见,表被动;邑,县。(2)皆,都是;口腹,谋生糊口,自役,役使自己。
38.(1)(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2)农夫们把春天到了的事情告诉我。(3)将要到西边的田野去春耕。(4)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5)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驾,驾车出去;焉求,追求什么?(2)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把春天到了的事情告诉我。(3)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到西边的田野去春耕。(4)胡为,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何之,到哪里去?(5)奚疑,疑虑什么呢。
39.(1)动词,接近;动词,登上;动词,受、接受;动词,就任;(2)名词作动词拄着;名词,马鞭子;名词,策略;动词,用马鞭驱赶;(3)动词,断绝;动词,横渡;形容词,陡峭的;形容词,与世隔绝的;(4)连词,用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并列;介词,把;连词,表修饰。(5)代词,代“余为长吏这件事;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无实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词语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解答题,首先翻译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句子的翻译为:
(1)就:三径就荒,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臣请就汤镬,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2)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振长策而御宇内,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3)绝:请息交以绝游,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枯松倒挂倚绝壁,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
(4)以:耕植不足以自给,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家叔以余贫苦,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引壶觞以自酌,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请息交以绝游,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农人告余以春及,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
(5)之:求之靡途,可是求官缺少门路。会有四方之事,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悟已往之不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
40.(1)①被②何,为什么;(2)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劝止、挽回③补救;(3)①大概②正确③表并列;(4)①行人②用③遗憾;(5)横木(6)接近;(7)小孩;(8)①拿来②来③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④使愉快;(9)①傲然自得的情怀②明白、知道;(10)①每天②表结果;(11)①拄着②拐杖③时时常常④举;(12)①日光②徘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词语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解答题,首先翻译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句子的翻译为: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6)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
(7)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9)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
(10)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
(1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
(1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41.(1)①表并列②断绝③交游;(2)①以……为喜悦②亲人③知心话④以……为快乐;(3)①把②有耕种之事;(4)①有时②用桨划;(5)深远曲折的样子;(6)①表修饰②表修饰;(7)①喜好、羡慕②将要结束;(8)①何、为什么②随从、顺从③到;(9)期望、期求;(10)面对(11)①姑且②顺随③自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词语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解答题,首先翻译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句子的翻译为:
请息交以绝游: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
(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草木茂盛,水流细微。
(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8)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
(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
(10)临清流而赋诗: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
(11)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
42.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既,既然;以……为,让……被;役,役使。
43.(1)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2)农夫把春天到了这事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3)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谏:劝止,挽回。追:补救。第二句中,事:指耕种之事。畴:田地。句子为介宾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将于西畴有事”。第三句中,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化:造化,指自然。归尽:到死。奚:疑问代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