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课 《短诗五首》《海燕》习题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4课 《短诗五首》《海燕》习题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4: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3、4课
《短诗五首》《海燕》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训练,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通常母鹰会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上或悬涯边,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即使这样,母鹰也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看见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在悬涯下呻吟,就偷偷地把它们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些被喂养长大的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搏击蓝天做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常会被折断,也同样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闵,永不zhuì( )落地飞翔吗?
1.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漫漫màn 舵手duò 飞窜cuàn
装shì饰 苍mánɡ茫 高ào傲
海ōu鸥 chǔn蠢笨 xī熄灭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B.“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校长的一番高谈阔论,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C.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缓慢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再急功近利追求结果的事情。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中,描绘了海燕在波涛翻腾的大海上翱翔的壮丽场景。
B.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
C.在“经典咏流传”吟诵活动中,同学们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增长了知识面。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
【解析】A.成分残缺,少主语,把第一个“的”改为“在”;B.句式杂糅,应将“从”改为“以”或将“作为出发点”改为“出发”;C.搭配不当,应将“增长”改为“拓宽”。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B.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
C.《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的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D.《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含蓄蕴藉,语言极其华丽精巧,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D
5.在下列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世间万物皆包容。既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有杨柳的细嫩柔韧; 。既有苏东坡“大江东去”的粗犷豪迈,也有李清照“梧桐细雨”的细腻婉约; ,
既有大河的汹涌澎湃,也有小溪的平静舒缓
既有岳飞“怒发冲冠”的慷慨悲壮
也有陶潜“采菊东篱”的悠然淡泊。
6.请根据以下图示中的信息,写一段话,教会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分类投放垃圾。
要求:(1)介绍清楚垃圾的分类及垃圾桶的标志、颜色;(2)不超过200字。
示例:奶奶,这三个垃圾桶是用来放不同的垃圾的。这个蓝色的,画着三个箭头的桶是用来放玻璃瓶、废纸、塑料瓶、废铁这种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垃圾的;这个红色的,画着草芽和叉的桶是用来放废电池,过期的化妆品和药品,还有坏掉的日光灯管这些有毒有害垃圾的;这个绿色的,画着鱼骨头和苹果核的桶是用来放果皮、菜叶、骨头内脏、剩菜剩饭这种厨余垃圾的。您要记得以后要把垃圾分类丢到垃圾箱里,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熬鹰
①熬鹰,熬的是意志,鹰的意志,人的意志。谁的意志先消沉了,谁的精神先崩溃了,谁先软了,谁就服了输,谁就听命于对方。
②每一只被熬的鹰,都曾在那个暗夜之前,自由自在、酣畅淋漓地翱翔于天空。那时,千里平野、万仞高峰都在它的视野之中,长风生于它的翼下,白云环于它的首尾,兔蛇鼠狐,都是它的爪下之物,它如此骄傲,仿佛天空大地,都是属于它的独有领地。所以当它俯冲向那只走兔,想一击而中,却不料落入猎人设下的罗网时,它拼命挣扎,它不信它强健的翅膀和尖利的喙爪撕扯不破那稀疏的网眼。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它由愤怒扑击到垂头丧气,当它疑惑痛苦地四望时,猎人走来了。
③在接下来的那个黑夜里,猎人熬着它,猎人知道,鹰有多么桀骜不驯的性格,那是可生杀,不可死辱的英物,人要战胜这样的英物,只有让它服气,人熬鹰,也在熬自己。
④鹰被绑着翅膀,放在屋中的一条横木上,一灯如豆,闪闪烁烁。人望着鹰,鹰望着人,鹰想展翅飞腾,却跌落到横木下,多么丑陋啊,在鹰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耻辱。人似笑非笑着,把鹰从地上重新放回横木,又是人鹰对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是深夜了,人不睡,鹰也不睡;星辰一颗颗收敛了光芒,东方泛白了,鹰不睡,人也不睡。鹰眼中如冰的寒光一点点褪淡,人眼中的红丝一缕缕变密,第一夜,就这样在人和鹰的较量中,过去了。
⑤白天到来了,人不去做任何事情,守着鹰,同鹰一样,不吃、不喝,时间的脚无声地走,又一个黑夜到来了。
⑥人和鹰都疲乏到了极点,饿、渴、困,折磨得鹰由焦躁到昏沉,折磨得人由气血旺盛到气息奄奄。然而谁先吃那一口饭,喝那一口水,打那一会儿盹,谁就输了,永远输在了另一个面前,所以谁都在强忍着,到了最后,人和鹰靠的都不再是身体,而是意志。
⑦繁星闪闪,关键的时刻到来了,是人先一闭眼,“咕咚”一声倒在地上,混事不知地睡去,还是鹰先一闭眼,身体在横木上倾斜着,不管不顾地睡去呢?人的意志最终战胜了鹰,这个敢于猎鹰的人,浑身充满着勇气和力量,他在决定猎鹰的那一刻,就做好了准备。鹰终于再也熬不住,它眼中的寒光已经变成了迷茫和疲惫,它的眼睛慢慢闭上,头一点,险些从横木上跌下来,人红红的眼睛升腾出一股火,那一瞬,人笑了。人飞快地拉了一下系在鹰腿上的绳,把鹰拉醒,鹰看人一眼,目光里流露出一丝恼怒,它强立了一会儿,又一次闭上眼睛,人又拉了一下,鹰再次醒来。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当一次次被人拉醒的鹰眼睛里闪露出温柔和哀求时,人望着鹰闭上眼睛沉沉地睡着了,自己也一头栽倒地上,睡得昏天黑地。
⑧从那个黑夜开始,鹰在人的手里吃肉了,在人的手里喝水了。人一纵手,它便如一只离弦的箭,射向空中;人一招手,它便如一个回归的游子,飞落在人的臂膀肩头。人看向鹰的目光,爱怜之外更有敬佩;鹰看向人的目光,冷傲之中透着忠诚。人和鹰在心里互相看重,因为对他们来说,胜者虽荣,败者不辱。
⑨熬鹰,人首先战胜了自己的极限,然后才能战胜鹰;鹰即使被人征服,也只是行止听从于人,那搏击九霄猎取狐兔的本领、傲视天地的本性,丝毫未变。
7.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空白处填写完整。(2分)
自由翔空,目空万物— — —意志相搏,人终胜鹰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疑惑痛苦,惨被猎捕
9.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鹰对峙、互不认输的情形,突出了人与鹰倔强的形象。
鹰人相峙,砥砺意志
熬鹰的过程是人鹰相长的过程,人敬佩鹰的勇气和意志,爱怜这翱翔长空的英物为己所有;鹰虽被猎人驯服,骨子里却依旧冷傲,不改自身气质。从挑战极限这点来看,人鹰相熬,虽有胜负,却无荣辱。
10.说说你对题目“熬鹰”中“熬”字的理解。(4分)
1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3分)
①驯服鹰,是对鹰体力和心理的煎熬;②是对生命尊严的折磨与摧残;③是对人意志的考验、极限的考量;④是人以自身的精神意志战胜鹰的精神意志,使鹰屈服于人的过程。
示例:人鹰相熬是一场意志的比拼,精神的煎熬。猎人熬鹰的过程启示着我们,坚强的意志能克服万难取得成功。
(二)古诗词曲阅读(7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2.此词下阕“空”字历来为人称道,根据你的理解试作分析。(4分)
“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功业未成,岁月无多,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但雄心虽在,壮志难酬,壮志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13.有人说,“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一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两句词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词人心中依然充满报国激情,依然渴望上阵杀敌,而现实中却是年华流逝、老之将至,高远的理想与沉重的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读来令人动容。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客见赵王
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①,而社稷不血食②,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桑雍者,便辟③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④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释】而若:或者。①虚戾:田舍荒芜,人民灭绝。②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③便辟:受宠幸的小臣。④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1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故至今不遣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何补于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买马而善 不知其善也
D.然而王之买马也 已而之细柳军
A
【解析】A.派遣;B.对于/给;C.好,指强健的/好处;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到,往。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
(2)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既然这样,那么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
13.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3分)
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或:不仅要防备自己憎恶的人,更要防备自己宠爱的人。)
这些人都是能趁大王酒醉、不清醒的时候向您索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
16.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3分)
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或不仅要防备自己憎恶的人,更要防备自己亲近的人。)
【译文】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说:“有这回事。”(说客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说客)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说:“建信君有国家大事(要处理),(何况他)又不懂相马。”(说客)说:“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说:“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说客)回答说:“(如果)买来了强健的马,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说:“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说客又问:)“(如果)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对国家有什么危害?”赵王说:“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说客)说:“既然这样,那么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但是大王您买马一定要等待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治理国家,措施不当,国家变成了田舍荒芜,人民灭绝的国家,(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治理朝政的大权)交给建信君,为什么呢?”赵王没有回答说客。
说客(继续)说:“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说客说:)“所谓‘桑雍’,是指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被您)宠爱的姬妾等等。这些人都是能趁大王酒醉、不清醒的时候向您索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被)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贪赃枉法了。所以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却有黑点。(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所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产生于自己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