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信息技术》第三册1.3 表格“神算子”—公式、函数的使用说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信息技术》第三册1.3 表格“神算子”—公式、函数的使用说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3-09-27 14:19:54

文档简介

《我的校园集体舞》
——公式、函数的使用
湖北省枝江市董市中学 黄新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选自华师大版《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一章第三节:表格“神算子”—公式、函数的使用。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信息技术有着如下描述“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本课的内容偏向于“计算和处理”这些技能的掌握,为后边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做必要的铺垫。
在前面几课,学生已经学会了数据的输入、表格的修改与美化,本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公式函数的使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首先在情景创设上,选择学校刚刚举行的体育节的活动,作为了学生学习的情景线的内容,没有用教材中的“表格神算子”作为课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相关的内容,EXCEL内容相对枯燥,因此需要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对函数“恐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本课教材主要是通过对范例表格的计算,初步学会电子表格中公式和几个简单函数的应用。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插入函数的操作。
难点:参与计算的数据区域的选择。
对于重点,我安排一些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函数的插入操作,对于难点,利用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来强调,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学法
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1)结合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实际我没有用花架子,避免过多的信息冲淡了学习公式和函数这个主题。教学中我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从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在亲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认知觉体验,使整个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六、主要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校园集体舞比赛视频)在董市中学第十三届体育节上,我们进行了校园集体舞比赛,并且安排了7位评委为其打分,取总分为最终成绩。如果你是计分员,你能迅速计算每个班的实得分吗?本课结束后,我将选择3名学的好的同学进行下周举行的演讲比赛的统分工作。
本过程主要是利用学生自己刚刚进行完的校园集体舞比赛作为学生情景创设的内容,学生兴趣就会比较浓。另外这种同课异构的教学也使得学生自学教材的时候,多了一个参考内容,帮助学生多打开一个思维的窗口,效果比较好。
2.学生自学,教师引导
(1)出示分步任务一(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董市中学第13届体育节集体舞评分表》,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一、二部分,利用完成总分的计算。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表格。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教师巡视观察。
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输入“=”号的;二是有人不会用填充柄。第1种情况,错误人数较多,我指定一名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其中一名学生讲的很好,他说没有等号,EXCEL会将你输入的公式直接当作文本显示,而不会当作公式进行计算。出现第二种情况的只有3名学生,我进行了单独指导。
(2)教师引导:总分得出后,体育老师提出意见,这个分值不方便与其它项目一起参与团体总分的计算,能否计算出均分。
出示分步任务二,《董市中学第13届体育节集体舞评分表》,学生自学教材三、四部分,要求用函数完成均分的计算。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表格,有疑难相互讨论。
教师发现了3类问题
①仍然用公式而没有用函数来进行计算的
②没有选择好存放计算结果位置的
③函数参数选择区域错误的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让旁边的同学帮助了他;第二、三种情况,我让出错的学生操作,其它学生一起帮他找出错的原因。这种方法效果比效好,以学生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老师的讲解要好的多,有时教师以为学生懂了,学生也认为自己懂了,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出错。
(3)教师引导:又有同学提出意见说,有评委给一些班评分过高或过低,显得不怎么公平,要求将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以后再计算。这个建议较合理,应该采纳。
出示任务三,通过小组比赛,完成表格中的计算。
学生经过刚才的学习和讲解,已经能简单的使用公式和函数了,在这里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求均值,只是函数名称的变化和函数参数的变化而已,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一步。完成此部分学生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将几种典型记录,待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比较,触类旁通,掌握更多的计算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分层任务,第一是简单公式的计算,第二个任务是利用函数进行计算,第三个任务是综合运用公式和函数的计算,通过三个分层任务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3、小结和扩展
(1)提问:谁可以给今天的课起一个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
学生取的名字很多,有叫“我的校园集体舞”的,因为舞蹈有我,计分工作有我;有叫“舞动青春”的,突出青春魅力,展示班级活力;有叫“计分员工作大揭密的”,因为他想把计分工作的技巧传授给大家。
(2)推荐3名学生担任第13周进行的“演讲比赛”计分员工作。
这个过程学生很积极,都想去展示他们刚刚学过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以“校园集体舞”为主题贯穿全课教学,使得情景创设变得有趣;教学中设置分层的任务,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小结扩展环节的取名字的和推选计分员,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以上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课件16张PPT。我的校园集体舞——Excel《公式函数的使用》说课设计枝江市董市中学 黄新立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信息技术》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选自华师大版《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一章第三节:表格“神算子”—公式、函数的使用。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信息技术有着如下描述“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本课的内容偏向于“计算和处理”这些技能的掌握,为后边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做必要的铺垫。
在前面几课,学生已经学会了数据的输入、表格的修改与美化等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公式函数的使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首先在情景创设上,选择了我校刚刚举行了校园集体舞,作为了学生学习情景线的内容,没有使用教材中的《孜孜书店收益表》。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相关的内容,EXCEL内容相对枯燥,因此需要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对函数“恐惧”心理,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参与计算的数据区域的选择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函数的操作对于重点,我安排了一些练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函数的插入操作,对于难点,我利用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来强调,帮助学生理解五、教法与学法 任务驱动 自主合作探究
(1)教学中我用身边的实例,从解决问题入手, 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在亲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使整个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六、教学过程(播放校园集体舞比赛视频)
在董市中学第十三届体育节上,我们进行了校园集体舞比赛,并且安排了7位评委为其打分,取总分为最终成绩。如果你是计分员,你能迅速计算每个班的实得分吗?本课结束后,我将选择3名学的好的同学进行下周举行的演讲比赛的统分工作。(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六、教学过程(二)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六、教学过程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表格。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教师巡视观察:(二)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出示分步任务二,《董市中学第13届体育节集体舞评分表》
学生自学教材三、四部分,要求用函数完成均分的计算。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表格,有疑难可相互讨论。
教师发现了3类问题
六、教学过程出示任务三,完成表格中的计算。完成此部分表格,学生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将几种典型记录。待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更多的方法。六、教学过程学生采用的计算方法:
1、I3=max(B3:H3) J3=min(B3:H3)
k3=(sum(B3:H3)-I3-J3)/5
2、 I3=max(B3:H3) J3=min(B3:H3)
K3=(B3+C3+D3+E3+F3+G3+H3-I3-J3)/5
3、 I3= - max(B3:H3) J3= - min(B3:H3)
K3=sum(B3:J3)/5六、教学过程小结拓展:
(1)提问:谁可以给今天的课起一个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
(2)、推荐3名学生担任第13周进行的“演讲比赛”计分员工作。七、教学反思纵观这节课,以“校园集体舞”为主题贯穿全课教学,使得情景创设变得有趣;教学中设置分层的任务,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小结扩展环节的取名字的和推选计分员,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谢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