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试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5:51:37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同步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正确的是( )
A.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知情。
B.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C.“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答案】B
【解析】此诗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2.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理解有误的是( )
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答案】C
【解析】考查句子理解。
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因此C项说法错误。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门/中断/楚江开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欲把/西湖/比西子 D.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A.正确。“天门中断楚江开”出自李白《望天门山》意思: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断句为:天门/中断/楚江开。
B.正确。“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李白《望天门山》意思: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断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C.正确。“欲把西湖比西子”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意思: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断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D.有误。“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的《望洞庭》,翻译: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停顿为:白银盘里/一青螺。
4.加点的字词正确的解释是(  )
碧水东流至此回。
A.到这里回还。 B.回到这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平日所积累的字词的意思及文学常识,结合诗句的语境进行作答。
“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至此:到这里。回:回漩,回转。
此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全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没有写错的一组是 ( )。
A.欣慰聚精会神杂草从生芦苇
B.阻挡以防万一永住人间 防备
C.凝神不速之客飘飘幽幽经济
D.精通知已知彼出其不意 逻辑
【答案】D
【解析】l略
二、诗词曲鉴赏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__________》。
7.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8.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__________。
9.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10.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 )望天门山。
A.天门山脚下 B.天门山山中 C.行驶的小船中
【答案】6.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7. 天门山 楚江 孤帆 日
8.天门中断楚江开
9.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0.C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了学生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积累作答。
结合诗句可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有很多著名作,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
7.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与诗句理解能力。完成本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作答。
结合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知,这首诗描写了“天门”、“楚江”、“孤帆”、“日”等景物。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结合全诗可知,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根据全诗内容可知,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其中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10.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完成本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分析作答。
结合全诗内容可知,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由此可知诗人是在行驶的小船中望天门山。
故选:C。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词语。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 空蒙: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人抓住哪个季节的什么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光? (填序号)
A.春季 鲜花 B.夏季 时雨时晴
C.秋季 西子 D.冬季 女子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宋 苏轼
12. 波光闪动的样子。 迷茫的样子。
13.B
14.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她是淡雅的妆扮,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了知识积累。根据平时积累完成。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苏轼。
12.
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烟雨迷茫的样子。
13.
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诗句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说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诗人抓住夏季时雨时晴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
14.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三、填空题
15.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
《望天门山》描绘了________流经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________季晴时雨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________之情。
《望洞庭》通过描写________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胸怀。
【答案】 长江 乐观豪迈 夏 热爱与赞美 秋夜月光下 热爱 宽广豁达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望洞庭》作者是唐代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6.写出表达下列意思的诗句。
①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晚秋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江上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晚秋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意思是江上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7.理解诗词意思,回答问题。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由辛弃疾所作,其中( )是词牌名。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看到_____,触到_____,听到_____,嗅到_____。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出词人辛弃疾为农家感到由衷喜悦,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诗人看到的景物是莲叶、荷花,描写颜色的词是_________。
【答案】 西江月 明月、喜鹊 清风 鸣蝉、蛙声 稻花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碧、红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1)本题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题中词牌名是西江月。全词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本题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词人看到了明月、喜鹊,触到了清风,听到了蝉叫、蛙叫,闻到了稻花香。
(3)本题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表现出词人辛弃疾为农家感到由衷喜悦。
(4)本题出自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其中描写颜色的词是莲叶的“碧”和荷花的“红”。
18.根据对诗的理解填空。
(1)《望天门山》是_____代诗人_____所作,人们称他为“_____”,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答案】 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宋 苏轼 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唐 刘禹锡 比喻
【解析】(1)考查常识的积累与识记。
《望天门山》是唐·李白的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赞颂祖国山河的诗:《独坐敬亭山》、《关山月》等。
(2)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常识的识记。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苏轼。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题目中“饮”指喝酒,“湖上”交代了地点是西湖,“初晴后雨”指雨后的景象,所以题目的意思是:
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3)考查常识的积累与识记和诗词的理解。
《望洞庭》作者是唐·刘禹锡,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中的青螺。
19.词语解释。(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波光闪动的样子。
________:云雾迷蒙的样子。
【答案】 潋滟 空蒙
【解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蒙的样子。
四、书面表达
20.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天的夜晚,天气十分好,在湖南省的洞庭湖边站着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他手握扇子,静静地站在湖边,凝视着洞庭湖。洞庭湖的水面波平浪静,在刘禹锡的眼里,无风吹拂的水面,就如未磨过的青铜镜一样,少了几分光泽与色彩。再加上清澈的湖水里倒影着美丽的月亮,月亮衬托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月光照耀下隐约可见倒映在湖中的影子。诗人不禁得赞叹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就像一颗珍贵的绿宝石一样,十分罕见。碧绿的洞庭水中间有一座墨绿的小岛——君山,在环绕的洞庭湖的衬托下,就好像是银白色的盘里,托着一颗青青的田螺啊!诗人仿佛觉得走进了画中游览一般,美丽动人,真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于是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析】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17.古诗三首同步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正确的是( )
A.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知情。
B.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C.“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2.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理解有误的是( )
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门/中断/楚江开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欲把/西湖/比西子 D.白/银盘里/一青螺
4.加点的字词正确的解释是(  )
碧水东流至此回。
A.到这里回还。 B.回到这里。
5.没有写错的一组是 ( )。
A.欣慰聚精会神杂草从生芦苇
B.阻挡以防万一永住人间 防备
C.凝神不速之客飘飘幽幽经济
D.精通知已知彼出其不意 逻辑
二、诗词曲鉴赏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__________》。
7.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8.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__________。
9.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10.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 )望天门山。
A.天门山脚下 B.天门山山中 C.行驶的小船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词语。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 空蒙: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人抓住哪个季节的什么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光? (填序号)
A.春季 鲜花 B.夏季 时雨时晴
C.秋季 西子 D.冬季 女子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5.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
《望天门山》描绘了________流经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________季晴时雨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________之情。
《望洞庭》通过描写________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胸怀。
16.写出表达下列意思的诗句。
①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晚秋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江上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理解诗词意思,回答问题。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由辛弃疾所作,其中( )是词牌名。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看到_____,触到_____,听到_____,嗅到_____。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出词人辛弃疾为农家感到由衷喜悦,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诗人看到的景物是莲叶、荷花,描写颜色的词是_________。
18.根据对诗的理解填空。
(1)《望天门山》是_____代诗人_____所作,人们称他为“_____”,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19.词语解释。(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波光闪动的样子。
________:云雾迷蒙的样子。
四、书面表达
20.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