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21: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那你记得有关于“乡愁”“思乡”的诗句有哪些呢?
新课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诗题解读
次北固山下
停留
停泊
在今江苏镇江北,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文体知识
律诗
1. 发源于南朝,至初唐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2. 律诗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4.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二、四、六句押韵。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1.自由朗读诗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2.把握诗歌节奏。
五言律诗,一般的节奏为“2-2-1”或“2-1-2”,那么这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样呢?请大家在诗句中划分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细读诗歌·疏通诗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旅人前
行的路
北固山
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风顺而和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1.交流讨论: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海上升起
的红日
升起来
夜将尽未尽之时
进入,降临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
细读诗歌·疏通诗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念故乡的
书信
到,送到
北归的大雁
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细读诗歌·疏通诗意
细读诗歌·疏通诗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读这两句诗时你脑海中想到了那些画面?
诗人写了客路、青山、绿水、舟等景物,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诗人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行,思绪已飘到了青山之外的客路。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2)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这里“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了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车去其他地方,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这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看到的景象。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颔联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这是横向的景色;“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这是纵向的景色。这一横一纵的景象开阔宁静,呈现出宏大的盛唐气象。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2)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此时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1)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此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哲理?
拟人
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鸿雁传书”:(《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要求释放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苏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 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1)诗人借助什么把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的呢?
北归的大雁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是大型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直抒胸臆
赏读诗歌·缘词探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运用典故的表现方式,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雁足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因两岸风景引起旅途乡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