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11《种树郭橐驼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11《种树郭橐驼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8: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龆龀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D.六宫,本义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脩,“脩”即干肉,十条干肉为束脩。“束脩”是古代诸侯大夫互相馈赠的礼物,亦限指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物质性礼物。
B.“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还指有德行的人。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州郡”是州和郡的统称,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战国,完善于秦汉。
3.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踝节 隶属 光采不减 闪烁不定
B.束搏 珊瑚 碧波荡漾 与世隔绝
C.碰壁 磅礴 旋涡星系 神密莫测
D.荣誉 夙望 无所用心 朝气蓬勃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拟(nǐ) 眩晕(xuàn) 徇私(xùn) 荒芜(wú)
B.血泊(bō) 尘埃(āi) 搁置(zhì) 夙望(sù)
C.纤细(qiàn) 镶嵌(qiàn) 广袤(mào) 贮存(zhù)
D.战栗(chàn) 彗星(huì) 嫩芽(nèn) 宝藏(zànɡ)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______在两个旋臂之间,______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______像肥皂泡一样脆弱,______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
A.即使 也 虽然 却 B.即便 也 虽然 但
C.即使 也 尽管 却 D.即便 还 尽管 但
6.下面一段文字顺序已经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②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
③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
④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⑤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①④② C.①⑤④③② D.①③⑤④②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心,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应,规劝做官者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译文:隐居在乡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将要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C.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修建观赏游览场所的豪富人和种树卖果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供养。
D.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文: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9.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风乎舞雩,咏而归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垣墙周庭 ④如会同,端章甫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飞羽觞而醉月
⑦而卒以祸 ⑧驼业种树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B.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C.举人是明清时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合格后的专称。
D.列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等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C.《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真实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D.《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朝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1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我固当(本来)
B.以致其性焉尔(情趣,意志)
C.则又爱之太恩(宠爱)
D.勖尔植(勉励)
1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B.旦视而暮抚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旦暮吏来而呼曰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苟有能反是者
B.其莳也若子
理,非吾业也
C.早实以蕃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D.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且硕茂,早实以蕃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D.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1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B.遂而鸡豚(成、养好) 故病且怠(困苦)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有类橐驼者(同类)
D.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B.①因舍其名 ②因击沛公于坐
C.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D.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②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2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B.遂而鸡豚(成) 故病且怠(困苦)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有类橐驼者(同类)
D.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
2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 D.③②④⑤①⑥
2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
24.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柳宗元的留世诗文作品有600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诗歌清峻恬淡,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位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25.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6.“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段文字怎样体现说明文的特点的?
27.文章开头作者引用这两段话具有什么作用?
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心灵。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
——布菜斯·帕斯卡①《感想录》
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T.H.赫胥黎②
28.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29.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故不我若也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B.因舍其名 因以为号焉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 偻:脊背弯曲 B.遂而鸡豚 遂:成、养好
C.早实以蕃 实:果实 D.勖尔植 勖:勉励
3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A.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驼业种树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乳二世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长久)且孳(繁殖)也
凡(大凡)植木之性(性质,方法),其本(根)欲舒
B.其莳(栽种)也若子,其置(置换)也若弃
根拳而土易(更换),其培之也,若不过(经过)焉则不及
C.甚者,爪其肤以验(检验)其生(活着)枯,摇其本(树干)以观其疏密
虽曰忧(担忧)之,其实仇(仇视)之
D.见长(统治,治理)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怜爱)焉,而卒(终于)以祸
传(作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4.下列对本文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柳宗元的留世诗文作品有600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诗歌清峻恬淡,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位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民之道。
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乡人号之“驼”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且硕茂,早实以蕃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___________。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___________。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7.第③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暗中观察
B.其莳也若子 栽种
C.已去而复顾 回头看
D.早织而缕 而且
3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 苟有能反是者
B.早实以蕃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能顺木之天 鸣鼓而聚之
D.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甚怜焉
4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欣然接受丑陋之名,显然是一位性情通达且乐天安命的智慧之人。
B.本文名为传,实有寓言的性质,借郭橐驼之口批判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
C.文章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种树谈到治民,因事明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章融合叙事、描写、说理、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婉而多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①污途。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厖②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办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暮鼛③之音。鸡豚赖醑④,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⑤,亦在暑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⑥。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注释】①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方。②厖:máng,混乱。③鼛:gāo,古代有事时用来召集人的一种大鼓。④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⑤埴:zhí,黏土。⑥裨谌、宓子:裨谌,bì chén,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4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清宁平夷 平和
B.州牧尚焉 推崇
C.披露首服 首先
D.陟降晦明 登高
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墙藩以蔽之 门不施胥吏之席
B.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 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C.民既卒税 其可既乎
D.不蓄而富 宓子弹琴而理
43.下列对原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途
零陵县东部有座山,泉水从山石间流出,低湿泥泞
B.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山水鸟鱼的快乐而阻挠自己,他恬淡自如,不受它们的影响
C.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高明的消遣方式,在零陵县非常完备,这是从薛存义开始的
D.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
那么观赏游乐,果然能有助于执政吧
44.把文章第一段开头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邑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45.通观全文,概括薛存义在零陵修建亭子的原因。
46.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谈到了官吏为政的问题,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一谈柳宗元推崇的为官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47.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致其性焉尔”的“致”和“必复之全之”的“复”、“全”都是使动用法。
B.“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
C.“故不我若也”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属于同一种句式类型。
D.“以求重价”和“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两句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C.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D.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号,多是他人所取,蕴含褒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文中的“号”即是此用法。
B.江宁,南京旧称,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南京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此。
C.诏,既可专指皇帝发布命令,也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告下。文中的“诏”属于后者。
D.记,一种古代文体,可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如《石钟山记》。
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51.《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
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5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6.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思,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
5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5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6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61.这篇文章借助的郭素驼的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6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驼业种树( )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
63.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A.分散 B.背离 C.割裂 D.遭受
64.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传其事以为官戒
A.传递 B.流传 C.记载 D.表达
65.把第③段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
66.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请将原句抄写在答题纸上,再断句。)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6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不害其长
④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68.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69.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 恩:恩情
70.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7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飧饔,古时指饭食。其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
B.粟,五谷之一,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D.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7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7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7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B.侍御史,简称“御史”“侍御”。唐朝时,侍御史所居称“台院”,居三院之首。
C.元和,唐朝的一个年号,“庆历四年春”的“庆历”是宋朝的年号。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天子的军队。
7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7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79.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柳宗元的形象,请举出一种手法,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8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比如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借此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再如“______,______”。
8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种树郭橐驼传》中表现郭橐驼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2.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人们之所以称呼传主为“郭橐驼”,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其他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5)《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俗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是“________,________”,将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6)《种树郭橐驼传》中直接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________。”
8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最后一句“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错误。“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
故选D。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限指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物质性礼物”错。束脩也可以指致送教师的酬金。
故选A。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光采不减”应为“光彩不减”;
B.“束搏”应为“束缚”;
C.“神密莫测”应为“神秘莫测”。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
B.血泊:pō;
C.纤细:xiān;
D.战栗:zhàn。
故选A。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即使”是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在句子里常用“也”与它呼应,说出结论;“即便”有“即使、纵使”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下文不一定有与之相呼应的词语。语境先假设恒星在两个旋臂之间,之后说出结论“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可以使用“即使……也”或者“即便……也”,排除D。
“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一般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尽管”更强调主观上的情绪,表达的情感态度更强烈,语气更重一些,转折让步更强烈。“虽然”表示某个事物的转变,变化,强调变化后的状态,情感表达偏弱,偏向于陈述事实。“但”“却”均表示转折,“却”语气略轻。从语境来看,语境是陈述事实,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且强调“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这一状态,使用“虽然……却”更合适,排除BC。
故选A。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段说明的对象是地球,中心句③放开头;
⑤句中指示代词“这里”指地球,应在③句之后;
①句又是对⑤句的总结;
④句是过渡句——“景色迷人”承上,“对宇宙进行探索”启下;
②句承④句话题继续说明。
因此,答案应是③⑤①④②。
故选B。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说法错误。本文与正史写法不同,本文是传记,但兼具寓言性质,且并非重在议论说教,而是重在托讽。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且不得暇”中,“且”译为“尚且”,故“将要不得空暇”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吹风;
②名词作状语,亲手;
③名词作动词,砌上院墙;
④名词作动词,穿上礼服;
⑤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⑥使动用法,使……飞快;
⑦名词作动词,受到祸害;
⑧意动用法,以……为业。
①③④⑦为名词或用作动词;②是名词作状语;⑤⑥使动用法;⑧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C。
10.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错。明清时,乡试是全省范围内的科举考试。
故选C。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种树郭橐驼传》不是真实的传记,一般认为郭橐驼是虚构的人物,此文应当作一篇寓言来看。
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为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为观游及卖果”修饰“富豪”,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者豪富人”。
B.省略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C.正常语序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是宾语前置句。
D.反问句,“其……乎”表反问语气。
故选C。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让它尽情生长罢了。致:使达到。
故选B。
1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意思是:“我并不能使树木长寿而且结果实多”。寿:名词作使动用法,“使……长寿”。
B. “旦”,“在早上”;“暮”,“在傍晚”,名词作状语。
C. “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D. “旦暮”,“从早到晚”,名词作状语。
故选A。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语气词,表示判断;代词,指人。
B.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词,表示判断。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
D.二者均为连词,表并列。
故选D。
16.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均为副词,于是,就。
B.“且”,连词,表并列,并且。/副词,将要。
C.“故”,连词,因此。/副词,仍然。
D.“然”,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
故选A。
1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而已”古义和今义都是“罢了”。
A.“小人”,古义,小民。/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B.“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作出判断。
D.“不过”,古义,不是多了。/今义,连词,表转折。
故选C。
18.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有类橐驼者”意思是“好像骆驼的样子”,“类”,类似,像。
故选C。
1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B.“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C.“而已”:古今都当“罢了”讲。
D.“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跟“只是”相同。
故选C。
20.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
B.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趁机。
C.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尚且。
D.①②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译为“来”。
故选D。
2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有类橐驼者”,意思是“好像骆驼的样子”。类:像。
故选C。
2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
通读横线后的语句及所给六句话,了解大意。从大意来看,语段由古碑上的诗歌引出柳宗元,然后指出柳宗元被严嵩赞颂的原因是柳宗元的品格和学识。由此可确定③为首句,⑤交代诗的落款,应该紧承③,据此排除AD两项。①中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对应⑤中的“严嵩”,所以①应紧跟在⑤后。②说的是对著名的奸臣礼赞柳宗元这件事的态度,应紧跟在①后,据此排除 C项。
故选B。
2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千克”和“人民币”为书面语,口语中不宜使用。
B.阿明请求别人给自己让座的话有道德绑架之嫌。
D.阿勇的话反问语气强烈,不礼貌。
故选C。
2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世称……‘柳屯田’”错误。柳屯田一般指柳永。
故选A。
25.“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和下段的“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都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说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定位答题区间,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句子的作用。“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是段落的开头,从内容上讲,文本即将开始解说太阳系,文字的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是解说词的典型特征;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对太阳系的解说,同时也照应后文“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两句话都是十分贴合电视画面的解说词。
【点睛】
思考开头句段的作用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一般情况下,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领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4)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者铺垫;(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内容方面的作用:(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在做题时,还要具体结合文章的类型,语言特点等回答。
26.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还没有办法探测到他们的存在。作者语言严谨,“可能”的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首先明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说明文语言严密性、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修饰成分上,分析时可以从时间、空间、程度、数量等方面去理解其含义和作用,然后回归本文,结合具体的词和语句进行分析。
该段文字主要介绍宇宙中星系、恒星、行星的数量,然后由两个问句推想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分析语言特点,需要抓关键词,这些词多为修饰词,文段中“可能”表概率,宇宙中的事物很多都是未知的,所以用词准确严密,“只是”“而已”“才”“刚刚”几个词从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以及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27.引用这两段话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此外,文章引用这两段话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引用布莱斯 帕斯卡的话暗示本文作者的探究动力源于自我的要求和激励,而不是“好大喜功”;引用T.H.赫胥黎的话则显示作者非常谦逊,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取得了定的成绩,但在真理面前,已知的部分依然显得特别渺小这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宇宙的无边和浩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说明其作用。文章开头引用了《感想录》和英国T.H.赫胥黎的名言,首先增强文章的气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两段名言告诉我们文章的说明对象:宇宙。布莱斯 帕斯卡的话“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心灵”强调自我原动力和自我激励的作用;T.H.赫胥黎则更加谦逊,表达的是在真理面前,已知部分是如此渺小以及未知部分是无穷的,两个文段也突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宇宙是浩大的,人类是渺小的,探索宇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28.地球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母亲,可人类却在无节制的索取中肆意地破坏着她,而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保护她,否则就会失去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定位到语句位置,然后找出关键词,在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潜在的含义,题目定位到“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地球对于宇宙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地球对于人类意义重大, “痛苦和不安”暗示了人类现在还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还离不开地球,但是人类却并不珍惜地球,正在不断地破坏甚至毁灭地球,我们要做出行动去保护地球,掌握自己的命运。
2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何以”是“以何”。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B.宾语前置句,“何能为”是“能为何”。句意:我又能做什么呢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D.宾语前置句,“不我若”是“不若我”。句意: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故选C。
3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然”,表转折,但是;句意: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
第二个“然”,代词,这样;句意: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
B.第一个“因”,连词,于是,就;句意: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
第二个“因”,连词,于是,就;句意: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C.第一个“且”,表并列,并且;句意: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
第二个“且”,表转折,尚且;句意: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
D.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
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来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故选B。
3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C.句意:结果实早并且结得多。实,结果实。
故选C。
3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句意:然而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的偏离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A.句意:用指甲抓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爪”,名词作动词,用手指抓(或掐)。
B.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业。“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C.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舟”,名词作状语,用船,坐船。
D.句意:喂养了两辈人。“乳”,名词作动词,喂养,哺育。
故选C。
3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置”,放下,放在一边不管。“其置也若弃”句意: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就像舍弃了一样。
“过”,过多。“若不过焉则不及”句意: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足。
故选B。
3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世称……‘柳屯田’”错误,“柳屯田”一般指柳永,不是指柳宗元。
故选A。
3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所以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句意: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
B.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句意:这样做完以后,不要动不要顾虑。
C.“而已”古今都当“罢了”讲。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
D.古义,不是多了;今义,连词,表转折,跟“只是”相同。句意: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故选C。
36.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均为副词,于是,就。
B.“且”,连词,表递进,而且/副词,将要。
C.“故”,连词,因此,所以/副词,特意、故意。
D.“然”,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
故选A。
37.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38.D
39.A
40.C
41.C
42.D
43.B
44.县里有观赏游览的地方,有人认为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对。
45.①可以让内心清静平和,修身养性;
②县东山麓风景秀美,适合修亭子可以赏美景,获取山水鸟鱼之乐。
③修建亭子的材料容易获得。
46.①对待人民(积极方面):爱民如子,帮助人民,解决民生疾苦;
②对待人民(消极方面):不扰民,消除扰民行为;
③对待自己:让自己有闲暇,张弛有度,让心境平和澄明,增加为官智慧,提高为官水平。
【解析】
37.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矣”,注意别残缺或赘余虚词“则”“而”“以”等。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早些织好你们的布。而:同“尔”,人称代词,你们的。
故选D。
3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别的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者:助词,的人。
句意:如果有与此相反的。者:助词,的人。
B.句意:结果早并且多。以:相当于“而”,并列连词,并且。
句意: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示。以:介词,把。
C.句意: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之:结构助词,的。
句意: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人称代词,大家、人们。
D.句意:如果不是做的不够那么就是做得过分。若:如果,假设连词。
句意:好像很怜爱百姓。若:好像,动词。
故选A。
4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比”错,以“种树”喻“治民”。
故选C。
4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被揭发自首服罪。首:告发,动词。
故选C。
4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用墙壁篱笆来遮蔽它。之:代词,它。
句意:百姓门前不用给催赋税的县吏设席。之:结构助词,的。
B.句意:住在河东的薛存义,凭借着办事能干闻名于荆楚间。以:介词,凭借。
句意:于是写下他的事迹并刻到石头上。以:介词,用。
C.句意:百姓交完赋税后。既:副词,已经,在……之后。
句意:怎么会有穷尽呢!既:完了、尽,副词。
D.句意:不必刻意养殖却富有。转折连词,却。
句意:宓不齐在衙堂上弹琴而把地方治理得很好。而:转折连词,却。
故选D。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因为山水鸟鱼的快乐而阻挠自己”错,参考句意:然而他并不曾因为政事繁多而使自己困扰,他恬淡自如地享受着山水鸟鱼之乐。
故选B。
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邑”,县里;“观游”,观赏游览的地方;“或者”,有人;“非政”,不利于政事;“是”,这;“然”,对。
4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整合要点的能力。
由第一段“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得出答案①可以让内心清静平和,修身养性;
由第二、三段“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途。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得出答案②县东山麓风景秀美,适合修亭子可以赏美景,获取山水鸟鱼之乐。
由第三段“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暑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得出答案③修建亭子的材料容易获得。
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结合“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办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其莳也若子”得出①对待人民(积极方面):爱民如子,帮助人民,解决民生疾苦;
结合“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得出②对待人民(消极方面):不扰民,消除扰民行为;
结合“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其置也若弃”得出③对待自己:让自己有闲暇,张弛有度,让心境平和澄明,增加为官智慧,提高为官水平。
参考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县城里有观赏游息的阁楼亭台,有人认为与政事无关,这种认识极不正确。心气烦躁就思虑混乱,视野狭隘就思维不敏捷。君子一定要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之后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零陵县东有一处山脚,泉水从乱石中流出,低湿泥泞,各种牲畜在这里吃喝,用墙壁篱笆来遮蔽它,做县令的人累计有数十人,都不知道开发它。河东(今山西永济)薛存义以为政的才能闻名于荆、楚之地,潭部(湖南观察使)推举他,代理湘源县令。恰逢上零陵政事纷乱赋税繁多,百姓告状到永州刺史,推举贤能解除弊端,薛存义于是来到这里主持政事。逃亡的人返回家园,悲愁伤痛的人们恢复了欢声笑语;逃避租税躲避徭役的,一个月就辨明理清了;很久以来危害社会的蛀虫、隐藏的坏人,被揭发自首服罪。百姓缴纳完赋税,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乡里(父老)迎接庆贺,门前看不到摆放的小吏的席位,耳中听不到聚集民众的鼓声,鸡肉猪肉干粮清酒,整个宗族共同享用。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
尽管如此,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自我困扰,安闲恬适地享受着山水鸟鱼的乐趣。于是拆除墙壁和篱笆,驱赶走各种牲畜,排除壅塞疏通沼泽,铲除清理山脚。堆积起如林的山石,积累石坳边使之成为池塘。于是就有良木美草,瀑布山峰,瀑布清明,山峰幽深寂静,清朗的风气自然而生,苍翠的烟霞自然显现,不用培植就出现了;游鱼喜欢广阔悠闲,飞鱼羡慕恬静幽深,它们在这里繁衍筑巢,游鱼自由邀游,飞鸟鸣叫聚集于林中,不必刻意养殖而富有。砍伐树木抛入江水中,就漂流到城门口。挖土烧砖瓦,也在县衙附近。不需要多少劳力,修建三亭的上程却有很好的效果。于是修建好了三亭(即读书亭、湘绣亭、俯清亭),无论上山下山晴天阴天,爬到高处的可直到山巅,下到山下的能观赏清澈的池沼。洗漱吃饭烹调,所有用具一应俱全,友好地接待宾客,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在这里非常完备,这是从薛存义开始的。
古代裨谌在山野里思考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宓不齐在衙堂上弹琴而把地方治理得很好,混乱的思维、呆滞的思想,都不能容纳进,那么观赏游息的阁楼亭台.果真是政事所应具备的条件吗?薛存义的想法,果真是出于此吗?说到它的弊端,就是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事,因为荒废了政事而放弃了治理。假使继薛存义为零陵县令的人都有他的志向,那么百姓的福气,怎么会有穷尽呢!我喜欢从他开始的这种好风气,也希望薛存义正确处理好观游与为政的做法能长期保留,于是写下他的事迹并刻到石头上。薛存义跪拜说:“(这是)我的志向啊。”于是刻下这些。
47.C
48.D
49.A
50.(1)树根拳曲,土又换成了新的,他们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2)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
51.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
【解析】
4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致”,使动用法,使……达到;/复,使动用法,使……恢复;全,使动用法,使……健全。三者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使它的本性得以发展罢了/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
B.它的果实/它实际上。二者都是古今异义。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C.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石者”。二者句式不同。句意: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D.二者相同,都是目的连词,来。句意:来谋求大价钱/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故选C。
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
“三日”是修饰“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疗之”作“誓”的宾语,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纵之顺之”是“疗之”的具体做法,所以“疗之”与“纵之顺之”之间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4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错误,“号”可以自取,也可为他人所取,“五柳先生”是自号。
故选A。
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拳”,拳曲;“易”,更换,“培”,培土。
(2)“欹”“疏”“曲”,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智力”,智慧和力量;“为”,做。
5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吾又何能为哉!”可知,《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也如同种树,只有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根据“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知,《病梅馆记》中,作者治疗病梅,就是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就一定使它们恢复完好。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也如同疗梅,只有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材料二: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么能让我有多一些空闲时间,又有多一些空闲的田地,来广泛贮存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态的梅树,竭尽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
52.D
53.B
54.B
55.(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56.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
【解析】
5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
“久茀不治”说的是园子的情况,“修至”是一个主谓句,“修至”前要断开,排除AC;
“十数畦”说的是“蔬圃”的数量,“蔬圃十数畦”共同作“为”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5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错误,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
故选B。
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错误,应该是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而生疑。
故选B。
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长”,统治、治理;“烦”,繁多;“怜”,怜爱;“卒以祸”,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2)“矜愍”,怜恤;“愚诚”,指自己的诚意、衷情;“听”,任从,指应许;“庶”,希望。
5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甲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
结合乙文“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可知,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
参考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
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伐树记
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臭椿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得不到养分滋养;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飘,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臭椿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
随后我有所醒悟,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臭椿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臭椿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确定吗?”
有一天,有位客人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感告诉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够幸免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这有益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