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12《石钟山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12《石钟山记》(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8: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石钟山记》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激荡,掀动)
B.汝识之乎(知道)
C.余固笑而不信也(本来)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几乎)
2.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④/②⑤/③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⑥
3.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5.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至莫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而此独以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临:对着)
7.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8.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究
扣而聆之 扣:扣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访:探寻
C.余韵徐歇 韵:韵味
余方心动欲还 动:动摇
D.虽知而不能言 言:说出来
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粗野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桴止响腾 B.被发行吟泽畔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B.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言之不详
D.火尚足以明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门见山,借《水经》原文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围绕石钟山命名引出两桩疑案。
B.第2段记游,一开始便先交代了游山的机缘和同游的人物,接着描写游中所见之景而探疑。
C.启示性的设问,便是点睛之笔。
D.文章结尾取舍褒贬分明,皆因经过耳闻目见的观察,把握了事实真相,解答“世所不传”的原因。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6.第2段中的“余方心动欲还”一句有怎样的作用?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18.翻译下列句子。
(1)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____________
(2)微风鼓浪____________
(3)水石相搏____________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____________
(5)南声函胡____________
(6)北音清越____________
(7)桴止响腾____________
(8)余韵徐歇____________
(9)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10)森然欲搏人____________
(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__
(12)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____
(13)而臆断其有无____________
(1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____
(15)而笑李渤之陋也____________
20.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而此独以钟名____________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____________
(4)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___
(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____________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自以为得其实____________
(2)将入港口____________
(3)空中而多窍____________
(4)有大石当中流____________
(5)余方心动欲还____________
2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2)磔磔云霄间____________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____
(4)大声发于水上____________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___________
(6)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___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2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南声函胡 B.至莫夜月明
C.汝识之乎 D.悟言一室之内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_____,_____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埋下伏笔。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以宿命论来寻求解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犀利指出当时士大夫们借年龄和学问相当就耻为尊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查石钟山,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分析,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人亦可正已,看到贤者与不贤之人,人们会有不同的收获。对此,《论语·里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针对子路的回答谈了自己批评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5)《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过往不能改正,未来却能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借白云与归鸟表达自己辞官归隐的自由与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石钟山记》)
(8)____________,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吸收《战国策》《孟子》《庄子》以及贾谊等人的长处。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类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①_________,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写作手法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②_________,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的联系。 《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言论,文章的气势、结构、脉络在叙事、写景、言论之间,③_____________,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意思是“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殆”,大概。
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者)之石”;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判断句,“此……也”的判断形式;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荆州附操(者)之民”;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之)”;
⑥判断句,“者……也”的判断形式。
故①④/②⑤/③⑥的分类正确。
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特点的能力。
A.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省略句,“有大石当(于)中流”;
C.都是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以锦囊盛”;
D.判断句,“也”字表判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
A.“莫”通“暮”,指夜晚。
B.无通假。
C.“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D.“厌”通“餍”,满足。
故选B。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乱石”。
B.代词,代“洞穴和裂缝”/语气助词,无实义。
C.通“暮”,夜晚/否定副词,没有。
D.加点词语都是介词,“用”。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到、前往。
故选B。
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动词,得到;
B.助动词,能够;
C.名词,收获。
D.融洽。
故选C。
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考”,敲击;“扣”,敲打。
C.“韵”,声音;“动”,惊恐。
D.“言”,用文字表述、记载;“陋”,浅陋。
故选B。
9.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B.“被”,同“披”,披散。
C.“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D.“孰”,同“熟”,仔细。
故选A。
10.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B.第一句中的“然”,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句中的“然”,代词,这样。
C.第一句中的“而”,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第一句中的“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来;第二句中的“以”,介词,用。
故选A。
1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此题,
D项,“文起八代之衰”是苏东坡对韩愈的赞誉。
故选D。
12.B
13.C
14.C
15.(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却只凭主观臆测来判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16.在内容上,紧承前面阴森恐怖的气氛,逼真地传达出作者心境;在行文上,则以折笔稍作回旋,为下文蓄势,使得后面的发现有喜出望外的效果。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两山间”是地点,是“回至”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有大石当中流”,意思是“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意思完整,中间不必断开,排除A;
“空中而多窍”是说大石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而”是并列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因而失败”错误。周景王造无射钟,虽然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设问”错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却只凭主观臆测来判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答案就在提问当中,应为“反问”。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之石”;“所在”,到处;“是”,这样;“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目”、“耳”,名词做状语,亲眼、亲耳;“臆断”,主观臆测。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余方心动欲还”是说“我正心惊想要回去”,联系前文“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可知,在内容上,紧承前面阴森恐怖的气氛,逼真地传达出作者此时惊恐的心境;
联系后文“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如乐作焉”可知,在行文上,则以折笔稍作回旋,为下文蓄势,使得后面的发现有喜出望外的效果。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17.(1)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2)士大夫终究不愿乘小船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独”,唯独;“名”,命名;“何”,为什么。
第(2)句得分点为:“以”,乘;“夜泊绝壁之下”,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莫”,没有谁。
18.(1)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山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山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悠扬,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2)任何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只凭主观想象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扣”,敲击;“聆”,聆听;“函胡”,重浊而模糊;“桴”,鼓槌;“余韵”,余音;“歇”,消失。
(2)中,“目见耳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臆断”,主观想象去猜测。
19. 临:靠近。 鼓:激荡,掀动。 搏:撞击。 始:才。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腾:传播。 歇:消失。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森然:阴森的样子。 适:到……去。 当:处在。 臆断:主观猜测。 考击:敲打。 陋:见识短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句子意思是,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临”,靠近。
(2)句子意思是,微风振动波浪。“鼓”,激荡,掀动。
(3)句子意思是,水和石头互相拍打。“搏”,撞击。
(4)句子意思是,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始”,才。
(5)句子意思是,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6)句子意思是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清越”,清脆悠扬。
(7)句子意思是,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响。“腾”,传播。
(8)句子意思是,余音慢慢地消失。“歇”,消失。
(9)句子意思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0)句子意思是,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森然”,阴森的样子。
(11)句子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到……去。
(12)句子意思是,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当”,处在。
(13)句子意思是,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臆断”,主观猜测。
(14)句子意思是,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击”,敲打。
(15)句子意思是,嘲笑李渤的浅陋。“陋”,见识短浅。
20.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侧:名词作状语,在侧面。 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1)而此独以钟名: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3)大石侧立千尺: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侧:名词作状语,在侧面。
(4)事不目见耳闻: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21. 那事情的真相 支流入口处 中间是空的 江河水流中央 内心惊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作答中注意区分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并回答其古义。
(1)“其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此处古义应为:那事情的真相。
(2)“港口”,今义:位于海、江等沿岸,具有水陆联运设备以及条件以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此处古义应为:支流入口处。
(3)“空中”,今义:天空中。此处古义应为:中间是空的。
(4)“中流”,今义:水流的中央;中游。此处古义应为:江河水流中央。
(5)“心动”,今义:心念动摇。此处古义应为:内心惊恐。
22.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1)句式结构为“中心词+之+修饰语+者”,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是定语后置句。
(2)省略介词“于”,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于)云霄间磔磔”,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3)介词结构“于山谷中”作谓语“咳且笑”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是状语后置句。
(4)介词结构“于水上”作谓语动词“发”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大声于水上发”,是状语后置句。
(5)“……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6)否定句中代词“余”作动词“欺”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是宾语前置句。
2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
A.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句意:郦道元认为下面临近深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句意:中间空而多孔。
C.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这就是世间不流传的缘故。
D.其实:古义,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自己认为得到事情的真相。
故选A。
2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句意: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B.“莫”,通“暮”,晚上。句意:到了晚上月光明亮。
D.“悟”,通“晤”,面对面。句意: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故选C。
25.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函胡、越、臆。
26.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注意“复”“坐”字的写法;(2)要在理解“近”语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注意“谀”字的写法;(3)注意“臆”字写法。
27.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
本题,第一、二、五、六题是情景式默写,其他为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需要以理解为基础,而识记式默写有上下句的提示,相对较容易。本题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哂”“睦”“谏”“岫”“臆”“陋”等。
28. 写作手法(较为)自由 结构看似松散 自然从容地形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是总领句,总领横线后“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写作手法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这是说“写作手法”,由“信笔写去”可知,比较“自由”,所以①处填写:写作手法(较为)自由。
②处,此处需要结合后面所举的例子进行拟写,“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的联系”,可见前面应是说“结构”;再由“却”后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结构”“看似松散”。
③处,此处是对横线前“《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的言论,文章的气势、结构、脉络在叙事、写景、言论之间”的总结,结合前面的“自然”和后面“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可知,此处应是说“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