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___周第___课时
课题 《愚公移山》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八年级语文组 级部审核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 惩山北之塞 惩: 毕力平险 毕: 杂然相许 许: 寒暑易节 易: 何苦不平 苦: 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而: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古今异义 阳 古: 今: 阴 古: 今: 指 古: 今: 曾 古: 今: 诸 古: 今: 荷 古: 今: 毛 古: 今: 息 古: 今: 虽 古: 今: 已 古: 今: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面: 帝感其诚 感: 毕力平险 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3.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目标是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大家拥护的文字是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合作探究 5.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6.移山的结果怎样? 7.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8.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当堂测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第二课时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éng)山之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合作探究 6.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7.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8.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9.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10.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当堂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遏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1)使之钩百而反( ) (2)稷之马将败( ) (3)公密而不应( ) 12.翻译下面句子。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13.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参考译文】 东野穗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车轮压出的痕迹都是笔直的;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车痕都像是圆规画出来的。庄公觉得谁也超不过东野稷的驾车技术,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上奏道:”东野稷的马车肯定要翻倒的。”庄公很不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不久,东野稷果然翻了车。鲁庄公便问颜阖:“您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 ”颜闽说:“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呢。”
自我评价专栏 自主学习: 合作与交流: 书写: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