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9现代文阅读(散文、小说、童话、说明文)
散文(共2小题)
(2022 巴音郭楞州)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2)母亲坚持让我看花,主要是为了什么?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4)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从这些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5)说一说你对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2022 塔城地区)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祭灶过后,年关在即。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大衫,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消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jī),是为“压岁”。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1)形容一举一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有变动。
(2)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过年的哪些风俗?(至少写出3条)
。
3、有同学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过不过年都无所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写。
小说(共1小题)
(2020 乌鲁木齐)
葵花田
曹文轩
太阳还未升起,爸爸就悄悄地起了床,拿了画夹,带上写生用的一切用物,循着已散发了一夜现在依然还在散发的葵花香味,渡过大河,去了大麦地。
爸爸穿过大麦地村,又穿过一片芦苇,忽地看到了一片葵花田。这片葵花田之大,出乎意料。爸爸见过无数的葵花田,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葵花田。当他登临高处,俯视这片似乎一望无际的葵花田时,他感到了一种震撼。
太阳正在升起,半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犹如一朵硕大的金红色蘑菇,正在破土而出。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脸。爸爸从未见过如此高又如此粗的杆儿,也从未见过如此大又如此富有韧性的花盘。它们一只只竟有脸盆大小。
这是葵花的森林。这森林经过一夜的清露,在阳光还未普照大地之前,一株株都显得湿漉漉的。心形的叶子与低垂的花盘,垂挂着晶莹的露珠,使这一株株葵花显得都十分的贵重。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天底下,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它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它们是太阳的孩子。整整一天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爸爸一直在凝神观察着。他看到,随着太阳的升起,葵花低垂的脑袋,正在苏醒,并一点儿一点儿地抬起来。是全体。
太阳飘上了天空。葵花扬起了面孔。那些花瓣,刚才还软沓(tà)沓的,得了阳光的精气,一会儿工夫,一瓣一瓣地舒展开来,颜色似乎还艳丽了一些。
爸爸看着这一张张面孔,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
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与小太阳一俯一仰虽是无声,但却是情意深长。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
爸爸真是由衷地喜欢葵花。
(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删减)
(1)这篇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并写在下面。
、 、 、
(2)作者主要是从 和 这两个方面来写葵花的。
A.颜色
B.形状
C.品性
(3)在这一天里,爸爸的心情发生着变化。开始是 ,接着是 ,最后是 (填序号)
A.震撼
B.激动
C.感动
D.兴奋
E.喜欢
(4)请结合上下文,抓住加点词语,谈谈对“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 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这句话的理解。
(5)“那花盘微微下垂或者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颜。“这句话将 与 结合起来,写出了葵花的特点。(填序号)
A.观察
B.想象
C.联想
(6)文中爸爸是去写生,但写爸爸画画的文字却很少。全文用大段的文字在写葵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这篇短文选自《青铜葵花》,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小姑娘名叫“葵花”。请结合本文谈谈爸爸为什么要给小女孩起名叫“葵花”?
童话(共1小题)
(2022 水磨沟区)
羊狼签约
山羊们聚在一起,写了一封信给狼,说:“为什么你们总是永没宁日地与我们作战呢?我们恳求你们,和我们和平相处吧,我们大家讲和了吧?”
群狼对此非常喜悦。立刘写了一封长信,伴着许多礼物,送给山羊们。狼在信上说:“刚才知悉你们美妙的决议,我们真是谢天谢地地喜悦。这个和平的消息,能使四海欢腾歌舞。 ( )我们要告诉你们:就是那牧单人和他所养的狗,实在是我们互相敌视和千争的原因。( )你们能设法赶走了他们,和平( )可立到实现。“
山羊果真听了狼的话,把牧羊人和狗全都赶跑了。并鸟狼签订了和平条约,双方声明水远好。
山羊们于是在山之此、水之涯悠用散步,一点也用不着担心了,它们非常感谢上帝。
群狼静候了几天,便集合在一起,突然袭击羊群,可怜的山羊们没有一只幸免于难。
(1)给第二自然段 (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狼群对此非常喜悦”中的“此“指的是 ,狼群之所以喜悦是因为
(3)从狼给山羊的回信中,可以推断出狼最根本的目的是 表现了狼的
(4)从文中画“”的 句子可以体会到山羊的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说明文(共1小题)
(2022 塔城地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根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简称《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12%。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费量。
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对于餐饮浪费,地方行政部门也曾做过相关调研: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泔(gān)水垃圾1100多吨、餐厨垃圾2000多吨,其中被浪费掉的食物至少占总量的一半;哈尔滨每月至少扔掉1.2万多吨食物;山西省烹饪协会调查显示,仅太原市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饭菜就高达500多吨,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湖北省黄石市仅宴席剩菜率就达15%,一年可以倒掉2.1亿元饭菜……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个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 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联系短文内容,选择下列各题的答案。
(1)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你最大的感受是 。
A.惊叹不已
B.触目惊心
C.叹为观止
D.情不自禁
(2)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中的“剩”字可换 。
A.盛
B.胜
C.圣
D.省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作比较
B.举例子、作比较
B.作比较、列数字
D.打比方、列数字
2.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短文内容?在括号中画“√”或“×”。
(1)短文第1自然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 (判断对错)
(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更大,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 (判断对错)
(3)餐桌浪费引起了中国和国外媒体的关注。 (判断对错)
3.读画“~~~”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这句话在文中有 的作用,抓住“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可知:除了“城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 环节和 环节,浪费就已经出现。
4.读第5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解释“重灾区”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校是浪费“重灾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散文(共2小题)
(2022 巴音郭楞州)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2)母亲坚持让我看花,主要是为了什么?
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
(4)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从这些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前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三个“悄悄地”,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5)说一说你对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结合前文介绍的“我”的处境,可以看出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我”深深的爱,母亲这句话的含义是鼓励“我”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结合全文来理解,“我”因瘫痪而对生活丧失信心,母亲想方设法引导“我”乐观生活,她让“我”看菊花的深层目的是使“我”坚强生活。
3.本题考查照应的把握。“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表示母亲已经逝世,“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母亲,结合上下文文分析可知照应的句子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点的理解。“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文中连续出现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三处,“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因此“悄悄地出去了”。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不能随心而欲。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是写作的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秋天”又可以理解为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意义。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2.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4.前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三个“悄悄地”,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5.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2022 塔城地区)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祭灶过后,年关在即。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大衫,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消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jī),是为“压岁”。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1)形容一举一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有变动。 循规蹈矩
(2)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精疲力竭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过年的哪些风俗?(至少写出3条)
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
3、有同学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过不过年都无所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写。
【解答】1、考查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相应四字词语。(1)根据“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可知,这个成语为“循规蹈矩”;(2)根据“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可知,这个成语为“精疲力竭”;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仔细读文可知,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过年风俗有: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3、考查对问题的理解。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但过年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过年也是我们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外出工作的人,上学的人借此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一年的见闻感受,为明年的生活做好计划,很有意义,所以过年还是要继续。
故答案为:
1、(1)循规蹈矩 (2)精疲力竭;
2、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3、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但过年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过年也是我们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外出工作的人,上学的人借此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一年的见闻感受,为明年的生活做好计划,很有意义,所以过年还是要继续。
小说(共1小题)
(2020 乌鲁木齐)
葵花田
曹文轩
太阳还未升起,爸爸就悄悄地起了床,拿了画夹,带上写生用的一切用物,循着已散发了一夜现在依然还在散发的葵花香味,渡过大河,去了大麦地。
爸爸穿过大麦地村,又穿过一片芦苇,忽地看到了一片葵花田。这片葵花田之大,出乎意料。爸爸见过无数的葵花田,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葵花田。当他登临高处,俯视这片似乎一望无际的葵花田时,他感到了一种震撼。
太阳正在升起,半轮红日,从地平线上犹如一朵硕大的金红色蘑菇,正在破土而出。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脸。爸爸从未见过如此高又如此粗的杆儿,也从未见过如此大又如此富有韧性的花盘。它们一只只竟有脸盆大小。
这是葵花的森林。这森林经过一夜的清露,在阳光还未普照大地之前,一株株都显得湿漉漉的。心形的叶子与低垂的花盘,垂挂着晶莹的露珠,使这一株株葵花显得都十分的贵重。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天底下,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它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它们是太阳的孩子。整整一天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爸爸一直在凝神观察着。他看到,随着太阳的升起,葵花低垂的脑袋,正在苏醒,并一点儿一点儿地抬起来。是全体。
太阳飘上了天空。葵花扬起了面孔。那些花瓣,刚才还软沓(tà)沓的,得了阳光的精气,一会儿工夫,一瓣一瓣地舒展开来,颜色似乎还艳丽了一些。
爸爸看着这一张张面孔,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
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与小太阳一俯一仰虽是无声,但却是情意深长。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
爸爸真是由衷地喜欢葵花。
(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删减)
(1)这篇短文是按照 时间 的顺序来写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并写在下面。
太阳还未升起 、 太阳正在升起 、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 、 太阳飘上了天空
(2)作者主要是从 B 和 C 这两个方面来写葵花的。
A.颜色
B.形状
C.品性
(3)在这一天里,爸爸的心情发生着变化。开始是 A ,接着是 C ,最后是 E (填序号)
A.震撼
B.激动
C.感动
D.兴奋
E.喜欢
(4)请结合上下文,抓住加点词语,谈谈对“葵花算得上最具灵性的植物,它居然让人觉得它是有敏锐感觉 的,是有生命与意志的”这句话的理解。
葵花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5)“那花盘微微下垂或者微微上扬,竟如人的笑颜。“这句话将 A 与 C 结合起来,写出了葵花的特点。(填序号)
A.观察
B.想象
C.联想
(6)文中爸爸是去写生,但写爸爸画画的文字却很少。全文用大段的文字在写葵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侧面表现出爸爸被这些葵花所吸引,忘记了画画,表现了爸爸对葵花的喜爱。
(7)这篇短文选自《青铜葵花》,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小姑娘名叫“葵花”。请结合本文谈谈爸爸为什么要给小女孩起名叫“葵花”?
因为葵花不但美,还有灵性,爸爸很喜欢葵花,所以给孩子起名为“葵花”。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从“太阳还未升起、太阳正在升起、太阳在不停地升起、太阳飘上了天空”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的。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中作者先描写了葵花圆圆的花盘、又高又粗的杆儿、心形的叶子。后来描写了葵花的灵性,所以作者是从形状和品性两个方面来写葵花的。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弄清楚作者的心情。一开始,爸爸看到大片葵花,出乎意料,感到非常震惊;接着写看着一张张面孔,父亲十分感动;最后写父亲由衷地喜爱上了葵花。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研读语句,抓住“最具有灵性、有生命、意志”进行品读感悟,这样就很容易体会到这句话主要表现了葵花的特点和精神,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把葵花特点和精神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作者仔细观察花盘的样子,联想到了人的笑脸,是观察和联想的结合。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短文用大段文字来写葵花,不仅为人物和故事营造了特定的环境,还表现了葵花向阳生长、追求光明与希望的精神,并且揭示了爸爸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先弄清楚葵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再回答问题。读文章可知,葵花不但很美,而且有灵性,所以爸爸给孩子起名为“葵花”,希望孩子永远阳光。
故答案为:
(1)时间 太阳还未升起 太阳正在升起 太阳在不停地升起 太阳飘上了天空;
(2)B C;
(3)A C E;
(4)葵花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它们都会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跟着太阳的移动,而令人察觉不出地移动。在一大片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
(5)A C;
(6)从侧面表现出爸爸被这些葵花所吸引,忘记了画画。表现了爸爸对葵花的喜爱。
(7)因为葵花不但美,还有灵性,爸爸很喜欢葵花,所以给孩子起名为“葵花”。
童话(共1小题)
(2022 水磨沟区)
羊狼签约
山羊们聚在一起,写了一封信给狼,说:“为什么你们总是永没宁日地与我们作战呢?我们恳求你们,和我们和平相处吧,我们大家讲和了吧?”
群狼对此非常喜悦。立刘写了一封长信,伴着许多礼物,送给山羊们。狼在信上说:“刚才知悉你们美妙的决议,我们真是谢天谢地地喜悦。这个和平的消息,能使四海欢腾歌舞。 ( 但 )我们要告诉你们:就是那牧单人和他所养的狗,实在是我们互相敌视和千争的原因。( 如果 )你们能设法赶走了他们,和平( 就 )可立到实现。“
山羊果真听了狼的话,把牧羊人和狗全都赶跑了。并鸟狼签订了和平条约,双方声明水远好。
山羊们于是在山之此、水之涯悠用散步,一点也用不着担心了,它们非常感谢上帝。
群狼静候了几天,便集合在一起,突然袭击羊群,可怜的山羊们没有一只幸免于难。
(1)给第二自然段 (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狼群对此非常喜悦”中的“此“指的是 山羊们恳求与狼和平相处 ,狼群之所以喜悦是因为 狼如果和他们签约,并提出一些利于自己的条件,只要羊一上当,狼就可以达到自己吃羊的目的。
(3)从狼给山羊的回信中,可以推断出狼最根本的目的是 吃掉山羊。 表现了狼的 狡猾。
(4)从文中画“”的 句子可以体会到山羊的 愚蠢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羊和狼是天生的敌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是谁,不能光听好听的话。
【解答】(1)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这个和平的消息,能使四海欢腾歌舞”“我们要告诉你们”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是转折关系,因此选择关联词“但……”。“你们能设法赶走了他们,和平可立到实现“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假设关系,因此选择关联词“如果……就……”。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狼群对此非常喜悦”中的“此“指的是山羊们恳求与狼和平相处,狼群之所以喜悦是因为狼如果和他们签约,并提出一些利于自己的条件,只要羊一上当,狼就可以达到自己吃羊的目的。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从狼给山羊的回信中,可以推断出狼最根本的目的是吃掉山羊。表现了狼的狡猾。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山羊们于是在山之此、水之涯悠用散步,一点也用不着担心了,它们非常感谢上帝”可知,从这个句子可以体会到山羊的愚蠢。
(5)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羊和狼是天生的敌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是谁,不能光听好听的话。
故答案为:
(1)但 如果 就;
(2)山羊们恳求与狼和平相处 狼如果和他们签约,并提出一些利于自己的条件,只要羊一上当,狼就可以达到自己吃羊的目的;
(3)吃掉山羊 狡猾;
(4)愚蠢;
(5)羊和狼是天生的敌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是谁,不能光听好听的话。
说明文(共1小题)
(2022 塔城地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根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简称《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12%。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费量。
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对于餐饮浪费,地方行政部门也曾做过相关调研: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泔(gān)水垃圾1100多吨、餐厨垃圾2000多吨,其中被浪费掉的食物至少占总量的一半;哈尔滨每月至少扔掉1.2万多吨食物;山西省烹饪协会调查显示,仅太原市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饭菜就高达500多吨,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湖北省黄石市仅宴席剩菜率就达15%,一年可以倒掉2.1亿元饭菜……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个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 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联系短文内容,选择下列各题的答案。
(1)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你最大的感受是 B 。
A.惊叹不已
B.触目惊心
C.叹为观止
D.情不自禁
(2)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中的“剩”字可换 A 。
A.盛
B.胜
C.圣
D.省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B 。
A.分类别、作比较
B.举例子、作比较
B.作比较、列数字
D.打比方、列数字
2.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短文内容?在括号中画“√”或“×”。
(1)短文第1自然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 √ (判断对错)
(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更大,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 × (判断对错)
(3)餐桌浪费引起了中国和国外媒体的关注。 √ (判断对错)
3.读画“~~~”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这句话在文中有 承上启下 的作用,抓住“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可知:除了“城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 消费前的制作 环节和 食物进入市场流通 环节,浪费就已经出现。
4.读第5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解释“重灾区”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校是浪费“重灾区”的原因。
“重灾区”原指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本文中指学校是严重浪费粮食的地方。原因是:盒饭浪费最严重,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1)“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故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我最大的感受是“触目惊心”。故选B。(2)“盛宴”盛大宴会。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的“剩”依据的谐音是“盛”字。故选A。(3)“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句话中“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这是举例的说明手法,“浪费”和“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进行比较。故选B。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及判断正误。(1)短文第一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性的表述是正确的。(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更大,不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的缘故,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因此会有更严重的浪费。故此题错误。(3)“餐桌浪费”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都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故此题正确。
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同时通过“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引出下文中的“除了城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和食物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浪费就已经出现”的内容。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重灾区”原指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本文中指学校是严重浪费粮食的地方。原因是:盒饭浪费最严重,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故答案为:
1.(1)B;
(2)A;
(3)B;
2.(1)√;
(2)×;
(3)√;
3.承上启下 消费前的制作 食物进入市场流通;
4.“重灾区”原指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本文中指学校是严重浪费粮食的地方。原因是:盒饭浪费最严重,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