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导入
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
这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回答。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钟华论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分析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掌握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区别。
3、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了解“钟华论”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了解写作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了解“社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了解“社论”
社论是带有指导性的声音,所以不同于学术论文,是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是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把社会生活现象和重大时政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阐述,从而把受众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从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所以说,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社论也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快速浏览课文,圈画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句,概括各节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问题探究
第一节
内容概括: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三力协作】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第二节
内容概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共同打赢疫情攻坚战。
第三节
内容概括:
中国人民共度时艰所展现的五种精神。
第四节
内容概括: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方向。
第五节
内容概括:
从病毒研究到病毒防控,始终坚持使用科学的“武器”。
第六节
内容概括: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用四个“必须”表明抗击疫情、奋战到底的决心信念。
第七节
内容概括: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第八节
内容概括: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课文请分析一下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
党的领导、制度道德优越性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原因);
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文章主旨
活动引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品味语言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冬天固然寒冷,且寒冬慢慢让人难过,但是不难知道冬天之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
这句话化用雪莱的诗,又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顿时感到眼前的苦难都绝非毫无意义的挨日子,而是定会遇到温暖,重现光明。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定坚定脚步和信念,迎接春光明媚。
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灾难,是关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脸上的斑点,需要有参照。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大难无情人有情。
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
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操作着一切。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1.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写作特色
2.通讯表达方式灵活,既可叙述,也可描写、议论和抒情。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分析。
这篇文章对抗疫有关的人和事采用概述的手法。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穿插议论和抒情,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抒发了自豪、赞美之情。如第二部分的结尾段,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重大事件的简要概括,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的论断。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具体、生动。
3.文中既引用了他人的言论,也引用了古诗文,这有什么作用
文中多处引用他人的言论,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恩格斯、学者卡尔·齐默、爱因斯坦、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等人的言论。这些言论既起到了一定的论证作用,丰富了文本内容,也表现了中国的抗疫在世界上的积极影响。古诗文的引用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可读性,同时传达出英勇无畏、乐观豁达等精神品格是我国自古就有的精气神这一信息,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4.文章第(三)部分为何写1938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举着写有“不死”两字的旗帜。作者以此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素材积累
再见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