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7: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5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记叙文(共9小题)
(2022 市中区)短文2:
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1)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
(2)文天祥为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写了一首诗。请结合你平时的积累,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补充完整,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同时,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文中“危在旦夕”的意思是:,这个词语中含有一对反义词是与。像“危在旦夕”这样的词语,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文天祥的、的描写,表现了文天祥。
写人的文章,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往往都会选取典型事例,重点抓住人物的、、、等进行描写。另外,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还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地写出人物的特点,像这种描写方法是。
(2022 台儿庄区)课外阅读
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七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来,为老人过母亲节。我与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一道,接受老人家的祝福。老人亲吻着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这时候,我看到阿尼帕妈妈有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
来自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民歌:“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也忘不了呀我的母亲,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阿尼帕妈妈在歌声中,给我讲述了她收养10个孤儿的往事。
1970年的冬天,邻居牙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虽然这时阿尼帕妈妈自己已是6个孩子的妈妈了,全家只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艰难生活,但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
1977年10月,北疆的深秋寒风刺骨。一天,阿尼帕妈妈在街边看到一个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她心疼地把这个“野孩子”带回家,给她吃了一盘拌面,又给她洗澡,把她头上的脓血一点点地擦掉。以后,阿尼帕妈妈每天都带着这个小姑娘去医院换药。两个月后,小姑娘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我终于有头发了!”
就这样,阿尼帕妈妈自己有9个儿女,却先后收养了10个孤儿。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每天,阿尼帕妈妈做好饭后,总是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再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春天,阿尼帕妈妈去挖野菜;秋天,她去捡麦子、拾土豆,换些面粉纶孩子们吃。她还在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每天清晨,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妈妈就来到河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泡在雪山上融化的冰水里……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对于收养的孩子,阿尼帕待他们比亲生的还亲。卡丽曼说:“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索菲亚。我伤心得大哭。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听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百感交集。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坐在老人膝下。这个时候,是阿尼帕妈妈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调皮的索菲亚这时会故意问:“阿妈,您对哪个孩子最好?”阿尼帕妈妈总会哈哈大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中,个是亲生的,个是收养的,他们来自个民族,现在这个大家庭共有口人。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百感交集:
②饱经沧桑: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①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
②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4)文中重点写了阿尼帕妈妈收养孤儿的两件往事:
一件是,另一件是。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
①“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是说阿尼帕妈妈收养邻居的孩子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判断对错)
②文中的两处省略号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判断对错)
③文章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判断对错)
④“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用的是夸张的方法。(判断对错)
(6)读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最想对她老人家说:。
(2022 山亭区)(二)课外阅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
①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②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③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服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④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⑤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文中“不教一日闲过”的意思是;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
2.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是;请你提炼出3个关键词来概括:、、。(温馨提示:提示四字词语或词组)
3.你发现了吗?
(1)文段④中的“滴穿”和“顽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作者所用的三个名人事例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三个人的行业不同、、,其好处是:
(3)文段③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如果我们把齐白石的事例换一换,可以换为下面的事例,仿照文中的表达,用简洁的语言写写该名人的事例:。
童第周法布尔司马迁华罗庚居里夫人徐悲鸿谈迁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奇观?
(2020 市中区)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节日》的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地。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③“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④“因为我的角色!《节日》里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⑤“你的角色是什么?”
⑥“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不肯透露谈话的内容。
⑦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演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地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⑧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⑨光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节日的意义。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⑩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她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表演得惟妙推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别说道:“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父亲”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也没有间断,台下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
那晚,妹林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流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四十年后,我对那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命运以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报名时→定角色那天→排练时→排练归来
(2)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第 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020 台儿庄区)
静静地等待
①西藏在我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绕。一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这里的天湛蓝湛蓝,洁净如洗,脚下的雪域高原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②我们的向导是位名叫扎达嘎仁的小伙儿,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机灵劲。他二十多岁,开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一路上,他不停地为我们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地域风光,时不时为我们哼唱一段韵味十足的藏族小曲。透过车窗,圣洁的雪山女神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洁白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艳丽的色彩,我似乎进入了一个魔幻般的梦境。
③突然,一个急刹车。我不由得大喊出什么事啦嘘扎达嘎仁将食指靠近嘴唇示意我别出声然后,伸手指向公路一侧。只见一群群藏羚羊从远处赶来,聚集到公路旁边,大约有四五百只。扎达嘎仁向我们介绍,这些藏羚羊大部分都有身孕,它们是想穿过公路,到藏北一个叫色林错的地方去。那里水草丰美,适合它们产崽、哺乳。我们静静地等待着。
④这时,一只头羊试探着向公路上走了两步,又停住了脚步。它警惕地抬起头环顾四周,还朝我们的车子看了看。过了一会儿,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它才放心地穿过公路。其余藏羚羊看到首领安全通过,纷纷向公路对面走过去。有趣的是,它们穿过公路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就是小的走在前面,大的走在后面,有条不紊,绝不争先恐后。四十多分钟后,最后一只藏羚羊才从容地穿过公路。这时,我们的车后已经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龙,壮观极了。扎达嘎仁不无自豪地说:“这几年藏羚羊、野驴等一些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遇到它们穿越公路是常有的事,有时,我们要等上好几个小时呢!”他的嘴角上分明带着得意的微笑。
⑤高原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那样的虔诚。静静地等待是雪域高原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印象!
【注】藏羚羊:别名羚羊、西藏羚羊、长角羊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包括新疆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1)给第③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魂牵梦绕:
②有条不紊:
(3)短文第①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填序号)
①表现了西藏的美丽与圣洁。
②为后文表现高原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品质作铺垫。
③说明了藏羚羊生活的环境优美。
(4)看到藏羚羊穿越公路的有趣场面,你想到了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文题“静静地等待”的?
(2021 枣庄)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兵与冰
①天黑了。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暴风雪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霜花一层层“糊”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②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还不到两周岁;还有一个兵,他那张脸看上去有些稚气,让人觉得他似乎还是个少年呢。
③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厚厚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实的羊皮军大衣。但是,此刻,他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他的厚厚的军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因为,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求救。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帽子,给老汉戴上去。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也那么认为。
④后来,他又将自己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年戴。少年接受时对他说:“谢谢。”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⑤再后来,那位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紫,尽管她一直紧紧地抱着孩子。于是,兵又默默地脱了自己的棉袄……
⑥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雪一片片扫向悬崖下的峡谷。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兆头。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了车……
⑦拂晓,司机引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欢呼,就是兵,就是一直默默的兵,就是那看上去很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的兵。
⑧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一他用肩顶着车尾,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冻成了冰,像一座冰雕。
⑨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会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⑩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还不满19岁。
(1)围绕主要人物、事件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30字)
(2)为什么说穿得最暖的兵此刻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联系文本内容说一说。
(3)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这一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读读文章的结尾,说说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2021 枣庄)短文。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他的衣服怎么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丰碑”原来指什么?在文中又指什么?
(2)从文中划线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3)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礼?
(2022 枣庄)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亮,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词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的月光
的翡翠
的交响曲
的水墨画
A.无与伦比柔和美丽碧绿
B.柔和碧绿无与伦比美丽
C.柔和美丽无与伦比碧绿
D.美丽柔和无与伦比碧绿
(2)与下列解释相对应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②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③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④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A.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B.毫不示弱如饥似渴歌舞升平一望无际
C.不甘示弱垂涎欲滴歌舞升平一望无际
D.毫不示弱如饥似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3)“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指的是。
A.蝈蝈、蛤蟆、青蛙、蟋蟀、春蚕
B.蝈蝈、蛤蟆、青蛙、蟋蟀、清风、野马
C.春蚕、清风、野马
D.蝈蝈、蛤蟆、青蛙、蟋蟀
(4)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5)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
(6)简要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021 枣庄)短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6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了“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泰国“金镰刀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明。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2)“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3)有人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中的“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你同意吗?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4)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记叙文(共9小题)
(2022 市中区)短文2:
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1)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 文天祥被敌人俘虏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
(2)文天祥为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写了一首诗。请结合你平时的积累,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补充完整,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同时,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两句诗表现了文天祥对祖国的忠诚。 
(3)文中“危在旦夕”的意思是: 形容时间极短,危险就在眼前 ,这个词语中含有一对反义词是 旦 与 夕 。像“危在旦夕”这样的词语,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披星戴月 、 欺上瞒下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文天祥的 语言 、 动作 的描写,表现了文天祥 对国家的忠诚 。
写人的文章,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往往都会选取典型事例,重点抓住人物的 动作 、 语言 、 神态 、 心理 等进行描写。另外,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还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地写出人物的特点,像这种描写方法是 侧面描写 。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阅读文章可知,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文天祥被敌人俘虏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2)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两句诗表现了文天祥对祖国的忠诚。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文中“危在旦夕”的意思是:形容时间极短,危险就在眼前,这个词语中含有一对反义词是“旦”与“夕”。像“危在旦夕”这样的词语还有:披星戴月、欺上瞒下。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可知,这句话是对文天祥的语言描写。阅读句子“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可知,这句话是对文天祥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写人的文章,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往往都会选取典型事例,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等进行描写。另外,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还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地写出人物的特点,像这种描写方法是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
(1)文天祥被敌人俘虏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2)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两句诗表现了文天祥对祖国的忠诚。
(3)形容时间极短,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披星戴月欺上瞒下;
(4)语言动作对国家的忠诚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侧面描写。
(2022 台儿庄区)课外阅读
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七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来,为老人过母亲节。我与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一道,接受老人家的祝福。老人亲吻着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这时候,我看到阿尼帕妈妈有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
来自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民歌:“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也忘不了呀我的母亲,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阿尼帕妈妈在歌声中,给我讲述了她收养10个孤儿的往事。
1970年的冬天,邻居牙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虽然这时阿尼帕妈妈自己已是6个孩子的妈妈了,全家只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艰难生活,但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
1977年10月,北疆的深秋寒风刺骨。一天,阿尼帕妈妈在街边看到一个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她心疼地把这个“野孩子”带回家,给她吃了一盘拌面,又给她洗澡,把她头上的脓血一点点地擦掉。以后,阿尼帕妈妈每天都带着这个小姑娘去医院换药。两个月后,小姑娘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我终于有头发了!”
就这样,阿尼帕妈妈自己有9个儿女,却先后收养了10个孤儿。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每天,阿尼帕妈妈做好饭后,总是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再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春天,阿尼帕妈妈去挖野菜;秋天,她去捡麦子、拾土豆,换些面粉纶孩子们吃。她还在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每天清晨,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妈妈就来到河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泡在雪山上融化的冰水里……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对于收养的孩子,阿尼帕待他们比亲生的还亲。卡丽曼说:“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索菲亚。我伤心得大哭。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听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百感交集。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坐在老人膝下。这个时候,是阿尼帕妈妈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调皮的索菲亚这时会故意问:“阿妈,您对哪个孩子最好?”阿尼帕妈妈总会哈哈大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中, 9 个是亲生的, 10 个是收养的,他们来自 6 个民族,现在这个大家庭共有 19 口人。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百感交集: 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 
②饱经沧桑: 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①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
②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4)文中重点写了阿尼帕妈妈收养孤儿的两件往事:
一件是 阿尼帕妈妈收养不幸去世的邻居的3个未成年的孩子 ,另一件是 阿尼帕妈妈收养了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并给她医治 。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
①“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是说阿尼帕妈妈收养邻居的孩子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 (判断对错)
②文中的两处省略号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 (判断对错)
③文章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 √ (判断对错)
④“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用的是夸张的方法。 × (判断对错)
(6)读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我最想对她老人家说: 阿尼帕妈妈,您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您的爱实在是太伟大了 。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中,9个是亲生的,10个是收养的,他们来自6个民族,现在这个大家庭共有19口人。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①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②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①阅读句子“时光流过四十多年的艰辛,阿尼帕妈妈始终用一个母亲的胸怀和韧性,锻造着全家人的快乐”可知,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阿尼帕妈妈为了抚养孩子,在40多年中,阿尼帕妈妈付出了无数艰辛,也写出了阿尼帕妈妈用爱、坚韧使一家人快乐生活,使孩子们健康成长。②阅读句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亲生的、收养的都是自己。表达了阿尼帕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文中重点写了阿尼帕妈妈收养孤儿的两件往事:一件是阿尼帕妈妈收养不幸去世的邻居的3个未成年的孩子,另一件是阿尼帕妈妈收养了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并给她医治。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她想都没想,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并不是说阿尼帕妈妈收养邻居的孩子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而是看到可怜的孩子,阿尼帕妈妈不忍心让他们自生自灭。故①表述错误。②阅读句子“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可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义未尽。阅读句子“她的双脚常年浸泡在雪山上融化的冰水里……”可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故②表述错误。③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故③表述正确。④阅读句子“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雏菊”可知,这句话把“脸”比作“雏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④表述错误。
(6)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示例:我最想对她老人家说:“阿尼帕妈妈,您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您的爱实在是太伟大了!”
故答案为:
(1)910619;
(2)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②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3)①,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阿尼帕妈妈为了抚养孩子,在40多年中,阿尼帕妈妈付出了无数艰辛,也写出了阿尼帕妈妈用爱、坚韧使一家人快乐生活,使孩子们健康成长。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亲生的、收养的都是自己。表达了阿尼帕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4)阿尼帕妈妈收养不幸去世的邻居的3个未成年的孩子阿尼帕妈妈收养了长满了头癣和癞疮的回族小姑娘,并给她医治;
(5)①×②×③√④×;
(6)阿尼帕妈妈,您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您的爱实在是太伟大了。
(2022 山亭区)(二)课外阅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
①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②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③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服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④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⑤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文中“不教一日闲过”的意思是 珍惜每一天时间,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是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请你提炼出3个关键词来概括: 目标专一 、 一心一意 、 持之以恒 。(温馨提示:提示四字词语或词组)
3.你发现了吗?
(1)文段④中的“滴穿”和“顽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特殊意义;文中“顽石”指的是困难。 
(2)作者所用的三个名人事例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三个人的行业不同、 时代不同 、 国籍不同 ,其好处是: 论证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国籍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靠着“滴水穿石”这种精神,最终取得成功。 
(3)文段③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内容的省略 ;如果我们把齐白石的事例换一换,可以换为下面 华罗庚 的事例,仿照文中的表达,用简洁的语言写写该名人的事例: 华罗庚退学后坚持学习,每天天不亮就学,等吃完晚饭立马又去学,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钻研,才让他成为了数学界的巨星 。
童第周法布尔司马迁华罗庚居里夫人徐悲鸿谈迁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奇观?
 是为了以事例引出本文要讲的“滴水穿石”,照应题目。 
【解答】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文中“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珍惜每一天时间,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在我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考查文章启示。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从里面提炼出3个关键词来概括是:目标专一、一心一意、持之以恒。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引号、省略号的作用、仿写。(1)“滴水穿石”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强调;“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特殊意义;文中“顽石”指的是困难。(2)“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行业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但是都凭借着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理想。(3)文段③中的省略号说明还有其他人有这种精神,这是内容上的省略。后面考查仿写,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仿写即可。例如:华罗庚退学后坚持学习,每天天不亮就学,等吃完晚饭立马又去学,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钻研,才让他成为了数学界的巨星。
4.考查开头段作用。是为了以事例引出本文要讲的“滴水穿石”,照应题目。
故答案为:
1.珍惜每一天时间,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目标专一一心一意持之以恒;
3.(1)“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特殊意义;文中“顽石”指的是困难。
(2)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论证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国籍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靠着“滴水穿石”这种精神,最终取得成功;
(3)内容的省略华罗庚华罗庚退学后坚持学习,每天天不亮就学,等吃完晚饭立马又去学,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钻研,才让他成为了数学界的巨星;
4.是为了以事例引出本文要讲的“滴水穿石”,照应题目。
(2020 市中区)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节日》的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地。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③“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④“因为我的角色!《节日》里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⑤“你的角色是什么?”
⑥“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不肯透露谈话的内容。
⑦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演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地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⑧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⑨光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节日的意义。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⑩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她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表演得惟妙推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别说道:“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父亲”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也没有间断,台下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
那晚,妹林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流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四十年后,我对那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命运以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报名时 热情万分 →定角色那天 一脸冰霜 →排练时 投入 →排练归来 兴奋 
(2)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第 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人物神情态度的能力。根据题目时间的提示,锁定寻找答案的区域,从文中找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即可。阅读句子“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知,妹妹报名时热情万分,阅读句子“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可知,定角色那天妹妹一脸冰霜。阅读句子“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可知,妹妹排练时很投入。阅读句子”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可知,排练归来,妹妹很兴奋。
(2)本题考查提取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找出关键句子进行分析。阅读句子“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可知,在爸爸的教导下,妹妹积极参加排练,排练时“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说明妹妹下了功夫;演出时,妹妹“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可见妹妹的表演很精彩,这些都是妹妹成功的原因。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阅读句子“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不肯透露谈话的内容”可知,这句话出现在前文。这句话没有写出谈话的内容,一直到结尾才告诉读者当时爸爸说的话,这就给文章设下了悬念,激发了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的能力。阅读文章可知,“主角”不但指舞台上的角色,还指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不抱怨命运或生活对自己的不公,而强调自身努力的积极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
(1)热情万丈;一脸冰霜;投入;兴奋;
(2)①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条狗;②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心思;③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4)主角指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不抱怨命运或生活对自己的不公,而强调自身努力的积极人生态度。
(2020 台儿庄区)
静静地等待
①西藏在我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绕。一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这里的天湛蓝湛蓝,洁净如洗,脚下的雪域高原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②我们的向导是位名叫扎达嘎仁的小伙儿,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机灵劲。他二十多岁,开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一路上,他不停地为我们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地域风光,时不时为我们哼唱一段韵味十足的藏族小曲。透过车窗,圣洁的雪山女神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洁白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艳丽的色彩,我似乎进入了一个魔幻般的梦境。
③突然,一个急刹车。我不由得大喊 :“ 出什么事啦 ?”“ 嘘 。” 扎达嘎仁将食指靠近嘴唇 , 示意我别出声 。 然后,伸手指向公路一侧。只见一群群藏羚羊从远处赶来,聚集到公路旁边,大约有四五百只。扎达嘎仁向我们介绍,这些藏羚羊大部分都有身孕,它们是想穿过公路,到藏北一个叫色林错的地方去。那里水草丰美,适合它们产崽、哺乳。我们静静地等待着。
④这时,一只头羊试探着向公路上走了两步,又停住了脚步。它警惕地抬起头环顾四周,还朝我们的车子看了看。过了一会儿,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它才放心地穿过公路。其余藏羚羊看到首领安全通过,纷纷向公路对面走过去。有趣的是,它们穿过公路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就是小的走在前面,大的走在后面,有条不紊,绝不争先恐后。四十多分钟后,最后一只藏羚羊才从容地穿过公路。这时,我们的车后已经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龙,壮观极了。扎达嘎仁不无自豪地说:“这几年藏羚羊、野驴等一些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遇到它们穿越公路是常有的事,有时,我们要等上好几个小时呢!”他的嘴角上分明带着得意的微笑。
⑤高原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那样的虔诚。静静地等待是雪域高原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印象!
【注】藏羚羊:别名羚羊、西藏羚羊、长角羊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包括新疆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1)给第③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魂牵梦绕: 经常在梦里出现,在文章中是指我很向往西藏,经常梦到它。 
②有条不紊: 很有条理。在文中指藏羚羊们过马路很有秩序,一点也不慌乱。 
(3)短文第①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② (填序号)
①表现了西藏的美丽与圣洁。
②为后文表现高原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品质作铺垫。
③说明了藏羚羊生活的环境优美。
(4)看到藏羚羊穿越公路的有趣场面,你想到了什么?
 第一、想到的是藏羚羊很聪明。第二、正是他们这种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第三、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的作用是巨大的。 
(5)你是怎样理解文题“静静地等待”的?
 切合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写的就是高原人等待藏羚羊群过马路的故事。文末静静地等待是雪域高原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印象!也点了题。另一方面,“静静地”表现了高原人对待生命的那种耐心和崇敬,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也不愿惊扰藏羚羊们的安宁。 
【解答】(1)考查了标点符号的运用。逗号是句子中短暂的停顿,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问号表示有疑而问,说话内容要用前后引号,“说”后加冒号。据此加标点为:我不由得大喊:“出什么事啦?”“嘘。”扎达嘎仁将食指靠近嘴唇,示意我别出声。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掌握。“魂牵梦萦”出自第一自然段“西藏在我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绕。”作者很向往西藏,经常梦到它。“有条不紊”出自第四自然段“它们穿过公路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就是小的走在前面,大的走在后面,有条不紊,绝不争先恐后。”写出藏羚羊们过马路很有秩序,一点也不慌乱。
(3)本道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湛蓝湛蓝,洁净如洗,脚下的雪域高原是一片圣洁的土地”,不仅写出了西藏的美丽,更是为后文表现高原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品质做铺垫。选择B。
(4)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即首先想到的是藏羚羊很聪明。第二,正是他们这种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第三,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的作用是巨大的。
(5)考查了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熟读文章内容可知,《静静地等待》切合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写的就是高原人等待藏羚羊群过马路的故事。文末静静地等待是雪域高原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印象!也点了题。另一方面,“静静地”表现了高原人对待生命的那种耐心和崇敬,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也不愿惊扰藏羚羊们的安宁。
故答案为:
(1)我不由得大喊:“出什么事啦?”“嘘。”扎达嘎仁将食指靠近嘴唇,示意我别出声。
(2)①经常在梦里出现,在文章中是指“我”很向往西藏,经常梦到它。
②很有条理。在文中指藏羚羊们过马路很有秩序,一点也不慌乱。
(3)②;
(4)第一、想到的是藏羚羊很聪明。第二、正是他们这种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第三、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的作用是巨大的。
(5)切合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写的就是高原人等待藏羚羊群过马路的故事。文末静静地等待是雪域高原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印象!也点了题。另一方面,“静静地”表现了高原人对待生命的那种耐心和崇敬,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也不愿惊扰藏羚羊们的安宁。
(2021 枣庄)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兵与冰
①天黑了。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暴风雪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霜花一层层“糊”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②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还不到两周岁;还有一个兵,他那张脸看上去有些稚气,让人觉得他似乎还是个少年呢。
③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厚厚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实的羊皮军大衣。但是,此刻,他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他的厚厚的军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因为,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里去求救。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帽子,给老汉戴上去。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也那么认为。
④后来,他又将自己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年戴。少年接受时对他说:“谢谢。”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⑤再后来,那位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紫,尽管她一直紧紧地抱着孩子。于是,兵又默默地脱了自己的棉袄……
⑥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雪一片片扫向悬崖下的峡谷。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兆头。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了车……
⑦拂晓,司机引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欢呼,就是兵,就是一直默默的兵,就是那看上去很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的兵。
⑧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一他用肩顶着车尾,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冻成了冰,像一座冰雕。
⑨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会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⑩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还不满19岁。
(1)围绕主要人物、事件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30字)
(2)为什么说穿得最暖的兵此刻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联系文本内容说一说。
(3)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这一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读读文章的结尾,说说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解答】(1)考查概括短文内容。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短文的主要内容是:客车里的兵在大家有困难时无私地帮助别人,最终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文中这句话“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厚厚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实的羊皮军大衣”说明了兵是乘客中穿得最暖的人。从文中的这些内容“他的厚厚的军大衣让司机穿走了”“于是他摘下帽子,给老汉戴上去”“他又将自己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年戴”“于是,兵又默默地脱了自己的棉袄给了小孩子”可看出兵此刻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因为他把身上穿的厚衣服都送给了别人,所以说穿得最暖的兵此刻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从中可以体会到兵是一个为大家着想,舍己为人的人。
(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雪一片片扫向悬崖下的峡谷”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其作用突出了情况的危机。
(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只有一个人没欢呼,就是兵,就是一直默默的兵,就是那看上去很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的兵”写出了兵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体现了兵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格。
(5)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短文最后一句话“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还不满19岁。”作者采用补叙的方式结尾,其好处是: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故答案为:
(1)客车里的兵在大家有困难时无私地帮助别人,最终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因为他把身上穿的厚衣服都送给了别人,所以说穿得最暖的兵此刻却是车厢中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3)突出了情况的危机;
(4)体现了兵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格;
(5)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2021 枣庄)短文。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他的衣服怎么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丰碑”原来指什么?在文中又指什么?
 “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2)从文中划线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这个比喻句体会到军需处长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和作者对他的敬重。 
(3)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礼?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由题目和文本内容可知,题目中的丰碑指就的就是军需处长,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堪称楷模,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丰碑的本义是高大的石碑,在本文中则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2)考查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仔细读文,文中划线句子“他的衣服怎么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是个比喻句,从中能体会到军需处长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和作者对他的敬重。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内容可知,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才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礼。
故答案为:
(1)“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2)从这个比喻句体会到军需处长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和作者对他的敬重。
(3)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
(2022 枣庄)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亮,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词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B 
的月光
的翡翠
的交响曲
的水墨画
A.无与伦比柔和美丽碧绿
B.柔和碧绿无与伦比美丽
C.柔和美丽无与伦比碧绿
D.美丽柔和无与伦比碧绿
(2)与下列解释相对应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②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③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④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A.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B.毫不示弱如饥似渴歌舞升平一望无际
C.不甘示弱垂涎欲滴歌舞升平一望无际
D.毫不示弱如饥似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3)“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指的是 D 。
A.蝈蝈、蛤蟆、青蛙、蟋蟀、春蚕
B.蝈蝈、蛤蟆、青蛙、蟋蟀、清风、野马
C.春蚕、清风、野马
D.蝈蝈、蛤蟆、青蛙、蟋蟀
(4)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田野是翡翠 
(5)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
 蝈蝈们的小夜曲,蛤蟆弹奏的大提琴,青蛙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的伴奏。 
(6)简要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1)考查了词语搭配。熟读短文,答案在原文中均能找到。
(2)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①不甘示弱: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②垂涎欲滴: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③载歌载舞: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④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故选:A
(3)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曲”可知答案。
(4)考查了改写句子,删去修饰语“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碧绿的”。
(5)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曲”可知答案。
(6)考查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本文通过描写家乡秋夜里的田野、竹林、大山、湖,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小伙子、大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1)B;
(2)A;
(3)D;
(4)田野是翡翠。
(5)蝈蝈们的小夜曲,蛤蟆弹奏的大提琴,青蛙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的伴奏。
(6)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2021 枣庄)短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6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了“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泰国“金镰刀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明 C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2)“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C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3)有人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中的“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你同意吗?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不同意。因为杂家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4)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能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文中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的艰辛。故选C。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中,第四自然段“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说明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探索永不停止,这与他的自作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体现的精神一致,故选C。
(3)考查对文题的理解。有人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中的“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杂家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4)考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了本文,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能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文中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故答案为:
(1)C;
(2)C;
(3)不同意。因为杂家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4)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能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文中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