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4 17:5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4现代文阅读(语段阅读)
语段阅读(共8小题)
1.(2022 市中区)短文1: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从我脚边()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了。
——《匆匆》片段
(1)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人感受到。
(3)仔细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仿写两句。
的时候,日子从
的时候,日子从
2.(2022 台儿庄区)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作者是。
(2)文中“伟大的力量”是指:。
(3)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然后填空: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强,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3.(2022 山亭区)(一)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片段
①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②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③我蹲在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品读文段②:(1)体会标横线句子中,“挨”字的表达效果:
(2)融情于事是该文段的表达特点,作者用了哪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的?
2.品读标波浪线的三处语句:
(1)作者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这种写法叫。
(2)完成下面的流程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点?
4.(2022 枣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遇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含精神的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司空见惯:
②追根求源:
(2)第二自然段中的“?”指,“!”指。
(3)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4)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5.(2022 枣庄)精彩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2)选段主要说明能够发现真理的人一定具备和的精神。
(3)联系课文,并结合选段最后两句话,简要谈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对你有何启发。
6.(2020 市中区)阅读《为人民服务》片段,完成(1)~(3)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我们。你说的,我们就。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篇课文是于1944年9月8日在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文中引用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
(3)读读这段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2021 枣庄)短文。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从文中划线句子你能读出什么?
(2)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积累,把下面人物分类: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出自《水浒传》的有:;出自《红楼梦》的有。
(3)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
(4)你从哪句话读出作者对元宵节的喜欢?
8.(2022 枣庄)阅读这幅漫画,完成题目。
(1)这则漫画运用的手法来揭示漫画的主旨。
A.夸张
B.对比
C.比喻
(2)下面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中,正确的有。(多选)
A.漫画表现了一些青少年在生活水平上高素质、高标准,但在文化水平上却是低素质、低标准。
B.反映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培养。
C.文化水平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无论何时都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语段阅读(共8小题)
1.(2022 市中区)短文1:
太阳他有脚啊 , 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 于是 , 洗手的时候 ,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 吃饭的时候 ,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 默默时 ,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跨过 ),从我脚边( 飞去 )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溜走 )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闪过 )了。
——《匆匆》片段
(1)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人感受到 时间过得很快,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
(3)仔细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仿写两句。
 聊天 的时候,日子从 话语里过去; 
 玩耍 的时候,日子从 玩笑里过去。 
【解答】(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应用。一句话没说完用逗号;并列句子之间的停顿用分号;表示疑问用问号。“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考查对动词的理解和课文内容填空。仔细品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可知,“飞”“跨”“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3)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仿写能力。画线的句子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表现时光的流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仿写时,要根据例句的句式和给出的词语提示进行仿写。示例:聊天的时候,日子从话语里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玩笑里过去。
故答案为: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跨过飞去溜走闪过时间过得很快,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3)聊天话语里过去;
玩耍玩笑里过去。
2.(2022 台儿庄区)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是 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 。
(2)文中“伟大的力量”是指: 父亲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3)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然后填空: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 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 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 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解答】(1)文学常识。通读语段和查询资料可知,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可知,文中“伟大的力量”是指:父亲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考查根据语段内容天空。通读语段可知,文中“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是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根据这句话可填空为:“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父亲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故答案为:
(1)十六年前的回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
(2)父亲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慈祥”。
3.(2022 山亭区)(一)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片段
①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②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③我蹲在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品读文段②:(1)体会标横线句子中,“挨”字的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焦急。 
(2)融情于事是该文段的表达特点,作者用了哪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的?
 跳房子看云彩翻看画报拨弄蚁穴 
2.品读标波浪线的三处语句:
(1)作者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这种写法叫 借景抒情 。
(2)完成下面的流程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焦急又兴奋 → 无奈 → 失望 。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点?
 《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解答】1.(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这段时光不好挨”的意思是这段时光很难度过,因此“挨”的意思是困难地度过。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焦急。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这段话围绕“这段时光不好挨”这句话写了“我”在等妈妈洗完衣服的这段时间里。作者用了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分别是:跳房子、看云彩、翻看画报、拨弄蚁穴。
2.(1)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作者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2)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阅读句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可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是:焦急又兴奋→无奈→失望。
3.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阅读两篇课文可知,《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故答案为:
1.(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焦急。
(2)跳房子看云彩翻看画报拨弄蚁穴。
2.(1)借景抒情;
(2)焦急又兴奋无奈失望;
3.《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4.(2022 枣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遇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含精神的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司空见惯: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②追根求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2)第二自然段中的“?”指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指 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
(3)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A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4)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①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②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2)考查对短文内容及符号意义的理解。第二自然段中的“?”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3)考查了成语的意思。“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A.一叶障目: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B.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C.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故选A。
(4)考查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②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2)发现问题,不断追问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3)A;
(4)因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见微知著,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就可以解决疑问,发现真理。说明只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就会发现真理,因为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5.(2022 枣庄)精彩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A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2)选段主要说明能够发现真理的人一定具备 独立思考 和 锲而不舍 的精神。
(3)联系课文,并结合选段最后两句话,简要谈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对你有何启发。
 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 
【解答】(1)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是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一叶障目”的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一叶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小见大”的意思是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一叶障目”。故选A。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选段主要说明能够发现真理的人一定具备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段内容回答即可。示例: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
故答案为:
(1)A;
(2)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3)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
6.(2020 市中区)阅读《为人民服务》片段,完成(1)~(3)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 如果有缺点 ,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 就改正 。你说的 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 照你的办。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篇课文 毛泽东 是于1944年9月8日在 张思德 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文中引用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 人固有一死 , 或重于泰山 , 或轻于鸿毛 。”
(3)读读这段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结合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即可。即: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学生查阅资料回答即可。即:这篇课文毛泽东是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文中引用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这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
故答案为:
(1)如果有缺点;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就改正;办法对人民有好处;照你的办;
(2)毛泽东;张思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
7.(2021 枣庄)短文。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从文中划线句子你能读出什么?
(2)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积累,把下面人物分类: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出自《水浒传》的有: 林冲宋江武松 ;出自《红楼梦》的有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
(3)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4)你从哪句话读出作者对元宵节的喜欢?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结合句子“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可归纳为:元宵节的灯的种类多。
(2)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结合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阅读作答即可。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可知答案。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段结尾句“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元宵节的灯的种类多。
(2)林冲宋江武松;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3)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8.(2022 枣庄)阅读这幅漫画,完成题目。
(1)这则漫画运用 B 的手法来揭示漫画的主旨。
A.夸张
B.对比
C.比喻
(2)下面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中,正确的有 ABC 。(多选)
A.漫画表现了一些青少年在生活水平上高素质、高标准,但在文化水平上却是低素质、低标准。
B.反映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培养。
C.文化水平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无论何时都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解答】(1)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观察漫画可知,画面中有一个小男孩儿被分成两部分,一边是生活水平,一边是文化水平,但是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是不对称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文化水平。这则漫画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揭示漫画的主旨。
(2)考查学生对漫画主旨的理解。观察漫画可知,漫画表现了一些青少年在生活水平上高素质、高标准,但在文化水平上却是低素质、低标准。反映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培养。文化水平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无论何时都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故A、B、C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1)B;
(2)AB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