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与分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割据与分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22 07: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11课 割据与分裂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1、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2、诸葛亮治蜀
3、东吴对江南的开发本课概要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3、南方势力的发展
4、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确立
5、三家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
以袁绍为盟主,“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三国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至199年,主要军阀有袁绍(占青、冀、幽、并四州)、曹操(豫、兖二州、)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刘璋(据益州)、韩遂与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洛阳、长安都化为废墟;
曹操在《蒿里行》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诗被称为汉末实录)。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哀史》中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2、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整 顿 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今尚有乐府诗二十余篇,子曹丕称帝后,被尊称为武帝。曹操崛起的原因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如何能够迅速崛起呢???
第一、善于网罗人才,唯才是举。
第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第三、努力发展区域经济。
第四、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3、南方势力发展之刘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三顾茅庐3、南方势力发展之孙权孙权则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占有长江下游地区,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巩固地盘,稳步发展。4、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南方四大军阀
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三国志·鲁肃传》)
刘备:寄人篱下,身孤力薄。
刘表、刘璋:平庸之才。曹军四大弱点
后方不稳。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远来疲敝。
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意义:
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格局。赤壁 地点的九个说法九处赤壁 为:
蒲圻赤壁、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江夏赤壁、嘉鱼赤壁、汉川赤壁、天门赤壁、钟祥赤壁、新洲赤壁。
参阅:《赤壁有九何处是》(《文史知识》1992.10.)
《赤壁战地考》(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赤壁之战大小之争议“(黄)盖放诸船,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三国志·周瑜传》)
“(黄盖军)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周)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同上注引《江表传》)“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孙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获此名。’”(《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220年221年229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南京)政权名称建国年代创建者都城(今名)曹魏蜀汉孙吴(pī)5、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形成:曹丕220年魏洛阳刘备221年蜀成都孙权229年吴建业220年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客观条件:
地理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吴有长江天堑。
经济上:蜀有天府;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之经济也足以立国。
主观条件:
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有自己的人才群体。
孙刘联盟,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当时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就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就是豪强势力发展的结果。三国鼎立形成的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它较之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返回二、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夏、商、周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最早的经济重心。
第一、自然条件的优势。黄河流域地区植被茂盛,地势平坦,土质疏松,便于农耕。
第二、生产技术的优势。春秋战国以后,铁农具、牛耕技术在中原广泛推广,尤其西汉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
第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北方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与质量名列前茅。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末战乱集中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南移,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变,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各方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1、曹魏经济的发展曹魏占据北方,当时北方是经济的重心
曹魏的广泛屯田(民屯和军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曹魏成为三国当中实力最强的,为后来三国归晋提供了经济基础。
2诸葛亮治蜀汉蜀汉在丞相诸葛亮领导下兴修水利、大力屯田,发展农业,还发展织锦等手工业。诸葛亮改善与南中八郡少数民族的关系,他七擒七纵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任用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官,鼓励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经济,加强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3、孙吴江南经济的开发孙吴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平原沃野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了控制长江天险和适应水上交通的发展,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事业,所造的船只最大的有20多丈。船队到过辽东,也到过夷洲,即今台湾。吴建都建业,它是历史上最早建都今南京的朝代。
水稻、纺织、冶炼、瓷器、造船发展简述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曹魏占据北方,时北方是经济的重心;曹魏的广泛屯田,恢复经济;蜀汉另据川汉天府之国的有利地形;蜀汉的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开拓西南;孙吴割据江南的优势自然环境,江南开发,发展航运是他们因地制宜进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后,其实力均衡,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皆运用政权的力量,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多种因素的作用,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