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
课内阅读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1、2题(共5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第三至八句写眼前之景,有动有静:如“ ① ”写 的是动景,“ ② ”写的是静景。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大海吞 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以此抒发自己 ③ 的雄心壮志。(3 分)
2.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 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 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 理状态,他不禁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 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3-4题。(共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大雁是候鸟,秋天南去,春天北归。诗人身在江南,他想托大雁①,这表达出他的②之情。(2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从两处画线诗句中任选其一,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5-7题。(共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了 的环境气氛。(1分)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的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说一说诗人在这一句中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
答:
7.古诗中常出现“月”的意象,诗人或用月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愁思,或体现自在旷达的情怀。请阅读下面的诗句,其中“月”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8-10题。(共7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诗人仅用28个字,就把几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___①___、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描绘出了一幅___②___的深秋晚景图。结尾一句则直接抒发了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___③___的感情。(3分)
9.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这首小令绘制的一幅图,你认为这幅图所表现的氛围或折射出的情感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弦,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
10.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文,请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本试卷已出现的语句除外,每空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________,________。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1-2题。(共5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观沧海》一诗写景雄浑。“澹澹”一词形容 ① ,与“洪波涌起”一句呼应,展现出大海磅礴的气势。面对此壮景,曹操产生 ② 的雄奇想象,表达了③ 的理想抱负。(3分)
2.依据诗词内容,在语段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浪淘沙 北戴河》创作于1954年,此时新中国国力增强。毛泽东主席怀古思今,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更是充满。两位伟人的思想跨越时空,撞击于山海间,壮哉!
A.风云变幻的沧桑感和再造天地的自豪感
B.对萧杀景象的悲叹和对物是人非的伤感
C.苍茫天地间难以找到出路的迷惘和困惑
D.对曹操想挥鞭征伐却不得的遗憾和惋惜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4、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5-8题。(共7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对“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A.靠近 B.路过 C.停宿 D.相聚
6.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分)
答:______
7.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个诗句是“①”和“②”。(每个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8.有位同学提出,下面两首诗歌能够和《次北固山下》组成一组材料共同学习。请你帮他从诗歌情感的角度写出理由。(2分)
天净沙 秋思 静夜思
马致远 李白
枯藤老树昏鸦, 床前明月光,
小桥流水人家, 疑是地上霜。
古道西风瘦马。 举头望明月,
夕阳西下, 低头思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
答:______
四、阅读《天净沙 秋思》与《山行》,完成9~10题。(4分)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9. 《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元曲小令,其中“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 ,“秋思”是这首元曲的题目,诗中能够直接体现“秋思”主旨的诗句是 。(每空1分,共2分)
10. 同是写秋,两位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课内阅读
参考答案
1.①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③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共3分。每空1分。③意思接近即可)
2.C
3.(2分)①传递家书②思乡
(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4.(4分)【示例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写江上行船所见:潮水涨满,江面宽阔,两岸更远了;船顺风而行,一叶白帆高悬。恢弘阔大的景象,反映出作者乐观昂扬的心情。
【示例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写的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诗句中尽显新生事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感。
(评分说明:描绘诗句所表现的景物2分,指出景物特点1分,点明诗句表达的情感1分)
5.黯淡、凄楚、悲凉等(1分)
6.作者将明月拟人化,希望明月能带着自己的思念去陪伴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作者将愁思形象化,可以寄给明月,表现出对友人强烈的不舍之情。
(选择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方法1分,具体阐释1分)
7.B(2分)
8.①枯 ②凄清、萧索、清冷 ③思乡(3分)
9.答案示例:这幅图所营造的氛围触动了我的心弦。画面中,树上的枯叶,在西风中似乎在瑟瑟发抖,夕阳散发着惨淡的光,诗人牵着马儿在小路上孤独前行,所有的一切都营造出了一种凄清、萧索的氛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2分。氛围或情感,1分;结合画面的具体内容分析,1分)
10.答案示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分)
课内外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①水波荡漾②大海吞吐日月③统一全国(共3分。每空1分)
2.答案:A(2分)
3.(3分)D
4.(3分)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5.答案:C (共1分)
6.答案示例: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坐在江中行驶的船上看,江面显得格外宽阔;和风顺畅,小舟风帆高悬,在江面上顺风疾行。(共2分)
7.答案示例:①江上往来人 ②唯见长江天际流(共2分。写出符合条件的任意两个诗句即可)
8.答案示例:三首诗歌都传递出思乡之情,所以可以放在一起学习。(共2分)
9. 《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元曲小令,其中“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元曲的题目,诗中能够直接体现“秋思”主旨的诗句是断肠人在天涯_。(每空1分,共2分)
10. 同是写秋,两位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天净沙 秋思》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悲秋思乡的感情,《山行》表达的是对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色之美赞叹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