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初升高自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
1.(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多么希望学校能重新开放图书馆,让我成为图书馆的常客。
B.我时常怀着深刻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C.这件往事就像是我们记忆仓库里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啊!
D.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幻想他们当时怎样挣扎。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无误;搭配不当“深刻”不用来修饰“感情”,应该用“深厚”“深沉”。
C.前后矛盾,前面是“这件往事”,后面却是“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可以将“这件往事”改为“这些往事”。
D.用词不当,应将“幻想”改为“想象”。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回目不属于《水浒传》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B.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C.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D.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C.有误,该情节出自《儒林外史》。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āi 田畴chóu 惟妙惟肖xiào
B.镌刻juān 仲裁zhòng 殚精竭虑shàn
C.倔强jué 不逊xùn 振聋发聩kuì
D.镂刻lóu 粗劣lüè 杳无消息yǎo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A.要塞sài;
B. 殚精竭虑 dān;C无误;
D.粗劣liè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注音。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4.(2022高一上·开学考)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粗糙(cāo)寻觅(mì)桑梓(zhǐ)花团锦簇(cù)
B.兑现(duì)发酵(jiào)提防(tí)煞有介事(shà)
C.氛围(fèn)魁梧(kuí)拮据(jié)消声匿迹(nì)
D.讪笑(shàn)校对(jiào)惬意(qiè)刚愎自用(bì)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桑梓(zǐ);
B.提防(dī);
C.消声匿迹改为“销声匿迹”;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和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字形和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秀美的巴山孕育了勤劳善良的巴山儿女”中“秀美”是形容词,“了”是助词,“儿女”是名词。
B.“心旷神怡”“百废俱兴”“伛偻提携”都是并列短语。
C.“村寨院落中巴山孩童的儿歌,清脆悦耳,久久回荡。”句中的主语是“巴山孩童”。
D.“虽然巴山民歌会被岁月剥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永远传唱下去。”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百废俱兴”是主谓短语,不是并列短语。
C.有误,“村寨院落中巴山孩童的儿歌,清脆悦耳,久久回荡。”句中的主语是“儿歌”,不是“巴山孩童”。
D.有误,“虽然巴山民歌会被岁月剥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永远传唱下去”是转折关系复句,不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解答。判断词性可根据根据词语的意思,依据不同词性的定义来判断。如果是判断句子或短语中某个词语的词性,可以根据这个词语在句子充当的成分或修饰的词语来判断。
6.(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勤奋努力历来是事业有成的不二法门。
B.旧社会人们常遭受饥饿,现在可以饱食终日了。
C.扫雷英雄杜富国不愧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D.李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讲起来强聒不舍,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D.有误,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其他选项成语意思:
A.不二法门: 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使用正确;
B.饱食终日: 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使用正确;
C.风流人物: 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二、情景默写
7.(2022高一上·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4)紫燕归来,春暖花开。诗人通过描写春燕抒发了自己对春天不同的情感:唐朝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写莺燕的活动:“ , ”抒发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宋朝词人晏殊《浣溪沙》写归燕:“ , ”抒发韶华易逝的感慨。
【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抟、柳暗、拂士、新燕、奈何。
故答案为: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前两个小题为直接型默写,根据上句或下句,以及作者、篇名的提示,即可作答。后两个小题为理解型默写,抓住关键性的提示语,即可得出答案。
三、综合性学习
8.(2022高一上·开学考)“双减”政策出台后,引发热议。班级以此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双减”后应怎么布置作业。
材料一
作业在精不在多,老师要控制每天布置的作业的总量,摒弃抄抄写写、重复机械的无效作业。如低年段老师可以设计字词记忆游戏,让学生在字词游戏中完成对字的记忆和对词语的理解。
材料二
刚进入初中,班里学生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所以“我”的作业分为两道题:第一道题鼓励全体学生选做,让每一位学生在做出题目时都有成就感;第二道题面向60%的学生,让做出题的学生都有自豪感。
(2)在“落实‘双减’政策,家校共同行动”主题班会上,假如你是主持人,想用下面两幅图中的一幅引出这一主题,你认为用哪一幅效果更好?请结合选图简述理由。
【答案】(1)①控制作业总量;②分层布置作业。
(2)示例一:图1效果更好。它用饼状图的形式展示了“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教育焦虑的缓解情况,科学直观,有说服力;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示例二:图2效果更好。它以漫画的形式表明“双减”政策解除了“校外培训”和“家庭作业”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有机会去培养滑板、篮球、绘画、提琴、乒乓球等兴趣;画面生动形象,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老师要控制每天布置的作业的总量”,材料三中的“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作为课后作业”不难概括出两条布置作业的方法。材料二中老师的做法是布置两道题,一道面向全体学生,一道面向60%的学生,由此不难总结出要“分层布置作业”。
故答案为:①控制作业总量;②分层布置作业。
(2)考生仔细观察两幅图,结合“落实‘双减’政策,家校共同行动”这班会主题具体分析即可。考生一定要说出自己更欣赏的点来,比如直观性,紧扣主题或者寓意深刻等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图1效果更好。它用饼状图的形式展示了“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教育焦虑的缓解情况,科学直观,有说服力;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示例二:图2效果更好。它以漫画的形式表明“双减”政策解除了“校外培训”和“家庭作业”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有机会去培养滑板、篮球、绘画、提琴、乒乓球等兴趣;画面生动形象,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
【点评】 (1)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作答本题,考生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抓住关键句或整个材料的大意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情境选图并分析理由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图画本身的内容与班会主题是否契合,二是图画的表达形式能不能吸引参会者的关注。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诗歌鉴赏
9.(2022高一上·开学考)诗歌鉴赏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③。
注释: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内心痛楚至极。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①首句中的哪个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势,又写水花相依相亲之态?第二句中“各占春”具体指什么?
②本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感情?
【答案】①绕第二句中“各占春”具体指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②流露出作者悲壮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①本诗中“绕”字既写出了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了水与花的相依相亲。
②从“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节。所以最后两句是作者前面写景铺叙之后,自然而然的情感迸发。
故答案为:①绕第二句中“各占春”具体指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
②流露出作者悲壮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点评】 ①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五、对比阅读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戴圣《礼记正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⑤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十天一月之间。④惩艾:惩戒。⑤曩时:以往,从前。⑥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多次。寻绎,思考。数终,多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虽有至道 至于夏水襄陵
C.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故曰 故外户而不闭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甲】文的结论是什么?【乙】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13.读完上面两则短文,请你就“学习”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10.D
11.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12.【甲】文:教与学互相促进。【乙】:损害我的学业的,是不勤奋和善忘。
13.①学习要勤奋;②学习要珍惜时间,要趁早;③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语境的分析相结合,对于一些常见的通假现象,需要有意识地记忆,具体到文本中分析时,需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判断其是否是通假字。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的比较阅读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10.A.食:第一个“吃”;第二个通“饲”,“喂养”。
B.至:第一个“至”,极、最;第二个“至”,对。
C.第一个“足”,形作名,“足够的地方”;第二个“足”,值得。
D.两个“故”相同,表示结果。
故答案为:D。
11.是故,因此;不足,不足之处;教,教书育人、从教。
故答案为: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12.甲文的关键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换句话说就是教育学是相互促进,互相提升的。
乙文的关键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即损害我们学习的是不敢于吃苦和勤奋,而且善忘。
故答案为: 【甲】文:教与学互相促进。【乙】:损害我的学业的,是不勤奋和善忘。
13.题干要求就两则短文读后的学习体会和启示。就应该抓住原文的主旨句来分析。甲文的重点是要注意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乙文的学习要诀是要勤奋刻苦,珍惜时间;要善于吸取过往的优秀经验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
故答案为: ①学习要勤奋;②学习要珍惜时间,要趁早;③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六、现代文阅读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紫藤萝花,从花瀑、花穗到花朵,既有整体感受,又有细部描摹。
B.③—⑤段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紫藤萝花活泼热闹,充满童趣。
C.第⑧段插叙了十多年前紫藤萝的稀零,与眼前紫藤萝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托物言志,借花的命运来表现人的生命历程,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15.赏析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16.根据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4.B
15.这三个动词化静为动,准确形象写出紫藤萝花美好可爱,勃勃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6.由焦虑悲痛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再到受到振奋和鼓舞。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重点是从逻辑上的无中生有、偷梁换柱、曲解文意等角度思考。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要浏览全文,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展开合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情感,简洁准确表述。
14.ACD.正确;B.有误,“‘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花朵竞相开放的盛况,显得富有灵性。“听觉的角度”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15.“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中“欢笑”“生长”运用拟人手法,以动写静,这三个平常的动词生动形象写出紫藤萝花繁盛茂密,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这三个动词化静为动,准确形象写出紫藤萝花美好可爱,勃勃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6.从“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可知,原先作者的心理一直是焦虑悲痛的,从“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可知,作者从花中体验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可知,作者从花中汲取力量,受到振奋和鼓舞。
故答案为:由焦虑悲痛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再到受到振奋和鼓舞。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版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7.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19.文中画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0.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答案】17.大气运动自身共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18.①“风险”具体指预侧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侧失效。②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妈十分复杂。
19.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
20.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两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城性特征,所以预侧困难。赵师秀诗句摘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侧容易。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2)①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答作用时应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对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不能简单地只从理论上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答作用时应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对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不能简单地只从理论上概括作答。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及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时,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然后细读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知识来分析相关现象。
17.本文第二、三、四段开头句均为本段的中心句,据此可知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故答案为: 大气运动自身共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18.①从第二段中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结果大相径庭”可以得出:“风险”具体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
②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故答案为:①“风险”具体指预侧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侧失效。②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妈十分复杂。
19.由此可得文中画线句写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的作用: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举例子使说明内容通俗易僅。
故答案为: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
20.本题中苏轼的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赵师秀的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测容易。
故答案为: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两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城性特征,所以预侧困难。赵师秀诗句摘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侧容易。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和国的热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已经潜移默化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今天,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②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具有强大感召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首先来自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包括认可自己的国家、学习民族历史、传承文化基因,还包括为了国家、民族而奋发图强、努力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家国情怀凝聚了无数知识分子的真挚情感,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是爱国情怀的具体表达。强调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爱家、报效国家。
③正是基于对国家的这份认同和挚爱,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不懈奋斗。深明大义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怀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中国文化教导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个人飞黄腾达,而是要精忠报国。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在注重完善自我的同时,还要有积极入世、心系百姓的情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境界。忧国忧民意识是因关切国家和民族命运而产生的忧虑,包含着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怕千难万险的大爱情怀。
④家国情怀把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只有完善自身修养,才能把家庭治理有序;家庭秩序井然,国家才能安定和谐。可见,个人修养与社会良知、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是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通过家与国的结合,提倡个人道德自律与国家治理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读书人树立了明确的理想追求,从而使自我道德约束与个人奉献社会的理想追求有机融合在一起。
⑤齐家治国是一种理念和精神,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它强调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是家的延伸和拓展,家和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当家与国在具体利益上发生冲突时,深明大义的读书人会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家庭和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⑥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学毛入学率已高达70%。知识分子范围广、数量多,提倡知识分子培育家国情怀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然而,新的时代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传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产生了很大冲击。一些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知识分子培育家国情怀,自觉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把在国家和社会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用于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⑦只有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知识才会发挥作用,抱负才会得以实现,情怀才会有所寄托。知识分子要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知识创新者、科技创新者、精神创新者,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当代知识分子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6日,有删改)
2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2.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23.文章第⑦段主要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4.请你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人物实例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21.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22.①要有爱国情怀;②提升个人修养;③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3.道理论证,引用习主席的话,突出强调了知识分子要顺应时代发展,担当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4.邓稼先于1948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成绩突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政府打算用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邓稼先婉言谢绝了。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于1950年10月回国。一到北京,就投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中。此后,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开创了中国核物理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被誉为“两弹元勋”。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能力。中心论点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现作者观点的话,一般不能是问句。它一般出现在题目或开头段。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要在平时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明确起作用,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的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补充论据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段落的旨趣,然后根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补充有效的论据。作答时,一定要保证论据能证明观点的正确。
21.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即为: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故答案为:
22.“家国情怀”具体表现在①要有爱国情怀;②关心国家;③提升个人修养;④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⑤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故答案为:
23.第⑦段“只有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知识才会发挥作用,抱负才会得以实现,情怀才会有所寄托。知识分子要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知识创新者、科技创新者、精神创新者,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当代知识分子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很显然是道理论证,比如段落中引用习总书记的话等等就是为了阐述知识分子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家国情怀, 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的道理。
故答案为:道理论证,引用习主席的话,突出强调了知识分子要顺应时代发展,担当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4.细读材料可知,邓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事业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材料正好可证明第③自然段。因为邓稼先在国外努力学习,却不为个人名利,而是将所学用于报效祖国,拥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与第③自然段思想内容相契合。故答案为:邓稼先于1948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成绩突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政府打算用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邓稼先婉言谢绝了。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于1950年10月回国。一到北京,就投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中。此后,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开创了中国核物理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被誉为“两弹元勋”。
七、作文
25.(2022高一上·开学考)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个季节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人生的哪一个瞬间不是繁花朵朵呢?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请你以《把花种在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地名、人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把花种在心里
当苏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随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什么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用豪情冲破逆流?
枝柯涌动日月精华,花萼孕育绝世奇葩。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超然的风范一经挥洒更能倾倒众生。到处都在传诵他华丽的诗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中,在晚秋惊鸿的一抹间。才华横溢,仕途顺达,皇上重用,然而,他却没有过多的喜忧,仍然做着分内的事。
我看到:原来苏轼将一朵安宁之花种在自己的心里,这样他可以做到不为名利所动,不追随恶劣的世俗。
太耀眼的光芒总会引来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将羁绊苏轼一生。
乌台的暗流褪尽了苏轼昔日的风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而当他来到秀美的西湖,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多难,而是那迷人的风光。他想:一旦淤塞消失,世间不又多了一份美景吗?于是他又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消淤。挖出的泥沙如何处理呢?他的目光落到白堤,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于是五里长堤、大道石桥再为西湖添两道美景。“六桥烟柳”“水披云吞”并称西湖十景之首。苏轼被贬官后,却仍以轻快澄明的心态造福百姓,百姓也在这情景之中感悟到苏东坡的风采。
我看到:原来苏轼将一朵叫做宠辱不惊的花朵种在自己的心中。所以那些困难都化作一缕游丝,一丝轻砂被风吹散了。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放大困难羁绊人生,而是在内心种一朵花,用它驱散人生黑夜中的阴风,感悟人生“千里快哉风”的真谛。
斟一杯清茶,细细地品一品,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感受它的绚丽。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花,花这里不能只理解其表面意思,要分析其深层含义,花代表着美丽芬芳,它不光有美丽的外在,还有迷人的芳香自内而外。把花中在自己的心里,说明作为一个人,不光要注重外在美,还应该时刻注意要求内在的素质,只有让这种美丽的气质和内在从心内发出,才能让你的人生“芳香迷人”,正所谓“美在灵魂”!“在心里”,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体现“美”“芬芳”的瞬间,是本作文的关键,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事件,这对于初中生来说,不算是一个难写的题目,但是要写好却有一定难度。
“花”可以是“坚强”、“理解”、“感恩”“责任”等。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可以写自己如何把坚强种在自己心里,克服困难的,抓住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来写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写成议论文,按照“为什么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怎样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的过程写。
文章扣住了题旨,结构精巧,借助成文的华美语言,成为一篇佳作。文章作者旁征博引,超出了一个初中生的能力,但我们又能看出它有结合文题的独立构思,有独立写作的成分,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堪称一绝。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初升高自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
1.(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多么希望学校能重新开放图书馆,让我成为图书馆的常客。
B.我时常怀着深刻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C.这件往事就像是我们记忆仓库里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啊!
D.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幻想他们当时怎样挣扎。
2.(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回目不属于《水浒传》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B.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C.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D.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3.(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āi 田畴chóu 惟妙惟肖xiào
B.镌刻juān 仲裁zhòng 殚精竭虑shàn
C.倔强jué 不逊xùn 振聋发聩kuì
D.镂刻lóu 粗劣lüè 杳无消息yǎo
4.(2022高一上·开学考)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粗糙(cāo)寻觅(mì)桑梓(zhǐ)花团锦簇(cù)
B.兑现(duì)发酵(jiào)提防(tí)煞有介事(shà)
C.氛围(fèn)魁梧(kuí)拮据(jié)消声匿迹(nì)
D.讪笑(shàn)校对(jiào)惬意(qiè)刚愎自用(bì)
5.(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秀美的巴山孕育了勤劳善良的巴山儿女”中“秀美”是形容词,“了”是助词,“儿女”是名词。
B.“心旷神怡”“百废俱兴”“伛偻提携”都是并列短语。
C.“村寨院落中巴山孩童的儿歌,清脆悦耳,久久回荡。”句中的主语是“巴山孩童”。
D.“虽然巴山民歌会被岁月剥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永远传唱下去。”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6.(2022高一上·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勤奋努力历来是事业有成的不二法门。
B.旧社会人们常遭受饥饿,现在可以饱食终日了。
C.扫雷英雄杜富国不愧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D.李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讲起来强聒不舍,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二、情景默写
7.(2022高一上·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4)紫燕归来,春暖花开。诗人通过描写春燕抒发了自己对春天不同的情感:唐朝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写莺燕的活动:“ , ”抒发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宋朝词人晏殊《浣溪沙》写归燕:“ , ”抒发韶华易逝的感慨。
三、综合性学习
8.(2022高一上·开学考)“双减”政策出台后,引发热议。班级以此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双减”后应怎么布置作业。
材料一
作业在精不在多,老师要控制每天布置的作业的总量,摒弃抄抄写写、重复机械的无效作业。如低年段老师可以设计字词记忆游戏,让学生在字词游戏中完成对字的记忆和对词语的理解。
材料二
刚进入初中,班里学生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所以“我”的作业分为两道题:第一道题鼓励全体学生选做,让每一位学生在做出题目时都有成就感;第二道题面向60%的学生,让做出题的学生都有自豪感。
(2)在“落实‘双减’政策,家校共同行动”主题班会上,假如你是主持人,想用下面两幅图中的一幅引出这一主题,你认为用哪一幅效果更好?请结合选图简述理由。
四、诗歌鉴赏
9.(2022高一上·开学考)诗歌鉴赏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③。
注释: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内心痛楚至极。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①首句中的哪个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势,又写水花相依相亲之态?第二句中“各占春”具体指什么?
②本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感情?
五、对比阅读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戴圣《礼记正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⑤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十天一月之间。④惩艾:惩戒。⑤曩时:以往,从前。⑥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多次。寻绎,思考。数终,多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虽有至道 至于夏水襄陵
C.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故曰 故外户而不闭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甲】文的结论是什么?【乙】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13.读完上面两则短文,请你就“学习”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六、现代文阅读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紫藤萝花,从花瀑、花穗到花朵,既有整体感受,又有细部描摹。
B.③—⑤段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紫藤萝花活泼热闹,充满童趣。
C.第⑧段插叙了十多年前紫藤萝的稀零,与眼前紫藤萝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托物言志,借花的命运来表现人的生命历程,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15.赏析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16.根据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版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7.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19.文中画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0.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2022高一上·开学考)阅读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和国的热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已经潜移默化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今天,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②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具有强大感召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首先来自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包括认可自己的国家、学习民族历史、传承文化基因,还包括为了国家、民族而奋发图强、努力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家国情怀凝聚了无数知识分子的真挚情感,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是爱国情怀的具体表达。强调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爱家、报效国家。
③正是基于对国家的这份认同和挚爱,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不懈奋斗。深明大义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怀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中国文化教导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个人飞黄腾达,而是要精忠报国。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在注重完善自我的同时,还要有积极入世、心系百姓的情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境界。忧国忧民意识是因关切国家和民族命运而产生的忧虑,包含着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怕千难万险的大爱情怀。
④家国情怀把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只有完善自身修养,才能把家庭治理有序;家庭秩序井然,国家才能安定和谐。可见,个人修养与社会良知、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是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通过家与国的结合,提倡个人道德自律与国家治理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读书人树立了明确的理想追求,从而使自我道德约束与个人奉献社会的理想追求有机融合在一起。
⑤齐家治国是一种理念和精神,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它强调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是家的延伸和拓展,家和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当家与国在具体利益上发生冲突时,深明大义的读书人会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家庭和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⑥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大学毛入学率已高达70%。知识分子范围广、数量多,提倡知识分子培育家国情怀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然而,新的时代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传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产生了很大冲击。一些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知识分子培育家国情怀,自觉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把在国家和社会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用于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⑦只有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知识才会发挥作用,抱负才会得以实现,情怀才会有所寄托。知识分子要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知识创新者、科技创新者、精神创新者,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当代知识分子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6日,有删改)
2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2.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23.文章第⑦段主要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4.请你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人物实例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七、作文
25.(2022高一上·开学考)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个季节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人生的哪一个瞬间不是繁花朵朵呢?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请你以《把花种在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地名、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无误;搭配不当“深刻”不用来修饰“感情”,应该用“深厚”“深沉”。
C.前后矛盾,前面是“这件往事”,后面却是“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可以将“这件往事”改为“这些往事”。
D.用词不当,应将“幻想”改为“想象”。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C.有误,该情节出自《儒林外史》。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A.要塞sài;
B. 殚精竭虑 dān;C无误;
D.粗劣liè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注音。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4.【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桑梓(zǐ);
B.提防(dī);
C.消声匿迹改为“销声匿迹”;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和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字形和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百废俱兴”是主谓短语,不是并列短语。
C.有误,“村寨院落中巴山孩童的儿歌,清脆悦耳,久久回荡。”句中的主语是“儿歌”,不是“巴山孩童”。
D.有误,“虽然巴山民歌会被岁月剥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永远传唱下去”是转折关系复句,不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解答。判断词性可根据根据词语的意思,依据不同词性的定义来判断。如果是判断句子或短语中某个词语的词性,可以根据这个词语在句子充当的成分或修饰的词语来判断。
6.【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D.有误,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其他选项成语意思:
A.不二法门: 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使用正确;
B.饱食终日: 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使用正确;
C.风流人物: 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7.【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抟、柳暗、拂士、新燕、奈何。
故答案为: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前两个小题为直接型默写,根据上句或下句,以及作者、篇名的提示,即可作答。后两个小题为理解型默写,抓住关键性的提示语,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1)①控制作业总量;②分层布置作业。
(2)示例一:图1效果更好。它用饼状图的形式展示了“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教育焦虑的缓解情况,科学直观,有说服力;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示例二:图2效果更好。它以漫画的形式表明“双减”政策解除了“校外培训”和“家庭作业”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有机会去培养滑板、篮球、绘画、提琴、乒乓球等兴趣;画面生动形象,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老师要控制每天布置的作业的总量”,材料三中的“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作为课后作业”不难概括出两条布置作业的方法。材料二中老师的做法是布置两道题,一道面向全体学生,一道面向60%的学生,由此不难总结出要“分层布置作业”。
故答案为:①控制作业总量;②分层布置作业。
(2)考生仔细观察两幅图,结合“落实‘双减’政策,家校共同行动”这班会主题具体分析即可。考生一定要说出自己更欣赏的点来,比如直观性,紧扣主题或者寓意深刻等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图1效果更好。它用饼状图的形式展示了“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教育焦虑的缓解情况,科学直观,有说服力;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示例二:图2效果更好。它以漫画的形式表明“双减”政策解除了“校外培训”和“家庭作业”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有机会去培养滑板、篮球、绘画、提琴、乒乓球等兴趣;画面生动形象,用它引出班会主题,更能吸引参会者对班会主题的关注。
【点评】 (1)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作答本题,考生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抓住关键句或整个材料的大意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情境选图并分析理由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图画本身的内容与班会主题是否契合,二是图画的表达形式能不能吸引参会者的关注。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9.【答案】①绕第二句中“各占春”具体指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②流露出作者悲壮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①本诗中“绕”字既写出了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了水与花的相依相亲。
②从“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节。所以最后两句是作者前面写景铺叙之后,自然而然的情感迸发。
故答案为:①绕第二句中“各占春”具体指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
②流露出作者悲壮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点评】 ①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答案】10.D
11.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12.【甲】文:教与学互相促进。【乙】:损害我的学业的,是不勤奋和善忘。
13.①学习要勤奋;②学习要珍惜时间,要趁早;③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日常的积累和语境的分析相结合,对于一些常见的通假现象,需要有意识地记忆,具体到文本中分析时,需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判断其是否是通假字。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的比较阅读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10.A.食:第一个“吃”;第二个通“饲”,“喂养”。
B.至:第一个“至”,极、最;第二个“至”,对。
C.第一个“足”,形作名,“足够的地方”;第二个“足”,值得。
D.两个“故”相同,表示结果。
故答案为:D。
11.是故,因此;不足,不足之处;教,教书育人、从教。
故答案为: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12.甲文的关键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换句话说就是教育学是相互促进,互相提升的。
乙文的关键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即损害我们学习的是不敢于吃苦和勤奋,而且善忘。
故答案为: 【甲】文:教与学互相促进。【乙】:损害我的学业的,是不勤奋和善忘。
13.题干要求就两则短文读后的学习体会和启示。就应该抓住原文的主旨句来分析。甲文的重点是要注意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乙文的学习要诀是要勤奋刻苦,珍惜时间;要善于吸取过往的优秀经验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
故答案为: ①学习要勤奋;②学习要珍惜时间,要趁早;③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答案】14.B
15.这三个动词化静为动,准确形象写出紫藤萝花美好可爱,勃勃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6.由焦虑悲痛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再到受到振奋和鼓舞。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重点是从逻辑上的无中生有、偷梁换柱、曲解文意等角度思考。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要浏览全文,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展开合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情感,简洁准确表述。
14.ACD.正确;B.有误,“‘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花朵竞相开放的盛况,显得富有灵性。“听觉的角度”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15.“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中“欢笑”“生长”运用拟人手法,以动写静,这三个平常的动词生动形象写出紫藤萝花繁盛茂密,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这三个动词化静为动,准确形象写出紫藤萝花美好可爱,勃勃生机,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6.从“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可知,原先作者的心理一直是焦虑悲痛的,从“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可知,作者从花中体验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可知,作者从花中汲取力量,受到振奋和鼓舞。
故答案为:由焦虑悲痛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再到受到振奋和鼓舞。
【答案】17.大气运动自身共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18.①“风险”具体指预侧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侧失效。②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妈十分复杂。
19.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
20.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两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城性特征,所以预侧困难。赵师秀诗句摘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侧容易。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科普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2)①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答作用时应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对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不能简单地只从理论上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答作用时应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对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不能简单地只从理论上概括作答。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及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时,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然后细读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知识来分析相关现象。
17.本文第二、三、四段开头句均为本段的中心句,据此可知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故答案为: 大气运动自身共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18.①从第二段中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结果大相径庭”可以得出:“风险”具体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
②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故答案为:①“风险”具体指预侧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侧失效。②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妈十分复杂。
19.由此可得文中画线句写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的作用: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举例子使说明内容通俗易僅。
故答案为: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
20.本题中苏轼的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赵师秀的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测容易。
故答案为: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两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城性特征,所以预侧困难。赵师秀诗句摘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侧容易。
【答案】21.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22.①要有爱国情怀;②提升个人修养;③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3.道理论证,引用习主席的话,突出强调了知识分子要顺应时代发展,担当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4.邓稼先于1948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成绩突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政府打算用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邓稼先婉言谢绝了。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于1950年10月回国。一到北京,就投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中。此后,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开创了中国核物理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被誉为“两弹元勋”。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能力。中心论点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现作者观点的话,一般不能是问句。它一般出现在题目或开头段。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要在平时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明确起作用,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的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补充论据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段落的旨趣,然后根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补充有效的论据。作答时,一定要保证论据能证明观点的正确。
21.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即为: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
故答案为:
22.“家国情怀”具体表现在①要有爱国情怀;②关心国家;③提升个人修养;④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⑤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故答案为:
23.第⑦段“只有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知识才会发挥作用,抱负才会得以实现,情怀才会有所寄托。知识分子要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知识创新者、科技创新者、精神创新者,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当代知识分子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很显然是道理论证,比如段落中引用习总书记的话等等就是为了阐述知识分子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家国情怀, 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的道理。
故答案为:道理论证,引用习主席的话,突出强调了知识分子要顺应时代发展,担当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4.细读材料可知,邓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事业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材料正好可证明第③自然段。因为邓稼先在国外努力学习,却不为个人名利,而是将所学用于报效祖国,拥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与第③自然段思想内容相契合。故答案为:邓稼先于1948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成绩突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政府打算用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邓稼先婉言谢绝了。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于1950年10月回国。一到北京,就投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中。此后,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开创了中国核物理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被誉为“两弹元勋”。
25.【答案】【参考例文】
把花种在心里
当苏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随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什么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用豪情冲破逆流?
枝柯涌动日月精华,花萼孕育绝世奇葩。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超然的风范一经挥洒更能倾倒众生。到处都在传诵他华丽的诗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中,在晚秋惊鸿的一抹间。才华横溢,仕途顺达,皇上重用,然而,他却没有过多的喜忧,仍然做着分内的事。
我看到:原来苏轼将一朵安宁之花种在自己的心里,这样他可以做到不为名利所动,不追随恶劣的世俗。
太耀眼的光芒总会引来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将羁绊苏轼一生。
乌台的暗流褪尽了苏轼昔日的风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而当他来到秀美的西湖,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多难,而是那迷人的风光。他想:一旦淤塞消失,世间不又多了一份美景吗?于是他又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消淤。挖出的泥沙如何处理呢?他的目光落到白堤,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于是五里长堤、大道石桥再为西湖添两道美景。“六桥烟柳”“水披云吞”并称西湖十景之首。苏轼被贬官后,却仍以轻快澄明的心态造福百姓,百姓也在这情景之中感悟到苏东坡的风采。
我看到:原来苏轼将一朵叫做宠辱不惊的花朵种在自己的心中。所以那些困难都化作一缕游丝,一丝轻砂被风吹散了。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放大困难羁绊人生,而是在内心种一朵花,用它驱散人生黑夜中的阴风,感悟人生“千里快哉风”的真谛。
斟一杯清茶,细细地品一品,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感受它的绚丽。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花,花这里不能只理解其表面意思,要分析其深层含义,花代表着美丽芬芳,它不光有美丽的外在,还有迷人的芳香自内而外。把花中在自己的心里,说明作为一个人,不光要注重外在美,还应该时刻注意要求内在的素质,只有让这种美丽的气质和内在从心内发出,才能让你的人生“芳香迷人”,正所谓“美在灵魂”!“在心里”,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体现“美”“芬芳”的瞬间,是本作文的关键,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事件,这对于初中生来说,不算是一个难写的题目,但是要写好却有一定难度。
“花”可以是“坚强”、“理解”、“感恩”“责任”等。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可以写自己如何把坚强种在自己心里,克服困难的,抓住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来写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写成议论文,按照“为什么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怎样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的过程写。
文章扣住了题旨,结构精巧,借助成文的华美语言,成为一篇佳作。文章作者旁征博引,超出了一个初中生的能力,但我们又能看出它有结合文题的独立构思,有独立写作的成分,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堪称一绝。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