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复习课,复习内容是:南北地域差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首先布置两项学习任务,一项为对南北方农业差异的思维导图制作,以个人为单位;一项为地理调查(主要讲授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并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南北方的地域差异。最后通过典型习题呼应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归纳出南北方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2、运用各类地图,指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特点,巩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并从自然、人文的角度阐述原因。 4.掌握坐庄法合作学习流程,学会赞美、评价他人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各类地图,说出南北方自然环境特点。 难点:结合实例描述两个区域的差异,并从自然、人文的角度阐述原因。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展示、讲授、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南北方美食篇 提问:大家发现南北方的美食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1:北方多为面食,南方多为米饭。 教师:没错。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2:因为北方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教师:没错,南北方主要农作物不同,而且他们在农业上的其他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南北方的农业差异,首先看学习目标。 由于课前老师给各组布置了思维导图的作业,现在你们的成果在黑板上,下面老师就随机抽一个小组,这个小组将派一位代表上台发言。 学生:讲解自己做的思维导图。 教师:好,大家在你的讲解下很好地将农业复习了一遍。那我们再思考一下,这些农业上的差异是受到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呢? 学生3:耕地类型(降水)、熟制(气温)、农作物(气候、地形、土壤、河流) 【过渡】:除了农业,它们还对南北方产生哪些其他方面的影响?课前老师又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调查内容是:分析南北方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讨论一下你们昨天调查的情况。合作方法是坐庄法。 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美食引入南北方农业,回顾农业差异;再引出南北方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正式进入这节课的调查主题。 (二)展示 教师:总结一下刚刚的合作情况:严格按照流程来的小组有…给这些组加分。其他组虽然讨论得很热烈,但是缺乏术语,比如…希望你们能像刚才的小组学习。 下面呢看看大家的调查成果。在之前老师深入了解了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发现调查最多的是以上几个内容(展示幻灯片),同学们会给老师带来怎样的惊喜呢?首先第一个,位于北方地区的东北人冬季爱囤菜,这是为什么呢?有请这位调查员讲解。 A、东北人冬季爱囤菜 学生:老师好,同学们好,下面由我来讲解一下这个现象。我认为是由气候差异引起的,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两个地区的气候(展示气候分布图为大家讲解)。南方的温度一年四季都是比较暖和的,所以每次买菜的时候不能买很多,吃一顿买一顿,如果买的多了放的时间长很可能就会坏了,但是北方的温度相差是很大的,四季分明。平时在家里囤很多菜也没有问题,所以北方人买菜才会一次性买很多。
蔬菜的种植需要时间,温度,南方的气候是非常适合种植蔬菜的,天气比较暖和,所以说一年四季都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买,但是北方的温度一年四季温差很大,不能保证随时都吃到新鲜的蔬菜,所以每次买菜的时候就会买上很多。因为北方不能保证一年四季有新鲜的蔬菜吃,很多时候蔬菜的价格一直都是波动的,南方的波动很小,供应量足,北方的蔬菜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价格便宜的时候需要多买一点囤起来。 请问大家有什么补充吗?老师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补充。 教师:首先你的讲解思路很清晰,运用到了气候类型图,成功地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了。但是,问:你说现在的人用不用非得囤菜?为什么? 教师补充: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的种菜技术越来越成熟,像室内种植、无土栽培,解决了气温、降水、光照、土壤方面产生的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家推出了智慧农场!这些发明的技术保证了我们北方冬季也能有蔬菜供应,你们看冬天去超市的时候,是不是也摆着很多新鲜的蔬菜?所以如今我们其实不需要囤菜了,但为什么还会有人这么做呢?因为这是长期下来形成的习惯,人们还是怀念以前的那种感觉,有情怀。 B、北方人不抗冻 教师:下面的这个是不是说反了呢?有请 学生:给大家看一个资料(抗冻指数分布图),我们可以发现南方人反而更抗冻。这是为什么呢?(展示1月气温分布图)因为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比较漫长,人们不可能毫无准备地长时间在寒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御寒措施,比如设置暖气、穿厚棉袄秋衣秋裤,在居住方面北方人通常会把墙体修建得很厚、窗户设置得比较小,这样就起到很好得保暖作用。而南方纬度低,气温较高,冷的时间还短,他们可以抗过去,夏季的时候非常热,所以他们的墙体就很薄、窗户很大,有通风散热的作用。请问大家有什么补充吗?老师有什么补充吗? 教师:首先你展示的图片很新颖,让我们眼前一亮,讲解得也没有问题。但是,除了纬度高气温低,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北方更需要保暖?季风。 学生补充:季风示意图 教师:那你能解释一下图中抗冻、一般抗冻是怎么回事吗? 教师补充:感谢他们的精彩讲解和补充!解决了老师的疑问。所以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话叫北方人过冬靠一屋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南方人尤其是江浙地带,冷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C、南方喝茶,北方喝酒 学生甲:(展示中国茶叶产量)我们发现图中的省份都位于南方地区。(展示中国茶区图)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江北茶区,其他茶区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也就是南方地区。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茶树是一种喜酸性植物,非常喜欢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我国南方的山区大多是酸性土壤(红土壤),能给茶树提供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茶树多生长在南方。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土壤又多为碱性,故而不太适应茶树的生长。另外,还有冬天气候的原因,北方人更需要饮酒取暖。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北方人喜欢喝酒,南方人喜欢喝茶。 学生乙补充: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北方人比较豪做事情不拘小节,而南方人比较细腻,性格比较慢,北方板认为谈生意必须要多喝酒才能促进彼此感情,喝高兴了谈生意,而南方老板就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有坐到茶才能静下来认真谈事业,因此就形成大家的印象,北方谈靠喝酒,南方谈生意必须会喝茶。 教师:(乙)通过你的叙述,老师发现南北方竟然还有这么有趣的文化差异,加3分。问:南方人一点酒也不喝么?北方人一点茶都不喝么? 教师补充:北方地区夏季也是比较炎热的,喝茶会清热解暑。比如:崂山茶、日照绿茶等等。南方也有很多的名酒:贵州茅台酒、浙江绍兴的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等等。只不过,这两个地区比较起来,南方人更爱喝茶,北方人更爱喝酒。 学生丙提问:你说到茶树除了跟土壤,气候有关,那跟地形、河流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丁:说地形,河流对茶树的影响。例如山东丘陵的绿茶。 教师:评价学生们的发言。 D、南北方端午节习俗不同 学生:相信大家都想知道甜粽子和咸粽子都是怎么来的?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因为南方天暖又临海地形多,调味料相对不缺;又相对热,多出汗,比较缺盐分。北方寒冷,更需要大量碳水补充热量,那么甜粽子就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展示赛龙舟图片)在南方每逢端午都会举办一些精彩刺激的龙舟比赛,(展示河流分布图)因为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比如有支流众多的长江,还有珠江,当地的水运比较发达。但是在北方,活动就不一样了,由于北方河流较少,人们以陆上交通为主,难以普及赛龙舟活动,所以人们都上山采艾蒿的习俗。(展示采艾蒿图片) 学生乙补充:与历史也有关系。 教师:(乙)老师明白了,你认为历史因素也是导致南北方习俗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加3分。表扬。那你说北方采艾蒿,南方有没有呢?有。用途不一样。北方采艾蒿用来辟邪、明目。南方把他们当作野菜食用,有个网红食物青团里的原材料就有它。赛龙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像张俊博说的,历史上屈原就是在南方跳江的,人们很悲痛,想划船打捞他的尸体。结果没打捞上来,人们就把粽子扔到河里,是为了防止干什么呢?所以南方地区一到端午节就会赛龙舟,当然他们也有这个自然条件去赛龙舟。 E、南方方言很复杂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个现象与地形有关。(展示中国地形图)从地理上看,北方多平原,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交流起来方便频繁,长期的交流使他们的方言近乎相同,而南方因多山,比如东南丘陵、武夷山脉、南岭、巫山等等。信息交流不方便,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不同风格的语言。 教师引导:讲一下地形分布。学生:(讲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形分布)。
教师:通过这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原来语言还能跟地形联系起来。感谢这位同学为大家带来的讲解。 学生补充:历史上北方比较统一,大多数朝代的首都都在北方,那他们的语言就容易扩散。南方地区开发得晚…受到中央政权的影响小。另外,少数民族民族也非常多!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地理,知道原来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语言。在不同学生的讲解过程中又擦出火花,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三)总结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南北地域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谁影响?也就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是长期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和习俗。当然,除了自然因素,还有历史文化因素,比如端午节其实是为了纪念英雄屈原,喝酒喝茶跟当地的文化也有关系。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其实也有能力去对抗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以新的方式来适应自然,所以这些习惯、习俗有可能将会慢慢地消失,成为历史。那你们说上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除了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有什么?比如泡菜,是从中国传入韩国的,在中国都有了60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大多数人想到的却是韩国。比如韩国申遗端午节成功了,文化被抢了,为什么被抢了?因为我们国人自己都忘了,所以需要通过课堂来学习、记住我们的中华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并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的不仅是复习知识,更是为了走进人们的生活,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升华到记住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引起学生共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