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伯牙鼓琴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伯牙鼓琴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08: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伯牙鼓琴
基础过关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bǎi) 善哉乎鼓琴(zāi)
B.锺子期听之(zhōng) 少选之间(xuǎn)
C.巍巍乎若太山(wēi) 破琴绝弦(xuán)
D.汤汤乎若流水(tāng) 终身不复鼓琴(f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心志,情志。)
B.巍巍乎若太山(巍巍:高大的样子。)
C.汤汤乎若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足够。)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C.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D.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4.用课文原句填空。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锺子期将伯牙的琴声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锺子期将伯牙的琴声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言语句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很少的选择空间,伯牙又想到流水)
C.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课文赞美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并且流露出知音难觅的孤寂和怀念之情。
C.课文通过对伯牙鼓琴、锺子期评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二人之间心意相通。
D.“知音”的本义是“精通音乐”,根据“伯牙鼓琴”的故事,“知音”一方面可以引申为“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7.对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太谦虚了,觉得自己弹得还不是很好。
C.因为他觉得世上的人都听够了他的琴声。
D.因为他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能力提升
8.阅读《伯牙鼓琴》,完成下面小题。(9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_________________
③善哉乎鼓琴 善哉: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8分)
陈霁岩赈①灾
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初,大水,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公编号。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②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③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经务卷八》)
[注]①赈:救济。②牒(dié):文书。行牒:发布文书。③第:只管,只。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划一处)(2分)
贫 者 鱼 贯 而 进 虽 万 人 无 敢 哗 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陈霁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校准备在新建的音乐教室里展挂一些有关音乐的画和对联。
(1)下图是备选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两个知音间的传奇故事,请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叙述出来。(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备选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需要补写下联。
上联:阳春白雪传雅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B A.伯bó。C.弦xián。D.汤shāng
2.D “足”在句中是“值得”的意思。
3.D 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4.答案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5.B “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不久,(伯牙)又表达了自己随流水奔流的情志。
6.C 应为正面描写,而非侧面描写。
7.D 伯牙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弹奏者,他的琴声需要人去欣赏理解。如果无人欣赏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伯牙的弹奏就没有了价值。因此,当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再无人能够听得懂他的琴意,从伯牙的角度看,弹奏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能力提升
8.答案 (1)①心志,情志。②一会儿,不久。③好啊。
(2)①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②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示例)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评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锺子期认为“汤汤乎若流水”。可见,锺子期是真正能听懂伯牙琴声的人,是真正理解伯牙心思的人。真正的“知音”就是这种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的人。
解析 (1)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即可。
(2)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复”,再;“鼓”,弹。②重点词:“足”,值得。
(3)结合文章内容对“知音”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9.答案 (1)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
(2)原来是贫民上次领救济品时没有时间装扮,陈霁岩完全可以看出贫民的真实面貌的缘故。
(3)(示例1)陈霁岩倡议根据贫困程度发放救济品,让贫民得到真正的救济,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关心百姓、恪尽职守的人。
(示例2)陈霁岩根据百姓的衣服容貌记下最贫困的人,救济极贫者时直接根据名册发放,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富有智慧、治理有方的人。
解析 (1)该句的意思是:贫者一个接一个依次前进,虽然上万人但是没有敢喧哗的人。“鱼贯而进”是一个成语,根据要求只划一处,故断句为: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
(2)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需要将关键词落实到位,如“盖”理解为“原来是”;“暇”指空闲,这里指时间;“故”释义为“缘故”。
(3)分析人物形象,应结合具体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来分析。从“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可知,他关心百姓、恪尽职守。从“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可知,他富有智慧、治理有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时值万历年初,发生了大水灾,(官府)有救济。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所有的百姓都被救济到。发放救济品时对灾民编号。贫者一个接一个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是没有敢喧哗的人。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观察灾民的衣服容貌,把最贫困的人都暗自标记了出来。庚午年春,上级发布文书(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书吏报告发出公告另行告知,陈霁岩说:“不用了!”只管拿出以前点名册做暗记的极贫者,直接通知他们来领,百姓们都认为他是神人。原来是贫民上次领救济品时没有时间装扮,陈霁岩完全可以看出贫民的真实面貌的缘故。
10.答案 (1)(示例)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伯牙视其为知音。子期去世,伯牙便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2)(示例)高山流水觅知音
解析 (1)把握画面内容,语言要简洁连贯,具有画面感。注意字数要求。
(2)把握故事内容,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伯牙鼓琴”的内涵。要符合对联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