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5 07: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地震的含义和地震波的分类。
2.能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结构、分层和范围。
3.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一、预习检测
1.能说出地震波的分类和传播特点?
2.能背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分类?
3.能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含哪些?
二、导入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
所处位置:俄罗斯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就是位于俄罗斯库页岛上的Odoptu OP-11油井,其深度是达到了12345米,是在2011年的时候所建造。也成功超越了在2008年的时候美国在卡塔尔所创下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的纪录,成为世界上钻地最深的油井,也是世界最深钻井,凭借此纪录坐上了“世界第一油井”的宝座。
三、新授内容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称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3)震级与烈度
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 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2)分类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类。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P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固体
地震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


(P)


(S)
【典例1】【考点:地震波的特点。(原创)】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发生时,当地人感觉到了强烈的震感,请分别描述一下位于陆地和河中捕鱼的人的状态?
答案:位于陆地上的人的状态为:先上下跳动,后左右晃动;位于河中捕鱼人的状态:上下晃动。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33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1)莫霍界面:以莫霍洛维契奇名字命名。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约33k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2)古登堡界面:以古登堡名字命名。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2.分类:以莫霍界面(约地下33km处)和古登堡界面(约地下2900km处)划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幔:可能为固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壳:固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约地下33km。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后可达7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km。③元素组成:90多种元素组成,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这8中元素质量总数最多,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氧接近占1/2,硅占1/4,所以硅酸盐类矿物(多种化合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地壳中分布最广。④分层:硅铝层(地壳上层)和硅镁层(地壳下层)。
(2)地幔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界面与b古登堡界面之间,约地下2900km。②分层:分为两部分,上地幔(约地下33-900km)和下地幔(约地下900-2900km)。上地幔包含上地幔的顶部(约地下33-80km)、软流层(约地下80-400km)和上地幔的下部(约地下400-900km)。③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km,其物质由岩石组成。④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约地下80-400km。⑤元素组成:铁、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3)地核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②分层C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C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③元素组成:铁、镍。④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外核物质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典例2】【考点: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______波,B 表示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 千米,主要由 组成。 (3) 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_____,地震波 B 速度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_____态,F 面是______界面。(4) (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G 层叫_______ ,H 层叫________ 。
答案:(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17 岩石(3)消失 突然下降 固 古登堡(4)E 外核 内核
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2.水圈意义: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3.生物圈(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3)意义: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大气圈
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大气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水圈
根据状态可分为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根据位置分为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不占用独立的空间结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懒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典例3】【考点: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圈传播。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氮气;氧气;运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联系;渗透(3)地核;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四、训练检测
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级,F地测得地震震级为__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震波在经过甲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2)8;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5)见下图
解析:(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不同划分了三个圈层,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前者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后者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2)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B和F处震级相同。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E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要快于B点。(3)纵波和横波在莫霍界面以下波速都明显地加快了,在古登堡界面以下,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横波则完全消失。(5)地球内部外核是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故从A点传出的横波不能传播到被外核阻挡的背影区。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概念和作用
生物圈概念和特点
地壳、地幔、地核
水圈概念和作用
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五、反思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