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重点)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难点)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件。
一 介绍鲁迅,导入新课
1.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2.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不幸病逝,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设计意图: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教授课文作了铺垫。
二 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放声朗读这首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的读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让学生读,提示学生诗中“啊”的读法。
3.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重读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出示课件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这首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教师:对这两类人,诗人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 批判)
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感情地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旨在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三 了解写法,深入理解
引入: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感情这几方面,还表现在它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1)对比:在诗歌中运用了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更加突出了鲁迅精神的伟大。(教师引导朗读)
(2)前后对照:第2~4小节描述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5~7小节对这些人做出的表现的后果进行了对照——有怎样的表现就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分男女生对照着读,让学生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总—分”结构:诗的第1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的写作特点,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对比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极为突出。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让学生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领略诗歌的魅力。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诗中虽然没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先生的影子。通读全诗,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1.学生读诗,画出可以体现鲁迅影子的语句。
2.学生交流,教师拓展。(出示课件3、4)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及其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3.文中很多地方都在歌颂鲁迅,比如“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句诗也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诚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也因此,在他死后仍有很多人记着他,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纪念他。(出示课件5)
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叶圣陶)
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老舍)
教师指导: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年来,他一直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死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提问: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不单写鲁迅,还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
5.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五 布置作业
1.过渡:我们读了这首诗后深有感触,请同学们模仿着写几句。
2.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请你查找相关资料,选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
设计意图: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教师紧紧抓住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歌颂)
虽生犹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