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0 11: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重点)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难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词语。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课件。
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绣红旗》。(出示课件2)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哪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了你,盼到你!”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歌曲中“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请你说一说,并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就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板书:开国大典)
4.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5.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请你们说一说看到“开国大典”这四个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高兴……)
6.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含有会写字的词语。(出示课件3)
政府 外宾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射箭
(1)指名让学生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小组内讨论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及书写方法。
“宣、坦”:最后一笔的横都要写得长一点儿,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
“爆”:左窄右宽,右下的部件是“”。
(3)理解重点词语。(学生互助解词)
(4)开火车轮读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相互交流识记书写方法,互助解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三 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开国大典的场面很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表现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
   群众入场(第1~4自然段)
举行典礼(第5~10自然段)
阅兵式(第11~13自然段)
群众游行(第14、15自然段)
从群众入场到群众游行,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3.指名让学生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这些场面的。(抓住段首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记叙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四 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说一说。
2.全班交流。
(1)第1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
(2)第2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3)第3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4)第4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典礼盛大的方面,感受场面的壮观,借鉴作者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3.课文中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1)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出示课件5)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是工人和农民,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入场)
①你能感受到人们怎样的心情?(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③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激动的心情。谁来读一读?
④教师评价: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4.过渡:在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天安门广场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学生接读)人的海洋。
五 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出示课件6)
设计意图:播放电影片段,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生动的声像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感触,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吧。
  1.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自学要求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3.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课件。
一 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环节。(出示课件8)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这既是弄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蓄势。
二 在读中感悟,体会内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设计意图:通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句子,为后面揭示点面结合这种场面描写的手法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批注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具体体现。
3.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三 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1.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出示课件9)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请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
学生1: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学生2: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
(2)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
教师:作者用词十分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人民群众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3)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语感受到了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指导: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们想见到毛主席的急切心情。(板书:举行典礼)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描写毛主席出场的场面,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想要见到毛主席那种急切的心情;通过对“一齐”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不约而同的举动体现出对伟人的爱戴情怀。
2.品读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出示课件10)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交流。
(2)“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来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11)
教师指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指名让学生读)(出示课件12)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多么精确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心吧!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场面描写的特点。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开国大典是那么的令人激动、兴奋,安排向学生展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能拉近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学生共鸣,突破教学难点。
3.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出示课件13)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学生1:“站”,指人民当家做主。
学生2:“肃立、抬起头、瞻仰”等词语说明人们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非
常不平静,可能是他们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
(2)评价,引导。(出示课件14)
教师指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在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的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向学生出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图片,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板书:阅兵式)
(1)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这一场面的总体感受。(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1:“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学生2: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我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看见了中国人民军队的雄姿,那么,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讨论)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出示课件15)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教师:从这些关键词句,我们可以明确阅兵式的场面是按照各方阵的行进顺序写的。同时发现各军兵种描写的角度不同,请同学们试着说出描写的特点。(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学生1:海军突出的是服装颜色特点。
学生2:步兵突出描写的是方阵行进特点。
学生3:炮兵突出描写的是武器特点。
教师:这些句子都从不同角度具体地描写了各兵种的特点,都是“点”的描写。(出示课件16)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教师:这句话是对于阅兵式“面”的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话,体会各个方阵的气势,感受整个阅兵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能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令人鼓舞的场面,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师指导:记叙阅兵式的部分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这一场面。先总体写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各兵种方队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5.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板书:群众游行)(出示课件17)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1)反复朗读,想象画面,体会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教师指导: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和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四 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我们,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欣喜若狂。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自豪。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点面结合。
教师:在描写毛主席出场的场面中,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写文章。
设计意图:整体回归文本,让学生感悟文章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五 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大典的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们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们看一看电影《开国大典》,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1.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作者恰当地运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应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语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并能做到读写迁移,学写场面。
2.由于课文比较长,在“群众入场”和“举行典礼”等环节用时较多,对“群众游行”以及点面结合写法的指导略显仓促。今后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做好预设,提高效率。
   7 开 国 大 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