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青山不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 要求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重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难点)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们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他从六十五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教师点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述一位八十一岁老人创造奇迹的事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 教学新课
1.检查预习。
(1)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课件2)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指名让学生读这些词语,师生评价,纠正。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农为了守护一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2.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现在让我们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呢?(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3)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3.了解奇迹。
(1)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几句话来说明。(出示课件3)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奇迹”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了不起”?
③指名让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的含义,重点引导把握“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四个词语。
(2)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你心里有怎样的想法呢?
教师指导: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老人十五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而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
(3)学习句子。(出示课件4)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思考:读完这段话,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教师提示: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体会树的勇敢与坚强;抓住“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守与奉献。
(4)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4.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仔细找一找,并写一写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1)朗读第2自然段。
在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板书:大环境)(出示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①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板书:环境险恶)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②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给晋西北地区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6)
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教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被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
教师: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让学生读懂县志记载的内容,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体会老人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③(出示课件7)
教师: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④教师小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学生接读)“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
(2)学习第1自然段。
①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时,他看到了什么?
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绿、美、舒适、树木多等)
②作者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惬意,而这里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可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创造出了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得赞叹——(学生接读)“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③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的辛酸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的。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独自一人的孤单、生活的简单清苦、同伴离去仍在坚持、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有福不享、选择青山为归宿、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七个方面。(板书:生活艰苦)
②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设计意图:在了解到晋西北恶劣的大环境之后,再引导学生看看老人面临的小环境,能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了老人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这位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老人。
5.奇迹延续,感悟精神,理解“青山不老”。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学生说)“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学生先写,之后指名讲述,教师适当点评。
(2)十五年啊,山坡披上了绿衣,而老人的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指名让学生读)(出示课件8、9)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他不走,因为:(指名让学生读)
   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教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出示课件10)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教师:“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川永远共存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4)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吧!(出示课件11)(板书:精神永存)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5)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①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学生1: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世世代代常绿的。
学生2: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
②教师指导,小结。(出示课件12、13)
  对“青山不老”的理解
“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青山不老”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青山不老”还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因此,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三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整个课堂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精神。同时,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0* 青山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