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腊八粥
(第1课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腊八粥 要不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沸腾 搅和 罢了
猜想 奈何
fèi
jiǎo huo
bà le
cāi
nài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腊八粥 要不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何况 搅和 资格
罢了 浪漫 奈何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3.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4.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5.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个十字。
6.桌上那大青花瓷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需要提交朗读录音的词语如下: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腊八粥 要不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腊八粥
(第2课时)
2020年2月 寮步镇小学语文教研室远程教学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刚才练读的1-7段,属于哪个部分?暂停视频,往下默读8-19段,想一想:等粥的部分,大概是1到第几段?喝粥的部分,大概是第几段到19段?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起止 内容
1-17 等粥
18-19 吃粥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等粥等得时间越长,吃粥就吃得越香!因为足够饿,足够想吃!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为什么等粥的时间显得长,吃粥的时间显得短?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等粥部分字数多啊,篇幅长啊,读它用的时间就会长,所以等粥的时间就长了呗!吃粥部分字数少,篇幅短,一会就读完了,所以吃粥时间显得短。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篇小说。小说里面,对时间的安排是很有讲究的。几年的时间,说不定一笔就带过了。几秒钟的事情,小说家说不定可以写七八页。小说里面的时间,跟自然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沈从文先生,为了让一家人后来都承认这锅腊八粥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他故意详写等粥,让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多等一会儿,多“饿”一会儿—— 于是,后来吃粥,就觉得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得多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既然这锅腊八粥的味道“比普通的粥要好得多”,作者沈从文先生干嘛不把这粥的味道详细写一写,而只是用“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一笔带过呢?
暂停视频,思考思考,你怎么解释?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这锅腊八粥的滋味根本就不怎么样,所以,沈先生把他一笔带过。作家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是有目的的 —— 详写等粥,略写吃粥,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文章,话里有话。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文章中有没有关于这锅腊八粥不怎么好吃的证据?暂停视频,仔细在文中找一找。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腊八粥
(第3课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原句: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改句: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用说的事。锅巴,沿着锅边围成了一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老舍先生和斯妤这两位作家,为了把各自的“春节”写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来,他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语言中,加入地方说话的特点。比如,老舍先生使用“儿化音”,不说“空闲”说“闲在”。
2.写那些只有地方才有的事物、文化。比如斯妤的《除夕》写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和妈妈、外公哼乡剧。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沈从文先生写《腊八粥》,他肯定也想把“腊八粥”写得与众不同来。那么,他的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呢?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用说的事。锅巴,沿着锅边围成了一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后来改名沈从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先生曾在1987年、1988年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且两次都进入了终审名单,可惜他却还没等到结果便匆匆离世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为什么沈先生不写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用说的事。”而是写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你怎么解释?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能联系《北京的春节》所获得的语文经验来解释的同学,可能会说:“不消说”可能是湖南凤凰那个地方的方言,沈从文先生写的是湖南凤凰那一带的人吃腊八粥,所以他想让读者阅读这篇课文时,感觉像是听一个湖南凤凰人在讲湖南凤凰事。按湖南凤凰的说法,“锅巴,沿着锅边围成了一圈。”就应该是说成“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美国作家福克纳说:我一生都在写我那个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很多作家的故乡,就是他们的写作根据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要把文章写得与众不同,可以考虑:
1.在语言中,加入地方方言。
2.写那些只有地方才有的事物、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腊八粥
(第4课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肿 熬 褐 缸 脏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腊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腻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匙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搅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缸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