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知识,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2.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作者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言运用: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培养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日本侵华战争》视频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
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背景知识】(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文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字词积累】(大声朗读并识记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嘶哑(yǎ) 汹涌 黎明
腐烂 悲愤(fèn)
多音字
假(jiǎ )如这次可以放五天假( jià),他打算带家人去桂林旅游。
【理解词义】
声音沙哑。 ( )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 )
时间词。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 )
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 )
形容程度深。 ( )
答案:嘶哑 汹涌 黎明 腐烂 深沉
【听课文】(播放范读音频)
【朗读指导】
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
我爱这土地
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
谈朗读感悟
01我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得深沉些,因为诗中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对土地和祖国的一种深沉的爱,因此感情基调应该深沉些,语速也应慢一些。
02我觉得这首诗还给人一种悲愤的感觉,“激怒的风”、“悲愤的河流”、鸟儿的歌唱后的泪水,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肯定是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情感。
03我想谈谈重音的处理,除了上述意象要重读以外,“也”“嘶哑”“歌唱”要重读,因为这些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执著的爱,即使化为鸟儿,哪怕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1.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思考:诗人所爱的土地,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土地——祖国
暴风雨打击——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本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歌唱的爱国者形象。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自比,寄寓了自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
[真题模拟]诗歌第一节鸟儿歌唱的对象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考点
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思路]
(1)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义+象征义);
(3)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参考答案]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写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中会出现喻体。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中只出现本体,不出现象征体。
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
【分析讨论】
鸟的歌唱为何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止,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哪怕面对困难内心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深刻的感觉,弱化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课后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yǎ( )的喉咙歌唱。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xiōng yǒng(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lí míng( )……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fǔ làn( )在土地里面。
答案:嘶哑 汹涌 黎明 腐烂
2.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没有演奏过乐器,甚至连一个音符也不识,却喜欢用发自胸腔的嘶哑声音大声唱歌。
B.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定能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驾驭好经济这艘大船。
c.革命烈士视死如归、气冲霄汉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怒着我们奋勇前进。
D.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答案:A项,嘶哑:声音沙哑。使用正确。B项,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使用正确。C项,激怒:刺激使发怒。这里与句中“大无畏精神”和“奋勇前进”的情境不协调,属不合语境。D项,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使用正确。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果——因 爱国深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