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作者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言运用: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培养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屏显,出示图片)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富饶。(屏显,出示图片)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屏显,出示图片)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屏显,出示图片)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屏显,出示图片)
【上节回顾】
我爱这土地
归纳总结
“意象”的概念
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所借助的客观物象中中浸染了作者感情。
我爱这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品读思考:
以上诗句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你们能读出来吗?
请用“读 句诗,我感受到了 。”来说一句话。
悲愤、抗争
光明、希望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明确: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第二节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短小精悍的第二节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若去掉第二节,诗意就得不到提炼、强化,情感就得不到升华。
【问题探究】
1.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为什么鸟儿会这样?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
第一节:铺陈描述;
第二节:凝练概括。
第二节,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提炼和升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这首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这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写作特色】
1.意象丰富,象征恰当。
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每个意象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等等。
2.虚实结合,视角独特。
诗的第一节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的视角进行想象,表现鸟对土地的挚爱,形象而含蓄;第二节从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实写自己“眼里常含泪水”,倾诉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种虚实的结合,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诗中的“土地”和“温柔的黎明”分别象征什么?
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这首诗两节内容间是递进关系,第二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升华。
B. 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不同的。
C.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解析:(第三行中的“这”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代表广大人民的反抗。)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诗中的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答: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这两句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对诗的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积累拓展】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向
“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杜鹃”“鹧鸪”表悲切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比如: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的“潇潇暮雨子规啼”。
关于爱国的诗词名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课后作业】
学习仿写诗歌
今日的祖国,欣欣向荣,发展迅猛。假如你是一只鸟,为了实现中国梦,你会唱些什么呢?请仿照课文第一节,也写上几行诗句。
[写作指导]
仿写诗歌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①形式上,仿照课文诗句,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分行写出来。②内容上,选取新时代表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有关意象,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
[写作示范]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被甘霖所滋润着的土地,
这不断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新时代表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意象)
这快节奏延伸的神奇的高铁,
和那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分享你喜欢的跟《我爱这土地》主题类似的诗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喜欢的理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期间,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也体现出了诗人对祖国浓浓的爱。这首诗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赤子爱国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