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上《语文园地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上《语文园地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16:2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能借助拼音,读准表示动物“家”的字音,了解词语意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语言运用:能将观察到的事物变化和当时的想法心情,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
思维能力: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系统地梳理、总结“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方法,积极观察、感知生活。
审美创造:感受加点词语所表现出的语义变化,正确朗读背诵气象谚语,并理解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1. 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积累节气谚语。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交流平台
一、情境导入
你还记得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吗?
1.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语段一: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自由朗读文段,说说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呢?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3)小结:从“钳子、较大的土块、强有力的后足、两排锯、倾斜地铺开”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描写得多么准确。只有观察细致了,描写起来才会更准确。(板书:细致观察)
2.学习语段二。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自由朗读文段,说说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呢?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3)小结:从“要是、萎了、痕迹也没有了、逐渐变成灰色”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板书:连续观察)
(4)举例说说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的成长和生活习性等。
3.学习语段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自由朗读文段,说说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蟋蟀呢?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3)小结:“仔细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短语表明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可见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最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板书:调动多种感官)
4.拓展
片段一: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来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二: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他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他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他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三: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得好好的。
学生自由朗读片段。
小结:以上片段均选自法布尔的《森林报》。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首先,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认真观察;接着,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最后知道了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和用心想等。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同学们,要写好文章,除了细致的观察,还需要准确的表达。让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之旅。
1.找出动物的家,学习动物家的表达方法。
课件出示: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1)指名朗读动物名。
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小动物需要找到自己的家?请大声读出他们的名字。
(2)指名朗读动物名。齐读。点拨读音:厩、穴、圈
(3)欣赏动物家的图片。
(4)认真观察上下两行字,大家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
(5)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连起来,组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6)上面同一个字可以连下面两个字,各组成的词语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完成练习,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的字都是动物名称,和第二行相应的字连起来,可以组成词语,这些词语表示这种动物的“家”。同时,第一行的字与第二行可连的两个字分别组成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一个常用于口语,一个常用于书面语。
2.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吗?
兔的住处称(窟) 蛇的住处称(洞) 蚕的住处称(匾) 蜜蜂的住处称(房)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观察事物的方法,还学习了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表达,有的还不止一种叫法。这趟旅程就先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有了它们,句子表达的意思会更加准确。直接表明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开门见山,非常简洁,同时引发学生们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二、深入探讨
1.课件出示,小组讨论: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2.读一读,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3.深入思考,句子加上了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两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了他们的意思,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两组句子吧。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
5.拓展运用
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这句话,思考:哪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座桥长约12米,宽约8米。
(1)学生交流。
(2)点拨:“约”点明了桥的大概长度、宽度,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小结: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
板块三 日积月累
一、谈话启发
人们根据常年累月的留心观察,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季节变化的小秘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谚语。
二、交流讨论,了解谚语的意思。
1.(课件出示)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燕儿脚下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谚语。
(1)大声朗读。
(2)指名读。
(3)分组读,并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指名出示在预习中搜集到的谚语的意思,并在全班交流。
4.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谚语意思和大家分享。
5.学以致用
这些谚语我们会背了,它们的意思我们也理解了,看你会运用它们吗?选择上面的谚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寒假结束后,我们迎来了新学期。来到学校,看到同学们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棉衣的,有穿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这真是:“ ”
(2)秋天到了,外面不停地在下雨,早晨起来我还想要穿裙子,妈妈说天凉了,要穿毛衣,我噘着嘴不乐意,奶奶语重心长地说:“ ”
6.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得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善于观察、乐于表达,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日积月累中的气象谚语。
2.查找气象谚语,并积累下来。
板书:
【板书设计】
细致观察
有效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多种感官(眼、耳、口、鼻、心、手……)
语言表述准确
气象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