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26 08: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给动物分类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分类、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模型、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在科学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教材分析】
《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因此动物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生命形态。本课带领学生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但学生对于分类的操作并不是很精确,缺乏逻辑性。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先制定标准,再分类”的认识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以交流动物园分区的话题让学生产生动物分类的意识,同时揭示分类的必要性,引出课题。第二部分,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引出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根据有无脊椎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第三部分,认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建模制作活动深化对脊椎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如何让建模,从材料的选取到制作,再到交流讨论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第四部分,基于对脊椎的认识,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第五部分,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动物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比较熟悉的生命形态。但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只停留在粗浅的观察,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没有系统的认识。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学生给动物分类引出生物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他们一直忽视的脊椎。利用观察、归类、建模、制作、分析、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对脊椎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四年级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实验经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素养,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需要建模,怎么建模,材料如何选择等,让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能在合作中交流探究结果,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有无脊椎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学生对珍稀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社会与环境层面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本课可以让学生讨论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具有参与动物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保护动物。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的学习,学生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建立起了一定的科学思维,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知道根据动物的有关特征,能够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
知道根据有无脊椎,能够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科学探究:
能运用感官,通过触摸,体验脊椎的存在,初步感知脊椎的结构。
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做脊椎建模的活动中,感受脊椎对动物体的重要作用,可以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利用建模的方法帮助思维建构,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的乐趣。
2.在制作脊椎模型的活动中,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动物资源的基本状况,认同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意义。
2.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分析动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珍稀动物。
【教学重点】
1.能对动物进行简单地分类,知道可以根据有无脊椎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了解脊椎的结构和作用,知道脊椎对脊椎动物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根据有无脊椎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线轴、橡皮筋、圆纸片、胶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什么动物?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纸上动物园转一圈,这是他们的区域图,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1.学生回答。
2.师:那么动物园为什么要给动物们分类呢?
3.学生思考。
4.师:分类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动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动物园话题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讨论动物园分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强调分类的必要性,顺利导入课题。]
新授
1.给动物分类
师:出示图片,这些动物你认识吗?
与学生一起认一认
师: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师:小组先讨论,一分钟后我们来汇报交流结果。
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可以分为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可以分为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可以分为鱼类、鸟类、软体动物、哺乳动物......
(4)师:分类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我们一般先制定一个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类。
(5)师:生物学家们也对动物进行了分类,他们规定按照有没有脊椎来把动物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比方说,这个圆表示一整个动物大家族,那么有脊椎的脊椎动物占这个圆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没有脊椎的无脊椎动物。
[设计意图:对于一些常见动物,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前概念,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动物进行分类。通过指出分类要有依据,引出生物学家的分类方法,发展学生固有认识,从而认识本课的主题: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2.研究脊椎
(1)师: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是脊椎动物?
(2)生:人、猫、狗等。
(3)师:你依据什么判断它们是脊椎动物
(4)生:背后都有一条长长的骨头。
(5)师:你们摸摸自己有没有。
(6)师:你在什么位置找到了它。
(7)师:我们一起从上到下先感受一下脊椎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8)生:从脖子开始到屁股结束。
(9)师: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10)生:长条形;圆柱形;像一根棍子......
(11)师:它是平整光滑的吗?
(12)生:好像不是平的
(13)师:大家再仔细摸一摸自己的脊椎,想象一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14)生:直直的一条;像圆柱形的;有点凹凸不平......
(1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脊椎的结构图,告诉老师和你想的有什么不同?
(16)生:脊椎是一块一块拼起来的;每一块之间不是无缝连接的;每一块之间还有一小块骨头......
[设计意图:更多拓展,让学生认识身边的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的活动猜脊椎的形状和结构,感知脊椎在人体的位置,在学生想象与脊椎结构图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脊椎独特的结构特点。]
3.做脊椎模型
(1)师:这样的脊椎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思考。
(3)师:脊椎在我们的身体里,研究起来不太方便,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方便我们研究脊椎吗?
(4)生:做一个脊椎。
(5)师:做一个脊椎,我们又把它叫做建立脊椎模型,我们可以对抽象的脊椎进行系统的研究,建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6)师:那么做脊椎模型的话我们需要分哪几部分来准备材料?
(7)生:大骨头、小骨头。
(8)师:只有大骨头、小骨头,它们就会自己连接在一起了吗?
(9)生:还需要绳子或者胶水。
(10)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它们用绳子和胶水连起来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11)生:它们用胶水连起来就不能动了。
(12)师:那我们应该找一种什么样的绳子呢?
(13)生:柔软的绳子,有弹性的绳子。
(14)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同学们看看它们可以用来模拟脊椎的哪个部分。
(15)出示材料(线轴、纸片、皮筋、胶带)
(16)生:线轴模拟脊椎的大骨头,纸片模拟脊椎的小骨头,皮筋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
(17)师:那么脊椎模型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8)生:每隔一个圆片放一个线轴,然后用橡皮筋从中间穿过把它们连起来,橡皮筋的下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桌面上,上端可以多方向转动。
(19)(学生活动)
(20)师:老师看到许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脊椎模型,哪个小组来把你们的脊椎模型展示给大家看看?
(21)师:通过对脊椎模型的研究,你认为脊椎有什么作用呢?
(22)生:可以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可以支撑动物的身体;可以保护内脏;小骨头有缓冲减震的作用......
(多组展示汇报)
(2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脊椎是人和许多动物的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脊椎动物依靠脊椎支撑身体,可以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建模的全过程,通过制作脊椎模型,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脊椎的结构,利用自己制作的脊椎模型进行研究,更容易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体会到脊椎的重要作用。]
4.脊椎动物
(1)师:出示图片,你能找到这些脊椎动物的脊椎吗?用手指出来。
(2)师: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吃过的鱼的脊椎吗?脊椎一般在哪?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
(3)师:动物世界多姿多彩,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动物的图片,你认识它们吗?你能像生物学家一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吗?如果你觉得是脊椎动物,指出脊椎所在的位置。
(4)生:脊椎动物:青蛙、黄鹂、猴子、鲨鱼
无脊椎动物:蚊子、蜗牛、水母、河蚌、蚯蚓
[设计意图:在找脊椎的过程中,发现脊椎的位置在身体的中心,对身体起到支柱作用。通过归纳总结脊椎动物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脊椎对动物的重要作用。通过分类活动,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我国动物资源的基本情况
师: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有一些动物因为各种原因,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为了保护它们,国家把它们列为珍稀动物。
师:视频中哪些动物是脊椎动物?
生: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
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不能猎杀他们。
[设计意图:从了解我国动物资源到分析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最后学生根据所分析的可能造成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来思考保护动物的措施,由此自发地认同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巩固与拓展
1.师: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生:动物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动物有脊椎,有的动物没有脊椎;脊椎对许多动物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动物濒临灭绝,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使课堂所学得以内化。]
【板书设计】 1.给动物分类
动物大家族
(
无脊椎动物
)
(
脊椎
动物
)
2. 鱼 类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
类等)的共同特征。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属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中年级段的课程内容,其学习目标是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可以描述某一种动物(如:鱼)的共同特征,能在兴趣的驱使下设计探究方案并完成探究活动,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调整。《鱼类》是本单元的第二课。“鱼类”之所以安排在分类后的第一课,是因为鱼是脊椎动物中的最低等的类群。通过对鱼类的学习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了解其他的脊椎动物。在以前的教材中,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土壤与生命》中,学生知道了动物的生存离不开它们的生存环境。本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鱼的特征与它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鱼的哪些特征让鱼能适应水生环境。同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6个流程,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能根据同学之间的分享和教师的建议修改实验方案,必要时能在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调整实验方案。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有过观察鱼的行为,对于鱼是比较熟悉的,不过那些观察更多的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和随意性的观察行为。因此,本课的教学更多地是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流程地观察鱼,并通过实验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知道鱼的哪些特征有助于它在水中生活。本科教学中涉及到的“水中溶解得有气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教师要做一些相关的介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带领学生尝试设计实验、修改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鱼类的共同特征。
2.认识鱼类特有的鱼鳃和鱼鳍。
3.知道鱼是用鱼鳃来进行呼吸,通过鱼鳍来运动的。
科学探究:
1.用各种感官观察鱼,找到鱼类的共同特征,能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小组成员尝试设计活动方案验证猜测,并能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修改、完善活动方案。
3.知道科学探究要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6个科学探究的流程。
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知道运用一些常用生活器具也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所有的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鱼鳃、鱼鳍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修改实验,通过实验了解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空塑料瓶。
学生材料:大塑料盒、小塑料盒、小网兜、鱼、色素、滴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实物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鱼。)这种鱼你认识吗?对的,这就是我们特别熟悉的锦鲤。对于我们大家这么熟悉的动物---鱼,我们今天会学习哪些知识呢?板书----鱼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鱼类
1.出示图片:这些鱼中,你见过哪种鱼?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们呀,分别是鳜鱼、黑鱼、花鲢鱼、花鲢鱼。
2.教师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鱼,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没有难度,有学生可能会说出动物的共有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于鱼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生活在水中、有鳃、有鳍……)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生活在水中、有鳃、有鳍 (如果学生能说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老师也可以板书出来)
4.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找到了鱼类的一些特征,那现在老师问你们:鱼是不是都长成梭形的?你有没有看到过不是梭形的鱼呢?黄老师今天被下面三种动物给难住了,不知道它们到底算不算鱼类,你帮黄老师分辨一下,看看它们到底是不是鱼类?(出示海鳗、鳐鱼、河豚的图片)
5.小组内讨论:这三种动物是不是鱼类?或者说它们当中有没有鱼类?
6.小组讨论结束后汇报讨论结果:如果你不同意其他小组的发言,可以质疑,但要说出理由,其他同学有想说的也可以说说。
7.得出结论:它们都属鱼类,都是脊椎动物。
活动二:认识鱼的鳃和鳍
1.鱼鳃和鱼鳍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典型特征,你观察过鱼的腮和鳍吗?猜猜它们的作用可能是什么呢?
2.出示鱼鳃图片:有同学仔细观察过鱼鳃没有?鱼鳃是什么样子的,有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如果能有学生上去介绍,老师可在学生介绍完后进行补充,如果没有学生上去介绍,教师可根据图片进行介绍:鱼鳃的鳃盖下是鲜红颜色的鳃丝,鳃丝细细的,一排排的排列着。)
3.出示鱼鳍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哪些位置长得有鱼鳍?这些鳍都是成对出现的吗?
如果根据鱼鳍生长的位置给它命名,你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活动三:观察游动的鱼
1.教师谈话:同学们是不是特别羡慕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那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呢?
2.老师待会会给每组发一条鱼,问:如果你拿到鱼后会准备怎样观察?
3.学生汇报:
(1)我会看看鱼身体的哪些部位参加了运动;
(2)仔细观察参加到鱼的运动中的各部位是怎么运动的?
如:鱼的哪些部位参加了游动的活动中,这些部位是怎么运动的?
哪些部位参加到了转弯的运动中,是怎运动的?
呆在原地的时候呢?
向后运动呢?……
4.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后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条锦鲤,同学们可边观察边小声讨论。
5.小组观察结束后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6.师生归纳: 鱼在游动时,鳍各有分工,且相互合作,某一动作需要多个鳍相互作用。背鳍--保持侧立的平衡;胸鳍--保持平衡,有时也辅助上升和下潜;腹鳍--保持身体平衡;臀鳍--协调身体,保持平衡;尾鳍--控制运动方向、前进的推力(出示鱼游动的视频,让学生再次验证刚才大家的发现)。
活动四: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提问:刚才大家研究了鱼在水中的游动,我们知道,生命活动离不开空气,那么鱼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呢?
2.教师介绍:其实自然界的水里溶解得有空气。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瓶子里的水,这是老师刚才从自来水管中接的半瓶水,看看老师用力摇动后,水中有什么产生了 (有少量气泡产生。)
3.教师谈话:自然界的水中溶解得有少量的空气,那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
4.刚才有同学说到鱼是用鳃来呼吸的,怎样才能观察鱼鳃的工作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鱼嘴和鳃盖的张合之间的关系)
5.根据鱼嘴和鳃盖之间的张合关系,你有什么猜测?怎么验证你的猜测?
6.要了解水是怎样流经鱼的身体的,可以怎样设计实验?(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
生:把鱼放到水里,看看水是怎样从鱼嘴进去的?(师:水是无色透明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水的流动呢?----生:加色素,最好是食用色素。)
7.师:如果在整个盒子里面都加上色素,还能明显地看到水的流动吗?(生:不能。)师: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将色素用滴管滴在鱼嘴前方观察。)
8.出示视频-----鱼的呼吸。
9.师:鱼在盒子里游来游去,不乖乖听话去吸我们加了色素的水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给一个比较小的盒子,盒子的空间和鱼的身体差不多大,控制鱼身体在盒子里的运动。)
10.分组设计、整理实验方案。
11.交流汇报,学生完善活动方案。(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方案)
12.各小组实验,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实验,对有需要的小组及时给予支持。(温馨提示:1、不用把鱼从大盒子中搬到小盒子中,只需轻轻地把小盒子放到大盒子中舀上鱼即可;2、等鱼安静下来再滴色素;3、如果小盒子的水全被色素弄浑了,可以轻轻把鱼捉到大盒中,倒掉小盒中的水再来一次。)
1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14.师生小结:吸进鱼嘴的水和鳃部排出的水的含氧量是不同的。鱼鳃的鳃丝有大量的微血管,在水流过的时候完成气体交换,从而获得氧气。(结合三年级上的“人的呼吸”来理解鱼的呼吸)。
三、拓展学习
1.除了以上特征,你还知道鱼的哪些特征?鱼的这些特征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2.如:鱼背部的颜色和腹部一样吗?你觉得鱼和背部的这个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鱼的身体表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四、归纳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知道了鱼有哪些特征?它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何联系?(所有生物特征和它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科学探究中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验证!)
【板书设计】
2.鱼 类
共同点: 生活在水中 鱼鳃(呼吸) 鱼鳍(运动)
3.鸟类
【课标分析】
《鸟类》一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课标学习内容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均在本课中有所体现。
对照课标,《鸟类》一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活动建议:参观动物园或养殖场,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学习内容7.2);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感受不同的食物或物体,了解不同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内容9.1)
【教材分析】
《鸟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中的第3课内容。本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以及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学生对动物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等观念已形成一定的认识,在此之后,为进一步学习哺乳动物打下基础。
本课向学生介绍鸟类这一动物中庞大的种群的特征,初步了解鸟类的形态与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本课教材内容由四部分组成,活动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这一内容从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小鸟入手,利用多种鸟类的图片展示,分别从身体表面、运动方式、生育后代等方面展示出鸟类的主要特征,训练学生归纳鸟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形成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根据鸟类的特征判断那些动物属于鸟类,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能力和方法去认识更多种动物。活动二“羽毛的观察实验”,这一内容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家鸽的正羽和绒羽,了解其结构上的差别、不同的着生部位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的飞行有什么好处。活动三“鸟的喙与取食”,能根据鸟喙的外形推测出鸟的取食方式,使学生了解生物身体结构与食性的联系。活动四“鸟的足与生活环境”,能根据鸟的足的特点推测出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生物身体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有鸽子等。四年级的孩子对鸟类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他们喜欢亲近鸟类,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是,学生对于鸟类的知识还是了解不多,对羽毛的特点、鸟喙与食物的关系等了解很少,这些问题在本课的学习中都会解决。对实物材料(标本、模型、图片)的观察、实验有助于直接经验的习得,因此活动应尽量丰富受众的多感官体验。本课将以观察、探究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构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提升能力,激发对鸟类研究的兴趣。
【思维导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是鸟类。
2.了解鸟类正羽和绒羽的特点,知道羽毛的特点与飞行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鸟喙的外形推测出鸟的取食方式。
4.能根据鸟的足的特点推测出鸟的生活环境。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图片中鸟类的形态特征,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点。
2.将羽毛的特点与鸟类的飞行建立联系,发现正羽对飞行起决定作用,绒羽主要起到保温等作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识鸟类,探究鸟类羽毛的特点。
2.通过认识鸟喙与取食方式及鸟足与生长环境的关系,学会思考生物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关注我国的珍贵鸟类资源,养成自觉的爱鸟护鸟行为。
【教学重点】
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教学难点】
将羽毛的特点与鸟类的飞行建立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鸟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材料:正羽、绒羽、剪刀、清水、滴管、放大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朋友,想不想认识它们?(播放鸟的视频)
2.提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对了,它们都是鸟。同学们喜欢鸟吗?你有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鸟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3.生自由回答。
4.谈话:鸟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一个大家族,那么动物学家们根据什么把这些形态各异的鸟同归一类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鸟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鸟的视频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鸟类话题的科学学习。]
二、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鸟类,(出示画眉、燕子、老鹰、鸽子、翠鸟、孔雀、鸵鸟的图片)这些鸟儿你认识吗?它们都是鸟类,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生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卵生)、有足、头部长有喙……(如果学生答不出会下蛋,教师引导:你知道小鸟是怎样出生的吗?)
3.提问:对于这些特征,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4.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学生会对会飞这点不同意,鸵鸟是不会飞的。)
5.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观察很仔细。鸵鸟善于奔跑,不会飞行,那我们把会飞这点去掉。
6.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是不是所有的鸟都具备以上这些特征呢?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鸟呢?
7.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根据鸟图指导观察方法。(身体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什么,身体表面有什么)
8.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9.根据交流结果,学生初步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有羽毛、有翅膀、卵生、有脊椎、头部长有喙、有足。  
11.小结:像鸽子、老鹰这样,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作鸟。
12.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一年一度的鸟儿体检开始了,鸟儿们纷纷都来报名,请问它们有资格参加鸟的体检吗?(出示鸡、鸭、企鹅)
13.提问:为什么像企鹅、鸡、鸭、鸵鸟这些鸟类不会飞呢?
14.学生交流讨论。(生活环境、身体笨重、翅膀退化、人类驯养等)
15.小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多数鸟类是善于飞行的,但也有少数鸟不善于飞行,甚至不会飞。只要符合鸟的共同特征的动物,无论它们会不会飞,它们都是鸟。
[设计意图:鸟的共同特征属于规律性知识,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鸟的特征,归纳特点,再推理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点。这样充分展现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羽毛的观察实验
1.过渡:身体表面有羽毛是鸟类共同特征之一,那么这些羽毛对于鸟类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2.出示鸽子的图片,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有没有什么不同?主要分布在哪里?
3.小结:对,鸽子的体表覆盖着羽毛,主要分为两种:正羽和绒羽。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正羽的羽根深插入皮肤中。绒羽生长在正羽下方,细小而柔软。
4.提问:你认为这两种羽毛各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猜想:飞行和保温。
6.提问: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7.学生交流。
8.教师出示实验方法:①观察正羽②剪断正羽羽根后观察③在正羽上滴一滴水后观察④用放大镜观察绒羽。
9.温馨提示:
①保持实验桌面整洁。
②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③合作完成实验,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单
我的发现
观察正羽
剪断正羽羽根
向正羽上滴水
用放大镜观察绒羽
全班交流。
10.小结:正羽坚硬挺直,羽毛排列紧密,中间有粗壮的正羽管,表面光滑;用滴管给正羽滴水,羽毛不易沾水;用剪刀剪开正羽,中间是中空的;用放大镜观察绒羽,绒羽细软蓬松,有利于保温。
11.提问: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鸟类的飞行有什么好处?
12.小结:鸟的翅膀上有这些羽毛组成,正羽光滑不沾水、中空、很轻,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绒羽可以在高空飞行时进行保温,有助于鸟的飞行。
[设计意图: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体验借助工具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在交流中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分析羽毛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四、鸟类的喙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
1.过渡:鸟类的羽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它的喙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2.出示(鹈鹕、老鹰、麻雀、蜂鸟的图片)谈话:这4种鸟你认识吗?说说你对这4种鸟的了解?
3.学生交流(鹈鹕是水鸟,老鹰是猛禽,麻雀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蜂鸟体型很小等)
4.提问:说说它们的鸟喙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导致了它们喙的不同?
5.学生汇报交流。(鹈鹕的喙巨大如袋,老鹰的喙弯钩状,麻雀的喙又短又粗,蜂鸟的喙细而长)
6.提问:这4种不同形状的鸟喙适合什么样的食物呢?请同学连连线并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7.学生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鸟类各种各样的喙适合不同种的食物,鸟类形态各异的喙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
[设计意图:能根据鸟喙的不同特点,推断出不同形状的喙的鸟的取食范围,最后通过连线理解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相互适应的。]
五、鸟类的足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1.出示4种形态各异鸟足(鸭子、老鹰、鸵鸟、鹤),猜一猜这些足分别属于哪种鸟类?说说猜测的依据。
2.学生交流(第一张图是鸭子,鸭子脚趾中间有薄膜,称为噗,可以用来划水;第二张图老鹰,趾爪有四趾,趾端有钩,强壮;第三张图是鸵鸟,腿部发达,有利于支撑鸵鸟巨大的身体;第四张图是鹤,又细又长,方便它们在水边活动。)
3.提问:推测是什么导致了它们足的不同?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5.师生小结:鸟类足的不同和它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鸟类形态各异的足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设计意图:能根据鸟足的不同特点,推断出不同形状的足的鸟的生活环境,理解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相互适应的。]
六、拓展延伸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鸟类朋友,了解了鸟的羽毛、喙、足的特点。鸟类的羽毛、喙和足都是为了让鸟类去更好地去适应环境。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鸟类超过一万种,正是有了它们,我们才体会到了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美好。那么,你认为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和鸟类相处呢?把你的想法写一份好的倡议书或者制作一幅宣传画,向大家宣传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鸟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及保护鸟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保护鸟类的情感教育,并把这种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板书设计】
3.鸟类
正羽:防水、中空
绒羽:保温
鸟的喙和足与它们的食性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4.哺乳动物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四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能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四下《昆虫的一生》和《繁殖》单元的学习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本单元按照先抽象后具体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编排,通过鱼类和鸟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研究身边接触最多、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对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哺乳”、“皮毛和脂肪帮助维持体温恒定”和“运动快速和运动方式多样帮助哺乳动物适宜多样的生活环境”这三个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交流活动,让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观察个别-总结一般的归纳活动。出示5种动物妈妈正在给幼体哺乳的图片,引发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尝试识别哺乳动物。第二部分,是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去动手探究“脂肪对哺乳动物保温的重要作用”,认识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多样的哺乳动物是如何实现体温恒定的。第三部分,通过阅读图片,观察4种哺乳动物多样的运动方式,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与同伴自主交流不同运动方式的其他代表性哺乳动物,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快速且运动方式多样。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动物的基本特征,了解了动物、植物和人以及生活着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逻辑结构是先抽象再具体,鱼类和鸟类内容的学习中渗透的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方法在本课有进一步的体现。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建立起“哺乳动物借助皮毛和脂肪保持恒温”和“哺乳动物运动快速且运动方式多样”的核心概念。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脂肪保温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不错,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通过一年级下科学四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实验,知道哺乳动物借助脂肪实现保温功能。
3.通过观察,知道不同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并能举例说明。
科学探究:
能从具体现象中仔细观察,作出猜想,交流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能自行设计对比试验,收集证据,说明哺乳动物实现恒温的方法。
3.能进行发散思维,说出不同哺乳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并举例说明。
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理由。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哺乳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2.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的实现哺乳动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脂肪的保温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哺乳动物图片、动物油脂、杯子、棉线、抹布、冰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疯狂动物城》故事导入新课,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
1.视频导入:《疯狂动物城》里发生了14起哺乳动物失踪案件,都有哪些哺乳动物呢?(水獭、虎、狮等)
2.这些哺乳动物们外形怎么样(不同)?大小呢(不同)?生活的区域呢(不同)?它们都被称为哺乳动物,为什么呢?(板贴课题:哺乳动物)
3.学生答:哺乳动物幼体可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出示教材中动物给幼体哺乳的图片)
虎鲸、虎、猫、猪、牛正在给它们的幼体哺乳。
4. 还有哪些动物和它们一样也会给幼体哺乳呢?(出示拓展图片)
长颈鹿、海牛、竖琴海豹、狮子、黑猩猩等的哺乳图片。
5.我们人也是哺乳动物,胎儿生活在妈妈子宫里,通过脐带获得营养排除代谢废物。分娩后大多吸食妈妈的母乳获取营养。有的宝宝可能需要添加牛奶或羊奶等。6个月后添加辅食,逐渐开始尝试自行吞咽食物。正常体温大约在35.8-37.2℃,高烧会引发高温惊厥等严重后遗症。你能说说哺乳动物可能还有哪些相同特征?
6.学生讨论汇报:脊椎动物、胎生(大多数)、哺乳、体温恒定等。
7.播放拓展视频。
师生归纳总结:哺乳动物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种类多样、数目丰富。(板贴:脊椎、哺乳)
[设计意图:借助《疯狂动物城》中哺乳动物失踪案导入,发现哺乳动物的外形、大小、居住地千差万别,思考其共同特征,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建构“哺乳”概念。再通过人这一典型哺乳动物发散思考哺乳动物的其他共同点:脊椎动物、体温恒定,最后以视频形式进行信息的丰富呈现和归纳总结。
二、操作与探究:体验脂肪的保温作用
1.刚才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体温是恒定的,那么金毛狗在炎热的夏天是怎么散热的 (出示图片)
生答:吐舌头(汗腺排汗),换毛(厚的皮毛太热)。
皮毛和汗腺都能帮助调节体温。(板贴恒温、皮毛、汗腺)
2.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是怎么抵御寒冷的?(出示图片)猜一猜并说出理由。
3.学生讨论:皮毛和皮下脂肪层能帮助北极熊保持温暖。
4.怎么证明脂肪的保温作用?
生:冬天胖子不怕冷,夏天瘦子不怕热。
你能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吗,请试一试。(板贴脂肪、对比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意图,所需实验材料和步骤。
冰水、动物油脂、2个烧杯、2根温度计、抹布等。
师生总结实验原理:动物油脂模拟脂肪,冰水模拟寒冷环境。两个手指作为对比参照,实验时在冰水中停留1~2分钟,保证实验效果。
学生活动。思考:通过实验,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脂肪可以帮助保持温度。
8.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是通过皮毛、汗腺和脂肪等保持体温恒定。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生命过程。(板贴:相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狗在夏季换毛现象,理解皮毛对于哺乳动物的体温有调节作用。思考北极熊抵御严寒的方法,为脂肪实验做铺垫。对于四年级上学期刚开始的学生来说,本实验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理清实验意图、所需材料和步骤,实验结果可以以定性的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脂肪保温作用即可。如果进度调整在学期后半段,也可以考虑提升难度,即采取温度计对体温进行一个定量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探究交流:不同哺乳动物的多样运动方式
1.追问过渡: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使它们可以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一说。
2.出示图片(豹、袋鼠、蝙蝠、鲸鱼),跑、跳、飞、游等。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板贴:不同点、运动方式多样、跑、跳、飞、游)
拓展动图(鸭嘴兽、小松鼠、豹和鳄鱼、猫和小松鼠、大熊猫们、长颈鹿和狮群等)。
其他哺乳动物、不同哺乳动物共存时的多样运动方式。
4.师生共同小结:哺乳动物们体型不同,但是运动快速,反应敏捷,这使它们更好地适宜不同的生活环境。生物的形态、运动方式等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板贴:运动快速)
5. 地球以外的太空还会有其他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生存吗?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在太空环境又可能有哪些新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哺乳动物的研究也更丰富多样,科学家们在不断尝试。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研究可能发现更多秘密,也会带来伦理问题,我们要辩证看待。
播放视频:人类科技的发展对哺乳动物研究的影响。
6.师: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希望哺乳动物(包括人)和其他动物能和谐相处,爱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借助科技的发展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播放视频:《疯狂动物城》的演讲片断。
[设计意图:借助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展示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各具特色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感受生物多样性。通过动物口吻的演讲结尾,既和开头的导入相呼应,又渗透了尊重生命的理念,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神奇动物世界的欲望,为四年级下学期3个单元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4.哺乳动物
相同点: 脊椎
恒温(皮毛、汗腺、脂肪) 对比实验
运动快速
不同点: 运动方式多样(跑、跳、飞、游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