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课一练《琵琶行并序》
1.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转徙于江湖间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一些城市建成的住宅楼鳞次节比,但住进去的人却门可罗雀,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②对于中药用树皮、昆虫治病的做法,一些不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外国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
③这两支球队都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时移世易,双方都风光不再。足球大战在即,双方看似剑拔弩张。其实更像同病相怜。
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怀揣修宪梦并为此不遗余力,自二次执政以来,安倍政府得寸进尺,大力推进曰本军事化进程。
⑤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7月已在多国上映, 而中国的上映时间一度改弦易辙,最后定于9月1日与中国大陆观众见面。
⑥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5.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初春时节,花未开,柳初绿,整个世界仿佛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郎,羞答答地露出半边脸。
B.小王在和几个和自己一样创业失败的朋友的聚会上说:“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相互扶持。”
C.关于这件事,目前各种说法都有,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只能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该剧对这场戏的处理可以说是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7.下列对《琵琶行》中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词模拟乐声,加强了声韵感;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其形象化。
B.“别有”和“此时”两句写出了乐曲终了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乐曲之高妙。
C.“银瓶”和“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犹抱琵琶半遮面”——肖像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马之千里者
B.铮铮然有京都声 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 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9.这一段可分为几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10.诗人邀琵琶女相见时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11.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2.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13.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4.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15.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节选,完成各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6.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C.“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1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8.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
B.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D.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19.赏析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20.理解性名句默写。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7)“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8)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吴激《人月圆》中“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夜深忽梦少年时,______________。”
(20)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劈啪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月声的绝唱。如“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2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________。门前冷落鞍马戏,________________”,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表现旋律轻松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25)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交代了他与琵琶女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26)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7)就本是一种饮料,但在中国却有着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在古代诗人笔下,与酒有关的诗句不胜枚举。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明天涯沦落人的孤寂。
(2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_____。”
(29)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白居易《琵琶行》的警策语是“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3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丝竹乐器演奏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32)古典文学中“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忘归客不发。”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这个“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
(3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4)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2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
(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___,___”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___,___”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
(8)《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2.根据段落意思,默写名句。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23.根据段落意思,默写名句。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年少时弹奏一曲及精心妆饰出场后善才、秋娘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采用闲笔渐渐引入的手法,通过悄悄询问,而引出欲言又止的羞涩的琵琶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句将音乐声比作珠子落下的声音,“_______________”句则表明作者流下了很多眼泪。
25.请结合《琵琶行》中的有关内容和知识,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26.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填写两个恰当的语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夔州山上,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顽强诗人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艺术形象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
27.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不超过30字)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可能是个文学爱好者或者是白居易的超级崇拜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因此他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不过,当时连唐宣宗都写诗赞白居易,诗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多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巴西在举办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的后代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蒸蒸日上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巴西举办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在巴西举办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C.巴西在举办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D.巴西在举办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31.从修辞手法入手,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3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自言本是京城女( )
(2)妆成每被秋娘妒( )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4)送客湓浦口( )
(5)使快弹数曲( )
(6)转徙于江湖间( )
3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词义。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2)移船相近邀相见( )
(3)商人重利轻别离( )
34.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意思。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35.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内容。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6.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意思。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37.结合语境,分析下列诗句的表达效果。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8.“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
39.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意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0.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意思。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41.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语句内容。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诗人借调弦校音的描写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一句,只是“忽闻琵琶声”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侧面描写琴技;
第二句,一系列的动作“转轴、拨弦”,属于正面描写琴技;
第三句,通过环境“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表现,属于侧面描写琴技;
第四句,写的是琵琶女的孤寂生活,不属于描写琴技;
第五句,通过白居易听的感受来表现,属于侧面描写琴技。
故选B.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胡为”即“为胡”。
B.状语后置句,“难于上青天”即“于上青天难”。
C.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即“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D.状语后置句,“转徙于江湖间”即“于江湖间转徙”。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用于此处使用对象有误。
②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句中指外国人无法理解中药用树皮、昆虫治病的做法,使用正确。
③同病相怜: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句中两支球队都已风光不再,使用正确。
④得寸进尺:比喻贪得无厌。句中指安倍政府在执政方面贪得无厌,使用正确。
⑤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本句是时间改变,不合语境。
⑥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本句形容“艺术爱好者”,感彩不当。
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词语包含的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A项,句意为: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无故被休,伤心之泪;
B项,句意为: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闻官军收复失地,欣喜之泪;
C项,句意为: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感慨国破家散,伤心、痛楚之泪;
D项,句意为: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感慨年长色衰,独守空船的凄凉身世,流出悲凄之泪。
只有B项是高兴之泪,ACD是悲伤之泪。
故选B。
【点睛】
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C项,情感分析错误,以偏概全。错在“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这个地方,其实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的感伤情绪,从小序部分“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可看出作者虽遭贬谪但是心态是乐观的。
故选C。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引用的把握。做这种题要首先理解诗句内容,明确其适用场合,然后根据选项的语境判断诗句的引用是否恰当。
本题,要求选出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
C项,“嘈嘈切切错杂弹”意为:琴声嘈嘈切切,是琵琶女错杂弹奏的声音。这是形容演奏技艺高超,声音悦耳动听,这里是在说大家非常吵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C。
【点睛】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7.B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项,“乐曲终了”错误,此处只是乐曲暂时停止了。
故选B。
8.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
C项,均为介词,在。
D项,动词,“创作”;动词,“认为”。
故选C。
9.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两人相见时的情景;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弹奏前的准备,为后文具体描写乐声作铺垫;最后十六句为第三层,具体描写琵琶乐声。
10.用“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和急欲相见的心情。诗人惟恐唐突了弹者而高度尊重弹者,郑重邀请相见,诚恳请求献艺。
11.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段内容的能力。
共分三个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一方面写了两人相见时的情景,同时又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以下八句为第二层,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描写弹奏的神态,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最后十六句为第三层,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交错变化,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听觉形象的优美,描绘了余音袅袅,语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一曲虽终,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最后通过环境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总体概括是对琵琶乐声的具体描写。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人物心理的能力。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运用“寻”、“问”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该句运用“移”、“邀”、“添”、“回”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和对琵琶女演奏的重视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该句运用“呼”、“唤”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从侧面的环境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这两句注意“舫”“唯”的书写。
12.别有幽愁暗恨生;唯见江心秋月白
13.诗文的开头,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枫叶、荻花、江水、月色、秋风,笼罩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悲凉气氛。这一方面与被贬诗人的离情交融,另一方面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14.①运用比喻,摹写音乐。②巧用叠词,描绘乐声。③侧面烘托,表现技艺。
15.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滞涩。一会儿宛如花底传来的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声音艰涩低沉、呜咽断续。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了送别的景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时间、地点;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再加上江水、月色、秋风,渲染出萧瑟凄凉的送别环境;“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这两句情景交融,既写出送别环境的萧瑟,也表现出被贬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15.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比喻摹写音乐的不同声音。“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扩写时可以先总写琵琶的两种声音,再把这两个比喻句描写出来,注意运用一种修辞,以及字数限制。
16.B
17.C
18.A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B.“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
A.此句出现时琵琶女尚未叙述身世。
故选A。
19.“东船”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如梦初醒,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琵琶女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睛】
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20.(1)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秋月春风等闲度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5)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6)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0)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1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9)梦啼妆泪红阑干
(20)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2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4)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25)同是天涯沦落人
(26)春江花朝秋月夜
(27)往往取酒还独倾
(28)暮去朝来颜色故
(2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0)同是天涯沦落人
(31)间关莺语花底滑
(32)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
(3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浸、唯、荻、瑟、犹、嘈、迸、幽、舫、绡、唧、沦、阑。
21.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绡、拨、阑干、唯、乍、涩、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这段文字是高潮部分,写出了琵琶女如何传情达意,表述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烘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此题中需注意“幽愁”“乍破”“水浆迸”“铁骑”“收拨”“裂帛”“东船西舫”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
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23.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题干的译文是具体描绘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表达效果,尤其是运用大量比喻等手法来表现她才艺的高妙。此题中需注意“霓裳”“嘈嘈”“间关莺语”“幽咽”“冷涩”“歇”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
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24.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大珠小珠落玉盘 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
【详解】
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教”“服”“妒”等。
【点睛】
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25.(示例)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题干要求结合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所以在考虑对联要求的同时要能结合《琵琶行》的内容来写。
“枫叶”为名词,仄声收尾,可对“浔阳”,平声收尾;“四弦秋”为数量词+名词形式,平平声收尾,可对“千尺水”,仄仄声收尾;“怅触”为动词,仄声收尾,可对“勾留”,平声收尾;“天涯”为名词,平声收尾,可对“江上”,仄声收尾;“迁谪恨”为动宾短语,平仄声收尾,可对“别离情”,平平声收尾。
26. 示例:浔阳江头 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孤独司马白居易 橘子洲头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热血青年毛泽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把握所给句子“菱州山上,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顽
强诗人杜甫”的特点,菱州是作者作品写作地点,注意引用诗句,同时要注意概括诗人的品质特点。
孤独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热血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吟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对应划线句组织语言,即可得到答案。
27.白居易虽被很多人崇拜,却是李商隐的“粉丝”(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从横线的位置来看,所写句子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面主要写白居易被很多人崇拜,“当时连唐宣宗都写诗赞白居易”,横线后面主要写白居易崇拜李商隐,“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所写句子只要能把这两层内容联系起来即可。比如:白居易虽被很多人崇拜,却是李商隐的“粉丝”。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纵观全文后,可以看出本文段主要是比较专业教育与常识教育,“而这其实是常识教育承载的功能。”突出常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优越性。故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常识教育承载的功能比专业教育多”。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28.B
29.D
30.A
【解析】
【分析】
28.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初露锋芒”指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根据语境,指机器人作诗本领高,用“牛刀小试”更合适。
②“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语境说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故选用“日新月异”。
③“不负众望”指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根据语境,应选用“不负众望”。
④“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语境说的是对于饭碗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故选用“杞人忧天”。
故选B。
29.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内语句应承前,以“九歌”为主语,且括号前面说的是运用“深度学习模型”,故紧接着应该说学习的相关内容。另外,要注意“学习”和“摸索”的先后顺序。
故选D。
30.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第一分句的主语是“俄罗斯”,第二分句的主语是“张小明”;二是介词残缺,“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前缺少介词“以”。分析四个选项可知,BCD都错误。
故选A。
31.这四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乐声的变化,化抽象为形象。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的声音喻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句的含义是:粗弦弹奏的嘈嘈声好像下着急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好像是大珠小珠撒落在玉盘里。其中“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术的高超。后一句将大小弦一起弹奏时的声音比作珠落玉盘,既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又再次突出了琵琶女演奏技术之高。语言铿锵,设喻形象,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们可以抓住比喻词“如”,很容易地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标志词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意来判定。
32. (1)判断句(标志词“是”) (2)被动句(标志词“被”) (3)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湓浦口送客”) (5)省略句(“使”后省略了“之”) (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所有的文言句式类型牢记于心,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句式类型。高考明确考查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本题,(1)句意为:自称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判断句(标志词“是”)
(2)句意为:化妆完成后总是被美女们嫉妒。被动句(标志词“被”)
(3)句意为: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专家学习琵琶。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4)句意为:到湓浦口送客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湓浦口送客”)
(5)句意为:让她畅快地弹奏几曲。省略句(“使”后省略了“之”)
(6)句意为:在江湖之间辗转迁徙。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33.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3)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做这种题,要弄清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根据语境具体判断。
本题,(1)句意为:听到船中有在夜里弹奏琵琶的声音。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句意为:移动船只相靠近邀请她见面。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3)句意为:商人看重利益看轻离别。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点睛】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
③意动用法
④为动用法
⑤动词的使动用法
⑥动词活用为名词
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⑨数词活用为动词
⑩数词的使动用法
34.“门前”两句交代了她生活的转折。“商人”以下四句,写琵琶女“嫁作商人妇”后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无限凄凉的悲苦心境,催人泪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35.前文的“主人下马客在船”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而这里的“主人忘归客不发”主客对应,表达的是不由自主的留恋之意,以主客的反应衬托了琵琶声的魅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主人忘归客不发”主客对应,表达的是不由自主的留恋之意,以主客的反应衬托了琵琶声的魅力。“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36.“自言”两句,介绍其籍贯,住处,照应序言“铮铮然有京都声”。“十三”以下四句,既写出了琵琶女聪颖过人,技压群芳,又写出了她当年的风采。“五陵”以下四句,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与奢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37.(1)该句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心情。
(2)该句既写出了乐曲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人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3)该句用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弹奏者高超的技艺。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
(4)该句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逝,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也写出了诗人急于相见相识的心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写出了乐曲幽咽低沉而暂停,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人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华年不再,青春已逝,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
38.诗人泪湿青衫,原因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已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而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忧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湿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需要结合琵琶音乐,琵琶女经历,诗人自己的经历等内容分析。“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通过这一个环节,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既是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9.诗人通过“嘈嘈”“切切”等叠词来模拟乐声,强化听觉;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如急雨”“如私语”等比喻使琵琶声进一步形象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视觉与听觉相通,令人“耳”不暇接。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浊重清脆。感情由悲愤到凄苦,而后倾泻而出,达到演奏高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浊重清脆,达到演奏高潮。
40.“掩抑”写曲调沉郁“声声思”写愁情之多,确定琵琶女弹奏音乐的基调和主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确定琵琶女弹奏音乐的基调和主题。
41.“欲语迟”,显示出弹者犹疑不决,似有隐衷。人还没有出场,人物的身份、情态、心境已在这三个字中隐隐透露出来。于是,引起下文“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人物的身份、情态、心境已在“欲语迟”中隐隐透露出来。引起下文内容。
42.调弦校音,声情并茂,一见琵琶女不凡的演奏技艺和其丰富的感情,二见诗人的确是琵琶女的知音。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诗人借调弦校音的描写表现了什么”,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理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写出琵琶女不凡的演奏技艺和其丰富的感情。诗人能够理解,是琵琶女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