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蜀道难》
1.下列对《蜀道难》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规,杜鹃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诗人多借之抒悲苦哀怨之情。
B.《蜀道难》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此处的“天宝”是唐玄宗年号,以此来纪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C.剑阁,指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
D.蚕丛、鱼凫均为远古蜀王名。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相传他曾教民捕鱼。鱼凫则是位养蚕专家。
2.下列每组句子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 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分别为蜀、秦二国的分野
青泥何盘盘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C.使人听此凋朱颜 调: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不与秦塞通人烟 塞:阻塞
D.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膺:抚摸着双腿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3.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叹词,李白在这里把三个叹词连起来使用,以加强惊叹的语气。
B.诗人把实写、虚写和想象、夸张结合起来刻画山的高险,突出了蜀道之难。
C.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而又无比壮阔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奇险。
D.李白擅长写乐府诗,是因为乐府格律较严,也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达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5.根据提示填空。
(1)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剑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2)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拟人、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名句默写。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4)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蜀道难》中贯穿全诗,反复咏叹,借以极言蜀道高峻艰险,慨叹蜀地形势多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只有高飞之鸟才可越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蜀道难》中表明蜀国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8)《蜀道难》一诗中用善飞之鸟、善攀之猿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呼吸的紧张、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了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8)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介绍了这种情况。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描写了悲鸟、子规的哀鸣,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再一次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4)《蜀道难》中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形容蜀道之高,上可摸星辰,令人哀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唯有鸟儿能飞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三次感叹蜀道难,其中描写人们闻蜀道之难而脸色大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感情强烈且反复出现的咏叹句是: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写在山巅行走的艰难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示蜀道一派奇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B.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那时。
C.青泥何盘盘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D.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运用夸张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阻,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14.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危乎高哉 危:高大
B.地崩山摧壮士死 摧:垮塌
C.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回流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1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噫吁!危乎高哉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②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①不与秦塞通人烟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噫吁嚱”开篇,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C.诗中融神话传说、写景绘形于一炉,亦真亦幻,由山脚写至山顶,移步换景,逐一写来。
D.诗歌用了散文化诗句,字数不等,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8.诗歌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1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诗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20.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号:引声长鸣,呼啸
B.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满、足
C.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水流的声音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难于上青天 以其无礼于晋
B.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其险也如此 其真无马邪
D.锦城虽云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一端
23.下列对这首诗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隔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山,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过,轻疾敏捷的猿也不能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极写蜀道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的要道,诗人通过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人们的畏惧心理。诗人捕捉了手扪星辰、屏住呼吸、抚膺长叹等细节,这些细节是实写,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24.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途愁苦,以优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最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重的自然景象,渲染了旅途愁苦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声响,惊险万状,令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小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5.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26.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27.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8.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29.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助艺术想象,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极写山势高危,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30.诗的开篇连用三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噫吁嚱,危乎高哉!
31.赏析本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2.李白为什么能将“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描绘得如此动人?
33.赏析“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34.赏析“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5.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瑶称本诗“奇之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6.赏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句的作用。
37.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句的表达效果。
38.理解“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包含的意思。
39.理解结尾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作用。
40.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含义。
4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4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43.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4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45.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46.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
47.解释词语。
噫吁嚱,危( )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 )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 )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 )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 )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 )参历( )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 )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 )朱颜!连峰去( )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 )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 )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 )而崔嵬,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所守或( )匪( )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 )望长咨嗟!
48.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 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49.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50.(3)危
危乎高哉
能危山东者,强秦也
邦有道,危言危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51.(2)省略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52.(4)但
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无他,但手熟尔
53.古今异义。
危乎高哉(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可以横绝峨眉巅(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相传他曾教民捕鱼。鱼凫则是位养蚕专家”错误,选项说反了,蚕丛是养蚕专家,鱼凫则教民捕鱼。
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危”,高;
C项,“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D项,“抚膺”,抚摸着胸口。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乐府格律较严”说法不错,恰恰相反,乐府诗格律宽松,而且本项强加因果,李白“擅长写乐府诗”与“乐府格律较严,也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二者之间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
4.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书写:“臾”“生”“假”。
5. (1)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2)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峥嵘”“崔嵬”“萦”“沧海”“摧眉”“事权贵”“高堂”
6.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崩”“摧”“栈”“猱”“攀”“湍”“豗”“砯”“壑”“扪”“嵬”“豺”。
7.(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 剑阁峥嵘而崔嵬 (5)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6)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7)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8)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9)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0)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11)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12)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栈、钩连、倚绝壁、扪参历井、胁息、峥嵘、崔嵬、峨眉巅、猿猱、度、抚膺、喧豗、砯崖。
8.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示例)此题中需注意“尔来”“秦塞”“地崩山摧”“天梯石栈”“钩连”“冲波逆折”“黄鹤”“猿猱”“愁攀援”“扪参历井”“抚膺”“雄飞雌从”“喧豗”“砯崖”“万壑雷”“狼与豺”“咨嗟”等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
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9.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尔、号、雌、喧豗、砯崖、壑、噫吁嚱、扪、胁、抚膺。
10.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剑阁峥嵘而崔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峨眉巅、凋、峥嵘、崔嵬。
11.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5)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栈”“钩”“萦”“扪”“膺”“砯”“豗”的写法。
12.D
13.A
14.D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D.连峰去天不盈尺: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去,距离。解释错误,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
A.“‘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错误。《蜀道难》主旨句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的能力。
D.“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故选D。
15.D
16.D
17.C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D.“坐:因为”错误。“坐”的意思是“空、徒”。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乎”,①表感叹,可译为“啊”;②表反问,可译为“呀”。
B.“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
C.“与”,①介词,跟;②连词,和。
D.“以”,都是介词,用。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
C.“由山脚写至山顶,移步换景,逐一写来”分析错误。分析此段可知,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
故选C。
参考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18.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蜀道之难。
19.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3段写社会环境险恶过渡。
20.“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解析】
1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形象特点及艺术手法作用,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青泥”即青泥岭,对青泥岭具体山势的重点描写,更突出表现了“蜀道之难”这一主题。“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19.本题考查的是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本题问的是诗句内容之间是否重复,考生要首先做出明确回答:不重复。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是静景,而后者“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是动景,有视觉,同时又有“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的 听觉描写,写出飞流直下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前者“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写蜀道之难点面结合,后者是全面概括;前者“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这样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等手法写入蜀山川的险峻。
20.本题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紧扣主题“难”字,古木突出山幽,绕突出山险,啼突出山静,都反衬出人迹罕至,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烘托了令人胆寒的惊险气氛。
【点睛】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
21.C
22.B
23.D
24.C
【解析】
2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诗句的意思来分析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C项,“砯崖转石万壑雷”意思是“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故选C。
2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分析用法和意义。
B项,都是副词,只是。
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比较;第二个“于”是介词,对。
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它的;第二个“其”是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D项,第一个“虽”,连词,虽然;第二个“虽”,连词,即使。
故选B。
2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诗人捕捉了手扪星辰、屏住呼吸、抚膺长叹等细节,这些细节是实写”错误,手扪星辰等细节并非实写,而是诗人的想象。
故选D。
2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虚实结合”说法错误,第二段运用了实写的手法,如“但见”“又闻”都是实写,同时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故选C。
25.“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通篇都有夸张手法的运用。
26.“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27.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28.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解析】
2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给出具体的手法夸张和点面结合,答题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的分析即可,如“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扪参历井仰胁息”为夸张的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境的题目,题干中给出“凄清”“惊险”的要求,答题时列出具体的诗句分析即可,如“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27.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意象的特征,注意结合诗中的句子“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等概括“逶迤千里,峥嵘高峻”的特征。
2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句式的选用等角度分析,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等句式的选用,显现出“散文化”的特征。
29.示例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山势高危,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示例二:“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 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
本题答题时首先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夸张、衬托,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把握关键词“夸张”“衬托”的手法,写“山势高危”的诗句。答题时找到句子,扣住“山势高危”分析即可。
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西当太白有鸟道” ,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30.开篇“噫吁嚱”三个惊叹词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饱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摄人心魄,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点出了蜀道的一大特点——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本题中,诗的开篇连用了三个叹词,叹词有表意的功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情感的语法手段。在表情达意的语言中,加上恰当的叹词,会使情感传达得更准确、更充分。“噫吁嚱”这三个叹词,是蜀地的方言,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抒发出他对蛋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 感慨;统摄全篇。
31.诗人用夸张手法极言“蜀道之难”。此句是本诗的主旨句,诗人以强烈的感情笼罩全诗,也为下文的描写张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答时要先明确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本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蜀道之难行。同时本句在诗中多次出现,是本诗的主旨句,诗人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32.观点一 李白天才般的浪漫主义激情使然。他将自己的理想、感受融入飞湍瀑流、奇峰险壑之中,使自然景物富有诗人般的情感气质,使自然景观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丽的姿态;他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从蚕丛、鱼凫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观点二 李白天才般的艺术才华使然。李白创新和发展了乐府古题“蜀道难”,运用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创作动人心弦的作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本题题干是“李白为什么能将‘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描绘得如此动人”,作答本题,首先要对李白的个性特征、经历以及创作风格要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诗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首先,李白的具有鲜明而张扬的个性特征。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魁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其次,李白天才般的艺术才华。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点睛】
个性化探究题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自选角度,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切入点宜小、巧新。如果是题干当中有明确探究方向的,一定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面。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或积累的材料+分析评价”的方式,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33.将行未行却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此处以虚拟问答的方式,借“问君”引出旅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本句意思是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此处以虚拟问答的方式,在行人还未出发之际,就发出了“何时还”之问,意思很显然,蜀道不可行;同时借“问君”引出旅愁。
34.诗人对于五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伟大。此处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为诗文增添了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意思是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内容上,诗人对于五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伟大。表达效果上,此处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点睛】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35.诗人以多样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的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具体来说,诗人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使文章气象宏伟:
手法 诗句 表达效果
引用神话传说 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写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映衬行人入蜀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凸显危困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 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高壁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瑶称本诗“奇之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诗中运用了多种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的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具体来说,诗人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引用神话传说。“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虚写映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蜀道的高险。摹写神情、动作。结合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分析,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借景抒情。结合“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分析,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诗人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
36.诗人从悲怆的情境中挣脱出来,再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承上文山之高,启下文山之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依据“噫吁嚱,危乎高哉”“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和“鸟道”“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可以看出,作者再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承上文山之高;依据“畏途巉岩不可攀”“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可以看出,作者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启下文山之险。
37.这四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连峰、绝壁、飞湍瀑流、陡崖,写尽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崖之凶险,无不昭示着蜀道之难,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本句意思是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这四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紧接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8.先用一个“险”字归结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气再次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进一步渲染了蜀道之险。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句,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首先理解本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意思是:它就是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句中的“险”是对上文有关蜀道之险的一个总结,然后以蜀地之人的口吻再次劝说“西游”的人:“如此险要的地方,你为什么还要来呢?”进一步渲染了蜀道的艰险。
【点睛】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39.结尾再次点题,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势。这是诗人的感慨,又是行者的感慨,隐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结尾,从结构上,点题,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势;从内容上,再次强调蜀道之险之难,战祸之惨烈,与文章开头和标题相呼应,这不仅是诗人的感慨,也是行者的感慨,隐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40.“所守”指重要关隘的守卫者。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想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隐患。诗人担心当时封建割据的危机,这表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忧虑。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句,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首先理解本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句意:“所守”指重要关隘的守卫者,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据险作乱。蜀地的军事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诗人担心当时封建割据的危机,这表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忧虑。
41.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担忧,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结尾,剑阁是蜀中的要塞,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担忧,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当时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现实主义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
42.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是夸张。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手法题目,注意答出“点面结合”和“夸张”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诗中的具体内容解释,“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是夸张。
4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44.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主旨句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和时代背景分析“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作用注意反复出现,注意强调作用: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45.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划分诗歌层次的题目,注意根据诗中的内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划分层次,分别为“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叙述蜀道来由”。引用神话的作用注意表达的内容是“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4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主旨句的题目,注意诗中三次出现的句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咏三叹,是诗歌的主旨句。
47. 高 多么 横渡 使……回 为……愁 曲折的样子 摸 穿过,经由 屏住呼吸 白白的,徒 只 使动用法,使脸色转变 距离 使……转动 什么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 把守 如果 通“非” 向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1)“危”,意思是“高”,诗句还有“危楼高百尺”之说; (2)“何”,多么。曹操诗句“水何澹澹”中的“何”,也译作“多么”。 (3)“绝”, 横渡,与“而能绝江河”中的“绝”相同。 (4)“回”,使动用法,译为“使……回”; (5)“愁”,为动用法,译为“为……愁”; (6)“盘盘”,形容词叠用,译为:曲折的样子。 (7)“扪”,摸 ,成语有“扪心自问”;(8)“历”,动词, 穿过,经由;(9)“仰胁息”,屏住呼吸,形容蜀道艰险,攀登困难。 (10)“坐”,类似于:白白的,徒。(11)“但”,副词,只;(12)“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脸色转变;(13) “去”,距离;不要译为“离开”;(14)“转”,使动用法,使……转动;(15)“胡”,疑问词,什么,与“胡为遑遑欲何之”的“胡”相同。 (16)“峥嵘”,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可引申为不平凡,如“峥嵘岁月”; (17)“守”,动词,把守 (18)“或”,表假设,相当于“如果”;(19)“匪”, 通“非”,否定副词。(20)“西”,名作状,向西。
【点睛】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48.①诗歌引用蚕丛、鱼凫开国的传说,叙述蜀地历史悠久;②描述秦蜀间重峦叠嶂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的由来。③诗人引“五丁开山”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路者的神力和勇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写作手法以及鉴赏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考查的是写作的技巧,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咏叹基调。之后,诗歌先叙述蜀地长期闭塞的状况,引蚕丛、鱼凫开国的传说,寓高山阻隔之意;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峦叠嶂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的由来。第二问,“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本题考查的是作用题,内容上,诗人对于五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伟大。表达效果上,此处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49.形容词作动词,难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50.(3)危
危乎高哉(形容词,高)
能危山东者,强秦也(动词,危害,使危险)
邦有道,危言危行(形容词,正直,端正)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形容词,不稳,不安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危乎高哉:多么高啊!
能危山东者,强秦也:能够危害崤山以东的国家,是强大的秦国。
邦有道,危言危行: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站不稳的时候不去扶(他),摔倒了不去搀扶(他)。
5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号”后省略介词“于”)
(2)雄飞雌从绕林间(“绕”后省略介词“于”)
(3)又闻子规啼夜月(“啼”后省略介词“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2)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雌在原始森林之间相随飞翔。
(3)又闻子规啼夜月:又在月夜里听见杜鹃声声哀鸣。
52.(4)但
但见悲鸟号古木(副词,只,仅)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无他,但手熟尔(连词,不过,只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但见悲鸟号古木: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主人能让我欢饮而醉,我便会忘记身在他乡了。
无他,但手熟尔: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手熟罢了。
53. 古义:高。今义:①危险,不安全(跟“安”相对);②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③指人快要死;④高,高耸;⑤端正,正直;⑥二十八宿之一;⑦姓 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古义:两个词,可,可以;以,依靠。今义:①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②助动词,表示许可;③助动词,表示值得;④好,不坏,过得去;⑤厉害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危乎高哉:多么高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可以横绝峨眉巅:可以横渡峨眉山顶端。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