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三第三单元一课一练9《劝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三第三单元一课一练9《劝学》(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10:5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劝学》
1.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 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性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2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29)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
(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可见。
(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
(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________________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__”,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7.名句默写。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却“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 _________”的观点是类似的。
(5)《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点出了李蟠的爱好;而“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李蟠,同时交代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认为君子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9.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10.谈谈你对《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心得体会。
1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12.概括《劝学》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以及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4.概括《劝学》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以及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请概括《劝学》第一段的内容要点。
16.概括《劝学》第四段的主要内容以及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7.简述《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论证过程。
1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如何理解《劝学》中这句话?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槁:枯
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又从而怨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5)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2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
24.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 完:完美。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25.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以为轮,其曲中规
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而临百仞之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C.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2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②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滫(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2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滑,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
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6.请根据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3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 蜀之鄙,有二僧
B. 以为轮 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 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然而君子不辩 辩:辩论,辩驳
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 县:同“悬”,悬殊
4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读书人行走时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在烂泥里,与别人对视先低下头也不是因为惧怕对方。
B.作者以“骥”“驽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C.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哪怕骨折筋断,终身也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走到目的地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D.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不去做。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46.本文与《劝学》都举了“骏马”“驽马”的例子,请指出二者的不同。
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4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②而临百仞之渊
③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④庶人不服
48.下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9.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0.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51.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52.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五、非选择类
53.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含义。
54.解释课文《劝学》中加点的词:
①木直中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
③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
⑤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 ⑥假奥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
⑦锲而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以下是《劝学》中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按要求做题。
(1)判断句。请标明判断句的标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请调整正常的语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
(3)定语后置句。请调整正常的语序并标明其标志。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4)省略句。请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 以为轮 完整句子为“____________”
(5)固定句式。找出固定短语并解释。
⑥无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是固定短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7.概括《劝学》的中心论点及其作用。
58.某语文老师在教《劝学》期间,发现一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心浮气躁。假设你是这位语文老师,请你试着对该学生进行劝导。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②语气委婉得体;③50字左右。
59.给《劝学》中重要字词注音。
⑨善假( )于物 ⑩蛟( )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二鳌( )
60.概括《劝学》中这两组对比的作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活用类型的能力。
是①“ ”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②“日”是名词做状语,每天;③“斗”“蛇”都是名词做状语,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④“水”,名词做动词,游泳;⑤“轻锐”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锐部队;⑥“美”,形容词意动,认为美;⑦“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人。
②③相同,都是名词做状语。
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A项,“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错误,文中的“爪牙”意思是爪子和牙齿,是本义;
C项,“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错误,应该是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D项,“春秋后期”错误,应该是战国末期。
故选B。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
B项,句意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定语后置句。
C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
D项,句意为:哪管他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呢。状语后置句。
故选B。
4.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臾、跬、锲、螯、鳝。
5.(1)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学不可以已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8)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9)吾尝跂而望矣
(30)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7)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8)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8)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6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2)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6)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锲、镂、 、槁、砺、臾、跂、彰、舆、楫、跬、驽、骐骥、镂、螯、鳝、躁。
6.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砺、省、知、生、善。
7.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 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须臾,博,焉,蟹,螯,鳝,寄托,躁,经传。
【点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8.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善假于物也 耻学于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嘉”“贻”“耻”。
【点睛】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9.①主要讲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
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技巧的能力。
《劝学》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强调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
文章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述。文章第一段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文章第四段反复设喻对比,比如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10.心得体会: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单凭个人的能力可能难以做到,如果借助于其他,便会提高成功的几率。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是毫无特色可言的青虫也能蜕变成蝴蝶,成就一场炫目的奇迹。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从中可以看出,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善于利用周围已有的条件,去争取最大成功。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围绕句子的意思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11.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比喻人通过学习能够进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
本题是两个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句意: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由水制成,但却比水温度更低。
运用比喻,说明高级的事物可以由比它们低级的事物中产生。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12.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对后天成长的决定作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对后天成长的决定作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比喻人通过学习能够进步。“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受绳”“金就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进而推出结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
参考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13.先说明“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关系,强调想不如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然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这句话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14.论述学习的作用。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学习能弥补不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这一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能弥补不足,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5.提出中心论点:学习不能停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段落内容;然后梳理段落中语句的内容层次关系,找出重点词句;最后联系文章整体内容及文体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劝学》第一段是独句成段,其大意是“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中“已”是停止的意思。从内容上看,荀子引君子的话,开篇紧扣标题“劝学”,一方面是说学习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联系后文内容及文体分析,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后文三个段落作者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三方面讨论学习的问题,证明“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第一段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合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6.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正反设喻,强调学习要积累、坚持、专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正面设喻,推出“积善”的结论,强调积累;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累就没有功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舍”与“不舍”,结果对比鲜明,所以积累不是一日之功,还要持之以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7.先正面设喻,推出“积善”的结论,强调积累;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累就没有功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段论证结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证过程可以采用这种答题模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语段中首先从正面进行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用三个“积”,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接下来从反面继续设喻申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两次强调“积”,强调积累在积累方面的重要性。
一正一反的设喻,强调学习要注重积累,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18.“木受绳”“金就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进而推出结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筛选相关信息,挖掘信息之间的关系,联系作者的核心思想,从而准确把握句子的内涵。本题问:如何理解《劝学》中这句话?
这句话是本段的结论句。前面三组比喻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在这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比喻人通过学习能够进步。“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顺理得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结论,“木受绳”“金就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进而推出结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从而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重大意义。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对后天成长的决定作用。
19.(1)D
(2)D
(3)A
(4)C
(5)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翻译为: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寒于水”翻译为:却比水更冷。“于”,介词,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对于他们自身,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于”,介词,对于。
B.“又从而怨之”翻译为:学生又埋怨老师。“之”,代词,他。“不知东方之既白”翻译为:不知道东方已经变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翻译为: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以”,介词,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翻译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翻译为: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翻译为: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翻译为:这都是进学的方法。为判断句。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翻译为: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为判断句。
B.“月出于东山之上”翻译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为: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为宾语前置句。
D.“蚓无爪牙之利”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整句话的翻译为: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
本题中,“不可”,是修饰“常依”,并且“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相似,所以在“依”后面断开,排除A、B。
“诸”为兼词“之于”,所以“求诸身”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比论证”错误。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故选D。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节选自《劝学》)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20.D
21.C
22.C
23.B
【解析】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
A.“吾尝终日而思矣”是说“我曾经整天思索”,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B.“登高而招”是说“登到高处招手”,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是说“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
D.“蟹六跪而二螯”是说“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而:并列关系连词,不译。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说“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博学:广博地学习。博学的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B.“圣心备焉”是说“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圣心:圣人的心境。圣心的今义:帝王的心意。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须臾”的古义和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说“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寄托:寄居。寄托的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错误,“木为轮”是证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故选B。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4.A
25.C
26.B
27.(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解析】
【分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疾:劲疾、洪亮。句意: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故选A。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语气助词,不译/兼词,在这里;
B.其:如果,表假设/代词,它的;
C.之:均为代词,它;
D.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故选C。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B.“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文中强调后天的学习。
故选B。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受绳,经过墨线的比量,用墨线量过;直,作动词,取直,变直;就,靠近;砺,磨刀石;利,作动词,变得锋利;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验省察;知,通“智”,智慧,见识。
(2)居必择乡,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游,交游;就,接近;游必就士,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所以,用来……;邪僻,作名词,邪恶的东西;中正,作名词,正确的思想。
参考译文:
(一)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
28.C
29.C
30.B
31.(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用来防止邪僻面接近正直的人。
【解析】
【分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怠慢:淡漠,不恭敬解释错误,怠慢有以下几种解释,淡漠,不恭敬;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到;懈怠轻忽。依据本句句子含义,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应选取“懈怠轻忽”之意准确。
故选C。
2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听”是倾听之意,应做“流鱼”的谓语,不应断开,所以应该排除A D;再比较其他两项,“玉”应为“在山”的主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所以应该排除B。
句子译文: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故选C。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说法不准确,本文第1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最后一段应该是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故选B。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爪牙”,古今异义词,爪子和牙齿;“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一”,专一。
(2)“乡”,好的环境;“游”,交游,来往;“士”,有道德的人;“所以”,用来……的;“中正”,正直的人。
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二)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32.A
33.D
34.B
35.(1)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6.①重视积累;②坚持不懈;③专一不躁。
【解析】
【分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蒙鸠”做“曰”的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排除C;“而编之以发”是状语后置,应在状语“以发”后断开,排除D;“卵破子死”是“风至苕折”的结果,因此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33.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故选D。
3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第③段运用对比”错误,运用了比喻论证,不是对比论证。
故选B。
35.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故,因此;居,定居;游,交游;就,靠近,接近;所以,用来……;中正,正直的思想。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这里指地下泉水;用,因为。
3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学习需要重视积累;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知,学习需要专一不躁。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