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4 司马光
第2课时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方法总结:
①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词、代词后面停顿。
②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停顿。
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司马光,感受一下他的美好品质吧。
自读课文经过部分,边读边思考:在这件事情中,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怎样做的?
看到那个孩子落水后,司马光没有向其他孩子一样跑掉,而是拿起石头把瓮砸破。
他们看到那个孩子落水后,除了司马光之外都跑了。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①跑掉的那些孩子为什么会跑掉?他们会怎么想?
②司马光为什么没有跑?
③他的想法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司马光的想法,让我体会到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而且很勇敢。
哪些跑掉的孩子看到有人落水吓坏了。都怕担责任,所以都跑掉了。
司马光会想:如果我也跑掉了,这个落水的孩子就会被水淹死。我要想办法救他。所以,司马光没有跑。
你从司马光的做法上体会到了什么?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呢?
我没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了。
我体会到,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的人。因为他在看到有人落水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跑掉,而是冷静地想办法救人。
我体会到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因为司马光的做法是那么的有效。虽然说把瓮打破了,但是救出了孩子。这样做事情的利大于弊。所以说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同学们,司马光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生动的讲得更生动一点儿呢?如果我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动作和心里的想法加进去,故事会讲得更加的生动,更加的吸引人。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庭院里玩耍。忽然一个调皮的孩子爬上了放在墙根下的大瓮上。这个瓮有一人多高,里面装满了水,而且瓮的边缘又是那么的光滑。忽然,扑通一声,这个孩子一不小心失足落入了瓮里。
其他孩子们看到这个孩子落入瓮中,都愣住了,下一刻就一哄而散。原来这些孩子们都被吓跑了。这是只有小司马光冷静地站在原地望着这个一人多高的大瓮。他想:我不能跑,我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救出来。可是瓮这么高,我该怎么救这个孩子呢?
他四周环顾了一圈,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堆石块。他灵机一动。对,就用石块把大瓮砸破。
他想到这里,马上跑过去,搬起一块大石块,来到大瓮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向瓮壁砸去。只听“啪、哗啦”一声,瓮被砸破了。瓮里的水哗啦一声流了出来。那个落水的孩子也顺着水流从瓮的破口处爬了出来。
这个孩子出来后,给司马光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司马光拉着他的手说:“不用谢,我们是好朋友吗!”
本文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总结一下吧。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课文插图,还可以把不认识的字组词来理解。
学好文言文正确断句,正确、流利、有节奏得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想一想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代代相传,教育着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我们要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沉着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美好品质。
司
跌
众
弃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司
弃
上下结构
众
跌
结构:半包围
组词:司机 司空见惯
部首:口
司
sī
笔画:五
“口”要扁而方正。
“口”字横折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结构:左右
组词:跌落 跌倒
部首:足
跌
diē
笔画:十二
左边末笔为提。
“失”中间一撇要长。
结构:上下
组词:众多 大众
部首:人
众
zhòng
笔画:六
上边的“人”要扁宽。
下边两个“人”并排。
结构:上下
组词:丢弃 放弃
部首:廾
弃
qì
笔画:七
上边要扁小。
最下边一横要长。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起因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结果
经过
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皆弃去
儿得活
司马光勤学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思考:1.怎样读出语句间的停顿?
2.从短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1.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
思考:孔融是怎样分梨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朗读链接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酥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留下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共26张PPT)
24 司马光
第1课时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和我们平时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 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学习方法。
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
文言文的《司马光》到底是怎样写的呢?他和我们经常听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学习一下吧。
司马光
司马光,复姓司马,单字名光。司马,不但表示一个姓氏,而且在古代还是一个官职的名字。司马这个职位在我国古代截止到汉朝都是全国军队的最高长官。
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把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登翁 没水中 水迸 得活
wēnɡ
bènɡ
mò
dé
没
méi
mò
(没有)
(淹没)
得
dé
(得到)
děi
(挺得劲儿)
de
(要不得)
◆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庭
登
持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持
上下结构
庭
登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庭院 前庭
部首:广
庭
tíng
笔画:九
“广”要写得舒展。
最后笔捺要舒展。
第三笔是竖撇,稍长。
结构:上下
组词:登报 攀登
部首:癶
登
dēng
笔画:十二
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
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
结构:左右
组词:主持 持有
部首:扌
持
chí
笔画:九
易错提示:点不能丢!
左窄右宽。
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思考:文中的“光”指的是谁?文中有哪些人物?
文中的“光”指的是司马光。
文中的人物除了司马光之外还有一群孩子。
文中的人物除了司马光之外还有一个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和一群吓跑了的孩子。
群儿戏于庭
意思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一群小孩子。
庭院。
庭,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的“廷”的偏旁是廴,不是辶。
一儿登瓮
一个孩子爬上了瓮。
爬
口小肚大的陶器
登:右上部是两个短撇。
瓮:收口
缸:敞口
如果掉进去,就更不容易出来了。
足跌没水中
意思是失足落入水中。
失足摔倒。
淹没,埋没。在这里指的是水很深,孩子完全被水淹没了。
跌,韵母是ie,不要读成dei。“ ” 在书写的时候末笔是提,不是捺。
众皆弃去
意思是大家都丢下这个小孩儿跑了。
全,都。
放弃,舍弃。
众,三人成众。上面的“人”撇捺舒展,盖住下部。下面的两个“人”较小,左边的“人”捺变点。
光持石击瓮破之
意思是:(只有)司马光拿石头将瓮砸破。
司马光
拿
持,左窄右宽,偏旁是扌,右上部“土”的末横长。
打,击打。
打,击打。
水迸,儿得活。
意思是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儿得救了。
涌出。
得救。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儿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被水淹没了。大家都丢下这个小孩儿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将瓮砸破,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儿得救了。
试着把句子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断句就是诵读文言文时根据文义做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处加圈点。
“群儿戏于庭”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的意思。“群儿”告诉我们这句话写得是谁,所以在“群儿”后面停顿。“一儿登瓮”在“一儿”后面停顿,“众皆弃去”在“众”后面停顿。理由和第一句相同。
“足跌没水中”“足跌”是“没水中”的原因,所以在“足跌”后面停顿。“没”说的是此时孩子的状态,所以在“没”后停顿。
“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写的是谁干什么,所以“光”后面停顿。“光”是怎样击瓮的?是“持石”所以“持石”后面停顿。“击瓮”的结果是怎样的?所以“破之”前面停顿。
“水迸,儿得活”,水喷涌出来了,“儿”怎么样啦?所以“儿”后面停顿。
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起因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是“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方法总结:
①人名、地名、官名等名词、代词后面停顿。
②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停顿。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
今天学过了课文《司马光》之后,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登上了水瓮,不小心失足跌落在水瓮里,被水淹没了。其他孩子都吓得四散奔逃。只有司马光没有跑。他冷静地想了想,拿起一块大石头把瓮打破了。瓮里的水从破口处奔涌而出。落水的孩子得救了。
本节课我们通过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在给课文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学会了有节奏诵读文言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