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田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今年暑期他准备去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山东大汶口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2、通过甲骨文我们可知关于晚商描述的三个范畴:核心的有商、殷地区,即商的中心区;其次为土,有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是指商的附属政权;周边为方或四方,是指疆域之外的非商政体。由此可知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王权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 宗法观念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家族和睦
4、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 )
A.加强对外开疆拓土 B.构筑边疆安全屏障
C.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D.防范异姓诸侯叛乱
5、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韩赵魏三家分晋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周平王东迁洛邑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
7、“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奖励耕织 C.编制户口 D.奖励军功
8、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②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 B.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C.①道家②儒家③法家 D.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9、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秦王创立(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公九卿 D.军功爵制
10、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经济管理 D.加强君主专制
11、《史记》记载当秦朝丞相劝谏秦始皇继承分封制时,李斯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你认为□□中应当补充( )
A.分封 B.宗法 C.郡县 D.皇帝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一般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其相关联的人物是( )
A.尧、舜 B.夏桀、商汤 C.商纣王、周武王 D.刘邦、项羽
13、如下图所示,这一王朝曾( )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与地方政府互不干涉
C.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D.一直处于分裂割据之中
14、西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开拓疆域,国力富强。以下是汉武帝作为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建立中朝 ③设立刺史 ④派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6、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三国鼎立 B.西晋灭亡 C.东晋建立 D.前秦统一北方
17、“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
A.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建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18、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 ①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发挥灌溉作用
C.有千里之长 D.发挥防洪作用
21、如图所示农具,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农具是( )
A.汉代的耧车 B.唐代的曲辕犁
C.唐代的筒车 D.宋代的秧马
22、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统治者的这种“抚九族以仁”的做法,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和亲”是当时最有效的策略
C.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各族之间关系自古一直非常和睦
2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的盛世景象(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2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与漫画反映的现象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5、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因为它( )
①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②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假如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按唐太宗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流程是( )
①交兵部出兵 ②交门下省审议 ③交尚书省处理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①③
27、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儒学出现危机 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28、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D.儒家思想观念受到了佛道挑战
2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 郦道元 D.祖冲之
30、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2、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设御史中丞 B.文官任知州 C.设参知政事 D.施行征兵制
3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增加财政收入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分散宰相权力
3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35、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
A.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B.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迎合汉人,争取支持
36、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是( )
A.中书省 B.辽阳行省 C.西藏地区 D.岭北行省
37、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B.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38、元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其他民族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
A.回纥 B.回鹘 C.畏兀儿 D.回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9、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6分)
40、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初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地方官员擅立名目摊派,阶级矛盾激化,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天下之人苦而无告,朝廷负担遽增”。764年,唐代宗下诏:天下户口,由地方官员据当时实在人户,按贫富定等,作为征税及差派徭役的依据。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据《旧唐书·杨炎传》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推行税制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的影响。(6分)
盐城田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D C D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D B C D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C D A B B D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D B A C A C A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9、答案 (1)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崇尚积极有为。(答3点即可,每点2分,计6分)
(2)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答3点即可,每点2分,计6分)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困难;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矛盾激化;唐代宗改革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计6分)
(2)保证了(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的基础(或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答3点即可,每点2分,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