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19: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清结构线索,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巧妙、新颖的构思。
2.领会拟人、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激情和时代责任感。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周总理深切怀念的感情。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立志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青少年。
语言运用:理解“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形象意义以及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表达效果。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运用。
思维能力:根据诗歌联想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思考为什么周总理被人民爱戴,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提升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周总理一生的四个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讲解小标题下的事迹)
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十二三岁时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不仅学习好,还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自大,从不盛气凌人。对待同学和友人,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南开校长张伯苓称赞他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革命: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
公仆: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公而无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外交: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产党人中的一员。
【课文精讲】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诗歌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强烈的思念之情。
小知识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不在眼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直接对话。一般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诗中多次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又使诗歌章节形成排比,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
小知识
反复
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语句,叫作连续反复。如“在这里,在这里”。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有其他语句间隔,叫作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
“我们”走遍整个世界,找寻总理的身影。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揣摩构思的巧妙之处。
作者抓住了“寻找”这条线索进行艺术构思,把到高山找、到大地找、到森林找、到大海找、到整个世界找、到天安门前找等丰富的材料有机地连缀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诗歌。
从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回答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总理形象?
本诗除了呼告和反复,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体会其效果。
诗中除了运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情感。听到人民群众深情的呼唤,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天安门广场发出了动人心弦的回音,仿佛成了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主题,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造成一种新颖壮阔的意境,增强了诗歌感人的力量。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反复朗读,感受诗句的节奏变化,体会“永远居住”“你的人民”等词语蕴含的深情。
“永远居住”强调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你的人民”强调总理与人民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蕴含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无比崇敬之情。
诗歌中多次用到破折号,这些破折号都有何作用?
①“——你的人民想念你”(表示解释说明);
②“周——总——理——”(表示声音的延长);
③“——在这里,在这里”(表示回音,朗读时声音应逐渐减弱)。  
【深入探究】
1.诗中描绘了哪几幅周总理感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根据画面制作手抄报)
画面一:周总理革命长征不停息的画面。
画面二:周总理和农民辛勤劳动的画面。
画面三:周总理和伐木工人亲切交谈的画面。
画面四:周总理给海防战士披大衣的画面。
画面五:周总理足迹踏遍大地的画面。
画面六:周总理日理万机的画面。
2.两个“永远居住”有什么作用?
突出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写“太阳升起的地方”
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结构梳理】
【总结】
这首抒情诗运用呼告、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写出了山河与人民共同缅怀总理的丰功伟绩的情景,抒发了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课后练习】
1.诗歌中“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多次重复的作用是( )
A.表明周总理生前工作时没有一刻停息。
B.表明周总理工作间隙已经离开了。
C.加强语气,反映人民想念总理太迫切,四处寻找总理的足迹。
D.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D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结合上文的追寻,这里再写“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目的是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以此寄寓哀思。
2.下列对课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现当代女作家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
B.诗歌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感情进而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作用。
C.“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这句诗表达了亿万人民热爱周总理的深挚感情。
D.“想念”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项中“诗歌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错误,本诗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3.经典诗作赏读。
一月的哀思(节选)
李 瑛
报纸,披着黑纱,/电波,浸着泪滴;/每盏灯,都象红肿的眼睛,/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回来吧,总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怎能没有你!/革命,怎能没有你!/且忍住裂心的剧痛,/一任那泪眼迷离。
词作赏析:节选部分为《一月的哀思》的序诗,写出诗人突然听到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后极度震惊、悲恸的沉重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