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毕节中考4.)明朝将领戚继光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发明了长短兵器协同作战、攻防两便的“鸳鸯阵”战斗阵形。该战斗阵形对付的敌人是( D )
A. 匈奴 B. 突厥 C. 金兵 D. 倭寇
2.(2022聊城中考8.)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述某位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组。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应是( B )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渥巴锡
3.(2022内江中考3.) 孙中山说:“……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其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D )
A. 赤壁之战 B. 戚继光抗倭 C. 淝水之战 D. 郑和下西洋
4.(2022昆明中考6.)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后期,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B )
A. 郑成功 B. 戚继光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5.(2022建设兵团中考5.) 这支队伍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访问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材料描述的可能是( C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郑和下西洋 D. 甘英出使大秦
6.(2022江西中考7.)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B )
A. 规模浩大 B. 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 时间跨度长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7.(2021滨州市7.)“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B )
A. 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 迪亚士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8.(2021自贡市1.)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C )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A.文学艺术发展 B.中外交通发达
C.中外文化交流 D.民族关系交融
9.(2021成都市11.)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D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 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 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 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10.(2021黄石市27.)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11.(2021镇江市5.)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C )
A.张骞通西城 B.宋辽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12.(2021河南6.)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B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13.(2021广安市3.)(2分)自古以来,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对古代中外交往史实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D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B.中国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外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C.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面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14.(2020沈阳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下列事件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是(B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鉴真东渡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2020常德6.)“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C )
A.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B.明朝国力强盛
C.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D.郑和传播了和平与友谊
16.(2020贵港1.)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 )
A.炫耀明朝国威 B.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C.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D.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
17.(2020常州3.)“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取宝'结合在一起……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该材料评述的是(D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玄奘西行 C. 大运河的开通 D. 郑和下西洋
18.(2020兰州8.)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C )
A. 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 B. 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 突出贡献交流使者 D. 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19.(2020营口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20.(2020大兴安岭地区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21.(2020福建8.)“(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D )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22.(2020潍坊9.)《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3.(2019日照 7.)下列历史事件与“戚继光抗倭”性质相同的是( D )
①岳飞抗金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文天抗元 ④雅克萨之战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2019成都5 .)英国人加文·孟席斯在2002年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中国探险家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里的“探险家”是指( C )
A B C D
25.(2019威海 2.)“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D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26.(2019南平11 .)右图对联歌颂的人物是( B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林则徐
27.(2018张家界4.)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D )
图1张骞通西域图2鉴真东渡图3玄奘西行图4郑和下西洋
A. 抵抗侵略 B. 祖国统一 C. 民族团结 D. 中外交往
28.(2019台州15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B )
A.霍去病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邓世昌
29.(2018湖南常德6.)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B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相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30.(2018赤峰5.)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的选项是( D )
①玄奘西行 ②岳飞抗金 ③戚继光抗倭 ④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1.(2018岳阳33.)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D )
A.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南洋作出了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32.(2018济宁5.)(1分)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据其内在含义。阅读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D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体现了古代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
D.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33.(2018连云港12.)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 )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发展了航海技术 C. 树立了明朝国威 D. 促进了政治交往
34.(2018青岛12.)“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35.(2018孝感7.)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D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
1.(2022益阳中考25.)(13分)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材料四 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图1张骞出使西域为图2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等。
(3)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2.(2022连云港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 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 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答案】(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
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3.(2021黔东南州18.)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汉武帝为加强思想大一统,接受董仲舒建议采取了哪一措施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材料二
(2)请简要概括上图中两位民族英雄的主要历史功绩。
材料三
(3)图①作者是谁?对该著作的评价是什么?据图②列举一位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限于课本人物)
【答案】(1)核心思想: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或抗击倭寇;收复台湾)。
(3)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钱学森或邓稼先。
4.(2019赤峰19 .)(12分)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右图两个人物)
(1)材料一中,谁曾经走过古丝绸
之路 (2分)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
海外,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如(四大发明) 、 、
、印刷术、瓷器、医学、
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请将材料二中三处画“ ”的部分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3分)
材料三: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 (2分)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2分)
(4)1684年,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 (2分)
(5)以上材料为我们今天对外交往带来什么启示 (1分)
【答案】(1)郑和。
(2)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3)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戚继光。
(4)台湾府。
(5)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故步自封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毕节中考4.)明朝将领戚继光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发明了长短兵器协同作战、攻防两便的“鸳鸯阵”战斗阵形。该战斗阵形对付的敌人是( )
A. 匈奴 B. 突厥 C. 金兵 D. 倭寇
2.(2022聊城中考8.)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述某位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组。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应是( )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渥巴锡
3.(2022内江中考3.) 孙中山说:“……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其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赤壁之战 B. 戚继光抗倭 C. 淝水之战 D. 郑和下西洋
4.(2022昆明中考6.)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后期,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
A. 郑成功 B. 戚继光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5.(2022建设兵团中考5.) 这支队伍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访问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材料描述的可能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郑和下西洋 D. 甘英出使大秦
6.(2022江西中考7.)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
A. 规模浩大 B. 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 时间跨度长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7.(2021滨州市7.)“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
A. 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 迪亚士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8.(2021自贡市1.)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A.文学艺术发展 B.中外交通发达
C.中外文化交流 D.民族关系交融
9.(2021成都市11.)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 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 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 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10.(2021黄石市27.)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11.(2021镇江市5.)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城 B.宋辽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12.(2021河南6.)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13.(2021广安市3.)(2分)自古以来,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对古代中外交往史实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B.中国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外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C.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面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14.(2020沈阳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下列事件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鉴真东渡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2020常德6.)“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B.明朝国力强盛
C.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D.郑和传播了和平与友谊
16.(2020贵港1.)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威 B.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C.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D.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
17.(2020常州3.)“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取宝'结合在一起……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该材料评述的是(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玄奘西行 C. 大运河的开通 D. 郑和下西洋
18.(2020兰州8.)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
A. 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 B. 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 突出贡献交流使者 D. 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19.(2020营口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20.(2020大兴安岭地区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21.(2020福建8.)“(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22.(2020潍坊9.)《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3.(2019日照 7.)下列历史事件与“戚继光抗倭”性质相同的是( )
①岳飞抗金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文天抗元 ④雅克萨之战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2019成都5 .)英国人加文·孟席斯在2002年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中国探险家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里的“探险家”是指( )
A B C D
25.(2019威海 2.)“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26.(2019南平11 .)右图对联歌颂的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林则徐
27.(2018张家界4.)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图1张骞通西域图2鉴真东渡图3玄奘西行图4郑和下西洋
A. 抵抗侵略 B. 祖国统一 C. 民族团结 D. 中外交往
28.(2019台州15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邓世昌
29.(2018湖南常德6.)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相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30.(2018赤峰5.)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的选项是( )
①玄奘西行 ②岳飞抗金 ③戚继光抗倭 ④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1.(2018岳阳33.)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南洋作出了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32.(2018济宁5.)(1分)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据其内在含义。阅读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体现了古代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
D.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33.(2018连云港12.)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发展了航海技术 C. 树立了明朝国威 D. 促进了政治交往
34.(2018青岛12.)“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35.(2018孝感7.)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
1.(2022益阳中考25.)(13分)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材料四 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
2.(2022连云港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 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 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3.(2021黔东南州18.)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汉武帝为加强思想大一统,接受董仲舒建议采取了哪一措施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材料二
(2)请简要概括上图中两位民族英雄的主要历史功绩。
材料三
(3)图①作者是谁?对该著作的评价是什么?据图②列举一位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限于课本人物)
4.(2019赤峰中考19 .)(12分)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右图两个人物)
(1)材料一中,谁曾经走过古丝绸
之路 (2分)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
海外,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如(四大发明) 、 、
、印刷术、瓷器、医学、
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请将材料二中三处画“ ”的部分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3分)
材料三: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 (2分)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2分)
(4)1684年,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 (2分)
(5)以上材料为我们今天对外交往带来什么启示 (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