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贵阳中考2.)厉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D )
A. 西安 B. 洛阳 C. 开封 D. 北京
2.(2022娄底中考4.)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该书是( A )
A. 《农政全书》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
3.(2022河池中考6.)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古代科技著作资料卡片。据此判断,卡片中的著作是( B )
作者:宋应星
内容:记载了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地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4.(2022云南省中考7.)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C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 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 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5.(2022自贡中考6.)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D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6.(2022德阳中考4.)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D )
A.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7.(2022德阳中考3.) 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C )
A. 贾思勰 B. 王桢 C. 徐光启 D. 沈括
8.(2022东营中考7)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精髓,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堪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典范的是(C)
A.唐都长安 B.明长城 C.北京故宫 D.布达拉宫
9.(2022赤峰中考3.)由下表可推知( C )
朝代 科技文化成就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唐朝 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朝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 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C.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D.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10.(2022大庆中考12.)明朝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他有四重,其中被称为紫禁城的是:( D )
A. 外城 B. 内城 C. 皇城 D. 宫城
11.(2021重庆B卷5.)下列图片所示我国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D )
北朝《齐民要术》 唐朝曲辕犁 明朝《农政全书》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农业科技著作十分丰富 D.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12.(2021滨州市6.)某班学生准备绘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图谱”,关于明朝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 D )
A. 《伤寒杂病论》 B. 《梦溪笔谈》 C. 《农书》 D. 《天工开物》
13.(2021湘西州6.)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D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北京故宫 D. 明长城
14.(2021东营市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杜甫《垂老别》 ②关汉卿《窦娥冤》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15.(2021德阳市4.) 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A )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齐民要术》
16.(2021江西省7.)“总括农家诸书,裒(聚)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材料介绍的是( C )
A. 《史记》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17.(2021广东8.)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D )
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18.(2021定西市4.)下边两幅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造缸和采煤技术。由此判断这部著作应该是( B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19.(2021福建10.)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D )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0.(2020包头2.)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其中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的主要设计者是( D )
A.李春 B.毕昇 C.沈括 D.蒯祥
21.(2020宜宾6.)明成祖时期重新规划并营建中轴对称、主次突出的北京城。作为北京城核心的是( B )
A.外城 B.宫城 C.内城 D.皇城
22.(2020北京9.)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顺序应为( D )
①元大都城墙遗址 ②明城墙遗址 ③金中都城墙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3.(2020临沂7.)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市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使北京城的格局得以留存。北京城的这种“格局”主要形成于( C )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4.(2020孝感7.)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下列为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 A )
①张仲景 ②华佗 ③李时珍 ④徐光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20成都9.)故宫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它见证了明清两朝政治风云的变幻。图1中a、b两线所示距离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C )
A.保密等级的提升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大臣权力的增大
26.(2020绍兴9.)在尚未有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抗疫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世人对传统中医的高度关注。以下属于中医药瑰宝的有( A )
A.《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 《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天工开物》 D.《天工开物》 《黄帝内经》
27.(2020聊城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B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
28.(2019聊城8.)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D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29.(2019娄底34 .)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形式的小说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长篇小说,现多被改编为影视剧。20世纪80年代,某部神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就在冷水江市波月洞取景拍摄,洞内“猴王宝座,水帘洞”等成为最佳取景点。该小说应是( B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30.(2019临沂 8.)如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D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
31.(2019常州3 .)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32.(2019齐齐哈尔8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D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33.(2019北京10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D )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农政全书》
34.(2019常德 5 .)常德某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其中一小组成员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B )
A.高超的青铜工艺 B.伟大的建筑工程
C.先进的科技成就 D.独特的制造技术
35.(2019宜宾 1.)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C )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36.(2019扬州3 .)明清之际,随着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领域出现了( B )
A.倡导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潮 B.适合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
C.融合众多艺术手段的京剧 D.图文并茂的农业科技著作
37.(2018包头2.)右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C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二.非选择题
1.(2020呼和浩特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明两代修建的长城均长逾万里。明长城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技术最先进,也最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长城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变迁。
(1)比较两幅地图,找一找秦、明长城屏障对象的变化,想一想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2)古往今来,长城内外主角变换,长城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试着谈一谈你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秦长城屏障对象是匈奴;而明长城屏障对象是蒙古。都是用来防御外族入侵;都是起到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长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是抵御外族入侵,维护社会安定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推移,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长城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长城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天的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
2.(2022盐城中考21.)博物馆承着历史,也传承着文化。某班开展“跟着我打卡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请你来参与。
【青铜之美】 【圣人之思】
图一 国家博物馆藏品 图二 曲阜孔子博物馆藏品
【科技之著】
图三洛阳教育博物馆藏品 图四 国家博物馆藏品 图五上海博物馆藏品
(1)写出图一文物的名称及其历史地位。(2分)
(2)概括图二中孔子的主张。(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措
施。(1分)
(3)图四是哪部科技巨著 (1分)据图三、四、五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特点。(1分)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材料,(2分)
【答案】(1)司母戊鼎(1分)迄今为止所有出土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1分)
为政以德(1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3)《天工开物》(1分)注重实用,为农业服务。大多是经验的总结。(1分)原因:注重实践,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不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2分)
(4)言之有理即可。
3.(2021丽水市.)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城内外风光】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1)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分)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2)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4分)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4分)
【答案】(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目的:抵御匈奴人南下侵扰。原因: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畅通,促进了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及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4.(2021临沂市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1)图是我国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图?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谁决定营建的?当时该都城核心区域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王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
(2)根据材料二,可以认识到图11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
材料三 现在的木结构建筑不是简单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质区别,它是经过现代的工业手段和先进技术,加工成适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胶合板不一样,虽然都是以木质为原料,但是有区别,胶合板是经过加工的。国际上发展现代木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发展木结构。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3)材料三表明,现在的建筑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有何异同点?
【答案】(1)北京城;明成祖朱棣;紫禁城。
(2)木结构框架为主;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3)相同点:木质为原料;异:现在建筑是工业手段进行加工,传统建筑是直接利用。
5.(2021青海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部巨著的作者是谁?(1分)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关于预防疾病的什么理论?(1分)
(2)材料二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就?(1分)该项科技成就的出现有何意义?(2分)
(3)材料三出自我国古代哪部长篇章回体小说?(1分)通过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2分)
【答案】(1)李时珍;“治未病”理论。
(2)活字印刷术。意义: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3)《水浒传》。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商代青钢器,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重832.84 千克,高 1.33米,口长1.1米,壁厚0.06 米。
明代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贵阳中考2.)厉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A. 西安 B. 洛阳 C. 开封 D. 北京
2.(2022娄底中考4.)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该书是( )
A. 《农政全书》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
3.(2022河池中考6.)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古代科技著作资料卡片。据此判断,卡片中的著作是( )
作者:宋应星
内容:记载了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地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4.(2022云南省中考7.)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 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 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5.(2022自贡中考6.)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6.(2022德阳中考4.)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A.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7.(2022德阳中考3.) 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
A. 贾思勰 B. 王桢 C. 徐光启 D. 沈括
8.(2022东营中考7)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精髓,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堪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典范的是()
A.唐都长安 B.明长城 C.北京故宫 D.布达拉宫
9.(2022赤峰中考3.)由下表可推知( )
朝代 科技文化成就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唐朝 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朝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 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C.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D.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10.(2022大庆中考12.)明朝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他有四重,被称为紫禁城的是:( )
A. 外城 B. 内城 C. 皇城 D. 宫城
11.(2021重庆B卷5.)下列图片所示我国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北朝《齐民要术》 唐朝曲辕犁 明朝《农政全书》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农业科技著作十分丰富 D.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12.(2021滨州市6.)某班学生准备绘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图谱”,关于明朝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 )
A. 《伤寒杂病论》 B. 《梦溪笔谈》 C. 《农书》 D. 《天工开物》
13.(2021湘西州6.)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北京故宫 D. 明长城
14.(2021东营市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杜甫《垂老别》 ②关汉卿《窦娥冤》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15.(2021德阳市4.) 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齐民要术》
16.(2021江西省7.)“总括农家诸书,裒(聚)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材料介绍的是( )
A. 《史记》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17.(2021广东8.)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
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18.(2021定西市4.)下边两幅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造缸和采煤技术。由此判断这部著作应该是(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19.(2021福建10.)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0.(2020包头2.)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其中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的主要设计者是( )
A.李春 B.毕昇 C.沈括 D.蒯祥
21.(2020宜宾6.)明成祖时期重新规划并营建中轴对称、主次突出的北京城。作为北京城核心的是( )
A.外城 B.宫城 C.内城 D.皇城
22.(2020北京9.)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顺序应为( )
①元大都城墙遗址 ②明城墙遗址 ③金中都城墙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3.(2020临沂7.)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市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使北京城的格局得以留存。北京城的这种“格局”主要形成于( )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4.(2020孝感7.)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下列为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 )
①张仲景 ②华佗 ③李时珍 ④徐光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20成都9.)故宫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它见证了明清两朝政治风云的变幻。图1中a、b两线所示距离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保密等级的提升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大臣权力的增大
26.(2020绍兴9.)在尚未有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抗疫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世人对传统中医的高度关注。以下属于中医药瑰宝的有( )
A.《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 《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天工开物》 D.《天工开物》 《黄帝内经》
27.(2020聊城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
28.(2019聊城8.)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29.(2019娄底34 .)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形式的小说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长篇小说,现多被改编为影视剧。20世纪80年代,某部神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就在冷水江市波月洞取景拍摄,洞内“猴王宝座,水帘洞”等成为最佳取景点。该小说应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30.(2019临沂 8.)如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
31.(2019常州3 .)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32.(2019齐齐哈尔8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33.(2019北京10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农政全书》
34.(2019常德 5 .)常德某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其中一小组成员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高超的青铜工艺 B.伟大的建筑工程
C.先进的科技成就 D.独特的制造技术
35.(2019宜宾 1.)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36.(2019扬州3 .)明清之际,随着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领域出现了( )
A.倡导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潮 B.适合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
C.融合众多艺术手段的京剧 D.图文并茂的农业科技著作
37.(2018包头2.)右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二.非选择题
1.(2020呼和浩特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明两代修建的长城均长逾万里。明长城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技术最先进,也最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长城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变迁。
(1)比较两幅地图,找一找秦、明长城屏障对象的变化,想一想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2)古往今来,长城内外主角变换,长城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试着谈一谈你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
2.(2022盐城中考21.)博物馆承着历史,也传承着文化。某班开展“跟着我打卡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请你来参与。
【青铜之美】 【圣人之思】
图一 国家博物馆藏品 图二 曲阜孔子博物馆藏品
【科技之著】
图三洛阳教育博物馆藏品 图四 国家博物馆藏品 图五上海博物馆藏品
(1)写出图一文物的名称及其历史地位。(2分)
(2)概括图二中孔子的主张。(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措
施。(1分)
(3)图四是哪部科技巨著 (1分)据图三、四、五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特点。(1分)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材料,(2分)
3.(2021丽水市.)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城内外风光】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1)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分)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2)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4分)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4分)
4.(2021临沂市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1)图是我国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图?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谁决定营建的?当时该都城核心区域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王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宣讲家网》
(2)根据材料二,可以认识到图11所示古都的宫殿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可以得知中国的哪项文化遗产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这项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期的何种建筑?
材料三 现在的木结构建筑不是简单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质区别,它是经过现代的工业手段和先进技术,加工成适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胶合板不一样,虽然都是以木质为原料,但是有区别,胶合板是经过加工的。国际上发展现代木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发展木结构。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3)材料三表明,现在的建筑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有何异同点?
5.(2021青海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部巨著的作者是谁?(1分)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关于预防疾病的什么理论?(1分)
(2)材料二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就?(1分)该项科技成就的出现有何意义?(2分)
(3)材料三出自我国古代哪部长篇章回体小说?(1分)通过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2分)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商代青钢器,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重832.84 千克,高 1.33米,口长1.1米,壁厚0.06 米。
明代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