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2022—2018年中考真题按课汇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2022—2018年中考真题按课汇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11:32: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贵港中考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风格豪放,充满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作者是( C )
A. 苏轼 B. 司马光 C. 辛弃疾 D. 李清照
2.(2022益阳中考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A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3.(2022桂林中考4.)在元朝,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是( C )
A. 诗 B. 词 C. 杂剧 D. 小说
4.(2022江西中考5.)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 A )
A. 欣赏蹴鞠表演 B. 观看京剧演出 C. 购买《红楼梦》 D. 品尝烤红薯
5.(2022衡阳中考3.)近年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可能看到( A )
A. 瓦子的勾栏内正在表演蹴鞠 B. 人们抢购热门新书《红楼梦》
C. 大相国寺在演戏剧《窦娥冤》 D. 市民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6.(2022郴州中考6.)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悬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C )
A. 春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7.(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4.)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A )
A. 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 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 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 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8.(2022安徽中考3 .)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C )
A. 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 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 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 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9.(2022福建中考9 .) 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A )
A. 关汉卿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曹雪芹
10.(2021牡丹江 鸡西5.)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B )
A. 大夫的提倡 B.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农民的需要 D. 达官贵人的需要
11.(2021泸州市11.)《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史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C )
A.夏朝建立 B.北魏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12.(2021山西省5.) 中国传统节日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九年级(1)班开展“走近传统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李华同学展示的活动资料,从中反映出( B )
A. 传统习俗的变化 B. 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
C. 传统节日的起源 D. 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
13.(2021东营市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杜甫《垂老别》 ②关汉卿《窦娥冤》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14.(2021德阳市3.)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C )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击节板
A. 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 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 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 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15.(2021青海省1.)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 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B )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16.(2021江西省6.) 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D )
A.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 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 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17.(2021永州市6.)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文学作品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列作品中适应了这种趋势的是( C )
A.《离骚》 B.《诗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18.(2021怀化市3.)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C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9.(2021齐齐哈尔市9.)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C )
A. 汉赋的兴起 B. 唐诗的繁荣 C. 宋词的发展 D. 元曲的流行
20.(2021玉林市.)下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C )
A.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21.(2020广元5.)《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C )
A.秦始皇 B.张骞 C.毕昇 D.唐太宗
22.(2020昆明4.)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张择端通过画笔也生动描绘了开封繁华和市场繁荣的景象,这幅画作是( C )
A.《兰亭集序》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盛世滋生图》
23.(2020济宁5.)北宋编撰《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该书所记述的历史起止时间位于下图中( C )
24.(2020深圳7.)他的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确定了豪放派 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他是(B )
A.李白 B.苏轼 C.李清照 D.关汉卿
25.(2020大兴安岭地区5.)诗词大会是大家喜欢的一档节目,宋朝有一位女词人的词常在节目中出现。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同时也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女词人是( A )
A.李清照 B.苏轼 C.辛弃疾 D.白居易
26.(2020广东10.)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B )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27.(2020福建7.)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 B )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28.(2019重庆B卷4 .)如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2019眉山 19.).有人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三苏指老苏、大苏、小苏。其中老苏是( B )
A.苏轼 B.苏洵 C.苏武 D.苏辙
30.(2019恩施中考15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C )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31.(2019孝感中考4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A )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 ②发达的社会经济 ③丰富的文化生活 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2022扬州中考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
【答案】(1)音乐、歌舞、动作等结合;《窦娥冤》。
(2)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
(3)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互相促进。
2.(2022温州中考9.)捕捉社会光影,再现两宋温州。
【百物周流】
(1) 根据如图,描述宋朝温州港海外贸易的路线。
【科举竞流】
如表:南宋州郡科举及第人数统计(前三甲)
福州 温州 明州
进士 2249 1096 777
状元 6 5 4
⊙两宋时期,大量北方和福建移民流入温州,形成了“耕以务本,读以明教”等家训、族规。
⊙北宋中期,朝廷开始不断扩充太学人数。南宋设太学于都城临安(今杭州)。
⊙1019年,温州率先建立州学。至北宋后期,下辖四县均已建立县学。
⊙北宋中期,温州出现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景象。如“儒志先生”王开祖,中第后“杜门著书,从学常数百人”。
——整理自吴松弟主编《温州通史 宋元卷》
(2) 结合材料,分析南宋时期温州科举鼎盛的原因。
【文化汇流】
南戏,是北宋时期北方杂剧传播到南方后,与温州民间艺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两宋时期,温州经济繁荣,城市人口激增,南戏率先将市民小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写进戏文。南戏流传到临安后,瓦舍勾栏的繁盛,使其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
--摘编自黄文杰《两宋江浙城市变革与南戏的发生》
(3) 南戏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方面的哪些特征?
【答案】【小题1】温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出口商品或从温州港走海路直接运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或从温州港运往明州,再销往欧洲各国。
【小题2】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温州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科举的社会风气;宋朝崇文抑武,重视科举,扩充太学,加之南宋太学设于临安,为温州籍学子人学提供了便利;温州州县学发达,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温州学者热心讲学,促进了本地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3】多元文化交融;城镇文化蓬勃发展;娱乐文化发展反映市民需求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只需答出两点)
3.(2022包头中考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材料二 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图5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首次夺冠给国人带来的激情,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奋起直追的心情完全契合。国人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人民日报》写道:“用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摘编自汪大昭《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蹴鞠流行的阶层,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排夺冠的时代价值。
【答案】(1)盛唐气象: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阶层:市民阶层。原因:宋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中流行开来。
(3)价值: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激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4.(2021荆门中考16.)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后被誉为“国剧”。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 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
【答案】(1)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代表人物必须举两人才能得分)
(3)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贵港中考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风格豪放,充满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作者是( )
A. 苏轼 B. 司马光 C. 辛弃疾 D. 李清照
2.(2022益阳中考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3.(2022桂林中考4.)在元朝,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是( )
A. 诗 B. 词 C. 杂剧 D. 小说
4.(2022江西中考5.)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 )
A. 欣赏蹴鞠表演 B. 观看京剧演出 C. 购买《红楼梦》 D. 品尝烤红薯
5.(2022衡阳中考3.)近年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可能看到( )
A. 瓦子的勾栏内正在表演蹴鞠 B. 人们抢购热门新书《红楼梦》
C. 大相国寺在演戏剧《窦娥冤》 D. 市民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6.(2022郴州中考6.)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悬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 春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7.(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4.)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 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 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 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 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8.(2022安徽中考3 .)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 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 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 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 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9.(2022福建中考9 .) 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 关汉卿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曹雪芹
10.(2021牡丹江 鸡西5.)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 大夫的提倡 B.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农民的需要 D. 达官贵人的需要
11.(2021泸州市11.)《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史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
A.夏朝建立 B.北魏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12.(2021山西省5.) 中国传统节日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九年级(1)班开展“走近传统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李华同学展示的活动资料,从中反映出( )
A. 传统习俗的变化 B. 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
C. 传统节日的起源 D. 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
13.(2021东营市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杜甫《垂老别》 ②关汉卿《窦娥冤》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14.(2021德阳市3.)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击节板
A. 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 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 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 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15.(2021青海省1.)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 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16.(2021江西省6.) 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 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 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17.(2021永州市6.)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文学作品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列作品中适应了这种趋势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18.(2021怀化市3.)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9.(2021齐齐哈尔市9.)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汉赋的兴起 B. 唐诗的繁荣 C. 宋词的发展 D. 元曲的流行
20.(2021玉林市.)下图是《元代戏曲家分布图》。据此可以说明当时()
A.广大民众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迁
C.戏曲广泛流行南北 D.戏曲表演形式多样
21.(2020广元5.)《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毕昇 D.唐太宗
22.(2020昆明4.)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张择端通过画笔也生动描绘了开封繁华和市场繁荣的景象,这幅画作是( )
A.《兰亭集序》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盛世滋生图》
23.(2020济宁5.)北宋编撰《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该书所记述的历史起止时间位于下图中( )
24.(2020深圳7.)他的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确定了豪放派 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他是( )
A.李白 B.苏轼 C.李清照 D.关汉卿
25.(2020大兴安岭地区5.)诗词大会是大家喜欢的一档节目,宋朝有一位女词人的词常在节目中出现。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同时也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女词人是(  )
A.李清照 B.苏轼 C.辛弃疾 D.白居易
26.(2020广东10.)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代大都
27.(2020福建7.)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  )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28.(2019重庆B卷4 .)如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2019眉山 19.).有人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三苏指老苏、大苏、小苏。其中老苏是( )
A.苏轼 B.苏洵 C.苏武 D.苏辙
30.(2019恩施中考15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31.(2019孝感中考4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 ②发达的社会经济 ③丰富的文化生活 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2022扬州中考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
2.(2022温州中考9.)捕捉社会光影,再现两宋温州。
【百物周流】
(1) 根据如图,描述宋朝温州港海外贸易的路线。
【科举竞流】
如表:南宋州郡科举及第人数统计(前三甲)
福州 温州 明州
进士 2249 1096 777
状元 6 5 4
⊙两宋时期,大量北方和福建移民流入温州,形成了“耕以务本,读以明教”等家训、族规。
⊙北宋中期,朝廷开始不断扩充太学人数。南宋设太学于都城临安(今杭州)。
⊙1019年,温州率先建立州学。至北宋后期,下辖四县均已建立县学。
⊙北宋中期,温州出现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景象。如“儒志先生”王开祖,中第后“杜门著书,从学常数百人”。
——整理自吴松弟主编《温州通史 宋元卷》
(2) 结合材料,分析南宋时期温州科举鼎盛的原因。
【文化汇流】
南戏,是北宋时期北方杂剧传播到南方后,与温州民间艺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两宋时期,温州经济繁荣,城市人口激增,南戏率先将市民小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写进戏文。南戏流传到临安后,瓦舍勾栏的繁盛,使其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
--摘编自黄文杰《两宋江浙城市变革与南戏的发生》
(3) 南戏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方面的哪些特征?
3.(2022包头中考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材料二 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图5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首次夺冠给国人带来的激情,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奋起直追的心情完全契合。国人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人民日报》写道:“用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摘编自汪大昭《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蹴鞠流行的阶层,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排夺冠的时代价值。
4.(2021荆门中考16.)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后被誉为“国剧”。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 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