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8-25 22:1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盛唐之火:
报道:《泥土与黄金争时价》
“紫砂壶素有富贵之称,能与黄金争时价。一把现代名家紫砂茶壶时价可达20万元左右,其重量只有200——300克。小小一把紫砂壶,为什么能受到众多收藏者的喜爱呢?因为它无论成色还是造型都变幻无穷。一把好的紫砂壶,将绘画、书法、文学、雕塑、今石、陶艺共治一炉,可谓壶小乾坤大……”。
请问,中国陶瓷为什么这么值钱呢?
思考
中国——china——瓷器
瓷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瓷器的制作流程
练泥
1、双手扶泥定住中心
2、往上拉到一定的高度,并用拇指开口
3、将手伸到罐坯的底部
4、从底部向上拉,将坯体拉薄
5、确定罐体形状
6、拉出罐口的大小
7、将罐口拉薄
8、调整口部,完成
拉胚
利用工具将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坯体经过修整,使之厚度适当、表里如一。
利胚
晒胚
刻花
施釉
它是指坯体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
使之光滑,方法有浇、荡、喷、涂等。
陶和瓷的区别?
烧窑是成瓷的最后的一道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烧窑
陶器 瓷器
胎料 普通的粘土
瓷土(高岭土)
温度 一般在1000度以下
一般在1100度以上
吸水性 胎质粗松,断面吸水率高
胎体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
陶和瓷的区别
一般认为,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什么是瓷器?
总结
龙窑
(东汉)——江浙一带
东汉青瓷
东吴青瓷
西晋时期青瓷
隋代越州青瓷
唐代青瓷
曜变天目
越窑青釉直颈瓶
高22.4cm 口径2.3cm
唐 故宫博物院藏
 西晋时南方的窑主要产青瓷,其中浙江越窑直到唐五代时期一直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
秘色瓷莲花碗
通高13.5cm 口径13.9cm
五代 苏州博物馆藏
瓷的地域形象——“南青”
唐代青瓷
秘色瓷莲花碗
质地不够细腻
颜色不够纯净
色彩比较灰暗
北齐范粹墓白瓷
隋代白瓷
定窑白釉孩儿枕
高18.3cm 长30cm 宽18.3cm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在北方,北朝晚期的白瓷以邢窑为起源,历经由隋至唐的发展而成熟。到北宋时,定窑脱颖而出,称为最佳的白瓷产地。作为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其特点是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透明,以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为人喜爱。
邢窑白瓷穿带壶
高20cm 口径6.3cm
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的地域形象——“北白”
到明代,白瓷又发展出甜白釉等更加细腻的品类。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高8.4cm 口径15.5cm
明 故宫博物院藏
  制瓷工艺发展的同时,陶也在日新月异的改进,其中,带釉的陶器唐三彩最为突出。
“三彩”并不是指三种颜色,而是指陶器是彩釉而不是单色的。唐三彩的颜色主要有黄、绿、白、褐、蓝、黑等。
唐三彩
三彩梳妆女佣
高48.5cm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三彩骆驼
高87cm 长82cm
唐 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瓷器值千金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均窑名瓷——“黄金有价均无价”
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均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其烧出的瓷器有“窑变”的现象。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变化而导致表面釉色发生不确定的变化,形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象。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等,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均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高18.3cm 口径26cm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均窑天蓝釉紫斑盂
高18.3cm 口径7.8cm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莲瓣纹碗
高8.2cm 口径19.7cm
北宋 定州博物馆藏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高22cm 口径5.5cm 足径6.4cm
宋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紫釉、绿釉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定窑瓷在器物的口沿处多不施釉,称“芒口”
定窑
汝窑好瓷
据说北宋时人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
  汝窑是受越窑影响较大的青瓷窑。汝窑专烧青瓷,胎为体细腻坚致,体有厚薄。釉为天青色,汁水莹泽,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近似传说中的柴窑“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色,也有豆青、虾青和茶叶末等,釉中有如棕眼、蟹爪纹、芝麻花等细小钉痕,被誉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高10.3cm 口径16cm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弦纹尊
高12.9cm 口径18cm
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青釉碗
1、年代出处
2、器型和胚胎
3、纹饰及釉色
4、制作工艺
瓷器鉴赏的方法
哥窑奇瓷
哥窑建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传说南宋浙江处州有两兄弟,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哥哥所烧窑称为哥窑,弟弟的称为弟窑,即龙泉窑。
  哥窑瓷器以器表上不规则的网状开裂纹而著名,称为“开片”。胎质细薄,色呈紫黑、深灰、土黄等色,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釉色调淡雅,开大小纹片,像裂痕或鱼子纹,号称“百圾碎”。由于哥窑使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为胎体原料,烧后多呈紫色或棕黄色,高温下釉层流动,使器物的口沿部位和转折处釉薄或露出黑铁色胎骨,形成“紫口铁足”的代表性特征。
哥窑葵花洗
高3.5cm 口径12cm
宋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高足碗
高10cm 口径13.2cm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紫口高足”
 哥窑淡青釉花口方杯
 哥窑鼎
1.什么是陶瓷?
2.陶瓷的制作流程。
3.瓷的地域形象“南青北白”的发展过程。
4.宋代瓷器的不同艺术类型和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