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25 15:04:02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课件
老师:“举手发言:测量上面物品的长度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老师:“小组讨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学生:“13米。”
老师:“怎么的出来的呢?”
学生:“13厘米很短,大约是一拃的长度,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学生:“我身高1米多,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比我高很多。”
老师:“同学们很棒,通过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对比参照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课本P7 做一做
展示课件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1.选择长度单位时,
(1)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
(2)借助参照物去判断。
2.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五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究
师:今天,咱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生1:我知道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因为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那么即使是测量相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生2:我知道了“厘米”和“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生3:我知道了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我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总结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尽量按课本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才不容易漏掉哟!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1: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生2:我还学会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3:我知道了1米=100厘米。
师:再想想,你会不会测量线段的长度啊 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谁来告诉大家。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且是可测量的。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回忆,才能说得更全面,否则就把这一点丢了,是吧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老师希望今后学完每一个单元,大家就这样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这也是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今后面临的检验还很多,同学们需要继续努力啊!
三、巩固练习
课本P7 做一做
展示课件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厘米和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1米=100厘米。
2.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3.线段特征:直的;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4.画线段时: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5.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或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度。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练习一
长度的单位
物体长度的测量
线段
解决问题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教学内容:P4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举手发言:这是一把学生尺,长10厘米,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你觉得这样量方便吗?”
学生:“不方便”
老师:“现在我们用卷尺来量一量。只用一次就量完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展示课件。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单位“米”,米可以用“m”表示。
小组合作:在你的身上或者周围找一找,有没有1米。时间2分钟。”
学生:“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从地面到我的眼睛,长度大约是1米。
活动二
老师:“小组讨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比一比:你觉得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米里有很多厘米。1米比1厘米长很多。”
老师:“1米=100厘米,100厘米= 1米,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习
课本P4 做一做
展示课件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1.认识米尺
量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或卷尺来测量,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1米=100厘米,100厘米= 1米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P5-P6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准备:
毛线、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想一想:怎样量这条绳子的长度?动手试一试?”
老师:“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这样我们用直尺就可以测量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老师:“小组讨论:在你的身边,存在哪些线段?”
学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
老师:“像这样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拒收发言: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1.直直的;2.有两个端点;3.可以量出长度”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在画线段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两个端点要画上,可不要粗心喔。”
活动二
老师:“那现在我们试着在作业本上,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待会请同学上黑板上画一画,并说一说是怎么画出来的。”
学生:“(1)先确定一个端点。(2)再把尺子的刻度0与端点对齐。(3)在纸上对应刻度3处各画一个点。再沿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注意:画线段的过程中,尺子不能移动。”
活动三
展示课件
老师:“举手发言: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图中的测量工具你们知道是什么?什么时候要用到这样的测量工具吗?”
学生:“软尺:测量腰围,可卷起来携带;皮尺、卷尺:适合测量较长的物体;测量轮:测量长距离及弯道”
三、巩固练习
课本P5-P6 做一做
展示课件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完成课本P8-P10练习一 习题
2.回家和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文具图片。
老师:“你认识这些文具吗?”
学生:“尺子、圆规、彩笔、剪刀”
老师:“对的,每种文具都是做什么用的?”(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图片及实物,学生辨认)。
学生:“尺子:量长度、圆规:画圆、彩笔:画出颜色、剪刀:剪东西。”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展示图片。
老师:“古代人们是如何描述物体的长度的呢?”
老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两臂打开,左手手指到右手手指端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叫一庹。
将手张开,把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叫一拃。
把脚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课件展示)
老师:“同学们,那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块石头有几庹(tuǒ)宽?”
学生:“这块石头有2庹(tuǒ)宽。”
老师:“这块布有几拃长?”
学生:“这块布有5拃长”
老师:“这根竹竿有几个脚印长?”
学生:“这根竹竿有4个脚长。”
活动二
老师:“同学们。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小组,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1人负责记录,3人负责测量。时间为2分钟。”
老师:“请负责记录的同学报一下数据。”(教师将学生给出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老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得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学生的拃比老师的拃短一些。老师的拃比学生的拃长一些。”
老师:“是的,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测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为了能使每个人量出的长度都是统一的,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现在拿出我们的尺子,认真观察,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刻度线、数字、单位。”
老师:“思考:“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学生:“表示从这里开始测量。”
老师:“是的,非常棒,测量时,一般从“0刻度” 开始。举手发言: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老师:“每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老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回答。
老师:“要想知道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厘米” 作单位的尺子进行测量。举手发言:如何测量纸条的长度呢?”
老师:“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5”,纸条的长度就是5厘米。
或者把物体左端对准尺子任意一个整刻度,用此时右端对准的刻度数值减去左端对准的数值,所得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方法提示:一放正,二对“0”,三读数”
三、巩固练习
课本P4 做一做
展示课件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认识尺子:刻度线、数字、长度单位。
测量方法:一放正,二对“0”,三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