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基础练习(全国通用)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读书笔记中的相关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人物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善解人意,对朋友能够雪中送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朱赫来经常帮他排忧解难,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B.归因探究:《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经过三起三落,从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他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自己的不坚强,不觉醒造成的。
C.匠心感悟:《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文题由凡人俗称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名称组成,产生了奇妙幽默的意味,较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特色鉴赏:《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现实与浪漫相交织,但就反映真实生活而言,它称得上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2.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脱贫是我国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B.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辉煌取得了十一连胜的战绩。
C.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约85%左右是靠视觉得到的。
D.只要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 B.公将鼓之 辍耕之垄上
C.故克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可以一战 以光先帝遗德
5.下面对《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
B.上阕借景抒情,“悠悠”一词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长江水势浩荡,奔流入海的气势。
C.下阕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D.词的结尾直接引用曹操对孙权的赞语,使用典故,暗示了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6.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启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喻)
B.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拟人)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排比)
D.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反复)
二、基础知识综合
7.学校某班级同学为组织“走近唐诗”活动,准备了一份探究唐诗盛行原因的材料。请你阅读所选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广。②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在唐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句名篇却不多。④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改善,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⑤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⑥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格律诗。⑦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
⑧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2)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3)在第⑤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请仿照前后的例句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本次“走近唐诗”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读唐诗,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唐诗,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唐诗,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唐诗,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唐诗是诗歌的巅峰。千年以后的我们,独坐尘嚣,透过这些美丽的诗歌,遥想当年的风云际会,胸中自有磅礴云气涌起。
走近唐诗,如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澄澈而明亮; , , ;走近唐诗,如领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安静而平和……
三、综合性学习
8.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我校为了迎接校“语文节”的到来,在九年级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系列活动,邀请你参加。
(1)【明节气】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
①蒹葭苍苍,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 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 。(宋琬《春日田家》)
A.白露 惊蛰 春分 B.寒露 雨水 春分
C.寒露 立春 立夏 D.白露 惊蛰 小暑
(2)【品哲理】仿照下面的哲理诗,另选意象,再写一首诗,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示例:不顾一切地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飞落在你的肩上。
四、课内阅读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各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甲】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丙】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猥自枉屈 理屈词穷 宁死不屈 首屈一指
B.兵甲已足 兵不厌诈 兵临城下 短兵相接
C.庶竭驽钝 再衰三竭 用之不竭 精疲力竭
D.咨诹善道 大道之行 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赞许先帝的做法,愿意奔走效力。
理解:诸葛亮因为十分感激先帝,所以答应先帝为后主奔走效劳。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
理解:因为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刘备临终托孤,将兴复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
【丙】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理解:诸葛亮认为考虑事情的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是自己的职责本分。
11.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初,宣子①田②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③。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既而与为公介④,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⑤。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取材于《左传》)
材料二
援⑥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取材于《后汉书》)
注:①[宣子]即赵宣子,春秋晋国卿大夫。②[田]打猎。③[舍其半]灵辄要留一半给母亲。④[既而与为公介]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⑤[免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⑥[援]即马援,汉朝著名将领。
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诸葛亮不忘刘备的_________________之恩,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灵辄不忘赵宣子“_________________”之恩,危急时刻助赵宣子脱险。同时,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美德。诸葛亮受命“讨贼兴复”,自陈“不效,则治臣之罪”;在匈奴、乌桓扰边之际,马援“欲自请击之”,并愿战死沙场。
五、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鲁人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B.欲倍其约(加倍)
C.曹沫三战所亡地(失去) D.不如与之(给)
13.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A.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14.下列句子,与“犹复以为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B.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15.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他与齐军作战失败了,鲁庄公害怕了,只好割地求和。
B.齐桓公和鲁庄公会面时,曹沫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
C.曹沫得到齐桓公的承诺,便扔掉匕首,走下盟坛,这时他脸色没有改变,说话也跟原来一样。
D.齐桓公被逼做出承诺,非常生气,在管仲的劝告下,他还是将齐国的土地割给了鲁国。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B
6.A
7.(1)③,在“能被完整记住”后面加“并且”。
(2)⑥,去掉“等”字。
(3)就是诗歌的格律化。
(4)走近唐诗,如沐浴杨柳拂面的春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温暖而明亮。
8.(1)A
(2)示例:毫不顾忌地采摘鲜花,鲜花枯萎在手上;默默地观赏鲜花,鲜花绽放在你的身旁
9.C
10.乙
11. 三顾茅庐 食之(为之箪食与肉) 有担当
12.B
13.A
14.C
15.D
16.(1)鲁沫,是鲁国人,凭借勇气和力量侍奉鲁庄公。(2)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