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末)我国大作家老舍的父亲曾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因抗击外敌阵亡。文中的“外敌”指( )
A.英国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八国联军
2.(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美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近代坚决主张收复新疆的洋务派代表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林则徐 D.曾国藩
3.(2022·吉林·八年级期末)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划定“势力范围”,而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来分一杯羹的列强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4.(2022·吉林·长春博硕学校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内容中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A.赔给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台湾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虎门战役 B.吴淞战役 C.黄海战役 D.廊坊战役
6.(2022·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海军曾经在黄海与日军展开大战,当时的舰队是
A.南海舰队 B.北海舰队 C.北洋舰队 D.南洋舰队
7.(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编制国家预算 D.兴办工矿企业
9.(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讲述了中国海军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下列内容反映了晚清中国海军状况的是
①台州九捷—戚家军抗倭
②买舰与造舰—精练北洋海军
③海上对决—黄海海战
④孤岛悲歌—威海卫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895~1945年50年间,台湾离开了祖国怀抱。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1.(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下图是蒋廷黼《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2.(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开办民用企业
C.兴办新式学校 D.派留学生出国
13.(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洋税。”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筹建新式陆海军
C.发展民用工业 D.派遣留学生
14.(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如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15.(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16.(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1898年,“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其中,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人物是
A.刘光第 B.杨深秀 C.康广仁 D.谭嗣同
17.(2022·吉林·长春博硕学校八年级期末)“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9 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C.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尝试制度变革
18.(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下列“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中,最具“民主”气息的是(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开办新式学堂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9.(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20.(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下面是 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推测,图中“八个强人,痛打弱者”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 D.“弱者”一蹶不振
22.(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23.(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下面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内容为一个渔夫在钓鱼,远处从海岛上伸出来的一只手拿着剪刀要剪掉钓线(剪刀上写着“欧洲的干预”),而鱼身上写着“辽东”二字。这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了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激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4.(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25.(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联军的侵略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的侵略
26.(2022·吉林·长春博硕学校八年级期末)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此举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富国强兵
C.培养新式人才 D.维护清王朝统治
27.(2022·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不平等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3)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8.(2022·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各阶级、阶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三次侵略战争。
(2)写出中国各阶级、阶层掀起的四例救亡图存运动。
(3)学习这些历史,你有什么感悟?
29.(2022·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美商旗记铁厂,并把原在上海的洋炮局等并入。由容闳从美国购来机器,建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7年,由虹口迁到高昌庙,几经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7月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等十科。……1910年……改设经、法政、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材料一的“军事企业”是清政府哪个政治派、在什么口号引领下创办的?
(2)材料一的政治派别所创办的企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3)材料二的“京师大学堂”是在哪次运动、依据哪项改革内容所创办的?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30.(2022·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战争爆发了。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英美俄日等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的是哪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2)两次的侵华战争都和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分别是哪个条约?
(3)请你根据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你从这段历史的学习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所以答案选D。
2.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65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打败阿古柏,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B项正确;AD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D项;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排除C项。故选B项。
3.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划定“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此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C项正确;英国强租威海卫,法国强租广州湾,德国强租胶州湾,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D
【解析】根据材料“投资+特权”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赔给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使清政府财政负担不堪重负,排除A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B项;割台湾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C项正确;虎门战役、吴淞战役和廊坊战役与邓世昌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清朝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壮烈的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率“致远”舰等拼死抗敌,并以受伤之舰撞敌主力舰“吉野”号,全舰官兵25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所以当时的舰队是北洋舰队,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7.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中国近代史上的变法事件只有戊戌变法,根据课本所学,因为戊戌变法触及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不肯逃跑,愿为戊戌变法牺牲,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
8.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传播和普及西方思想,B项正确;裁撤冗官冗员、编制国家预算和兴办工矿企业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与西方科学技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家军抗倭是明朝时期的事件,①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海军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沉没,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些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中国海军状况,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1842年被迫签订的,割香港岛给英国,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是1860年被迫签订的,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1901年被迫签订的,没有涉及割地,故D项错误。
11.B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和朝鲜无关,排除AC;日本全面侵华和黄海海域的海战无关,排除D。
12.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指的是军事主张,制器指的是军事装备,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A项正确;开办民用企业是为了辅助军事工业的,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求富”,排除B项;兴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都是为了适应洋务运动需要采取的培养人才的措施,排除C、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语句,明确其“求富”意图而创办民用工业。故选C。
考点: 洋务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14.C
【解析】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争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者又发动侵华战争,这句话中1894年是时间,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争霸世界的梦想是目的。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人物、影响,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挽救民族危亡,“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最根本的是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即变法成天下之治,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D
【解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在被捕入狱后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行刑时,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戊戌六君子”,但与题干“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D。
1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传播西方思想文化,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百日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中,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在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这些反映百日维新是最具“民主”气息的,C项正确;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开办新式学堂是文化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解析】在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列强曾经攻入北京城的有两次,其中一次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次则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抢掠后并火烧圆明园。故答案为B。
20.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故正确答案为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内容都与“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把握题干中的“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一句可知,这是《辛丑条约》中的一项内容。要准确掌握近代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内容及影响等。
21.B
【解析】依据题干“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宣传画”和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1900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弱者”即清政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弱者”成为“木偶”,故B符合题意;“弱者”最终灭亡是辛亥革命的结果,A排除;“弱者”迅速恢复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弱者”没有一蹶不振,D排除。故选择B。
22.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世纪80年代“朝士皆耻言西学”,19世纪末“人人竞言西学”,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人们为挽救民族危机纷纷学习西方先进社会文化,B项正确;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末中国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性质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C项;D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清朝面对内外交困局面,内部先进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自救行为。它虽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的文化、技术,但不是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解析】依据题干“欧洲的干预”,“辽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后来由于欧洲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清政府赔偿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给日本,这次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划分中国的狂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B项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D项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由此可知,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属于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故D正确;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属于二手史料,故ABC错误。
2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故选C;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英法联军的侵略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AB两项与《辛丑条约》无关,排除;法磊斯是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不会称联军为“祸乱”,排除D。
26.D
【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可知,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D正确;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新式人才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故排除AC项;富国强兵是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B项。故选D。
27.(1)《南京条约》。
(2)《天津条约》。
(3)《马关条约》。
(4)《辛丑条约》。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8.(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文化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等。
(3)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综合国力。
【分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各阶级、阶层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文化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是由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学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这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3)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综合国力。
29.(1)洋务派;“自强”。
(2)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3)戊戌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4)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缓慢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解析】(1)
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军事工业,可知,材料一的“军事企业”是清政府洋务派在自强”口号引领下创办的。
(2)
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3)
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依据开办新式学堂改革内容所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
(4)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缓慢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30.(1)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3)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会挨打、弱国无外交等等。
【解析】(1)
依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战争爆发了”可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依据材料“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英美俄日等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是《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是《辛丑条约》。
(3)
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材料中可得出的启示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会挨打、弱国无外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