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蜀 东晋 前秦 B.西楚 东晋 前秦 C.蜀 东晋 梁 D.蜀 南晋 张楚
2.(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战国一一西汉一一一两晋—,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春秋、三国、东汉、南北朝、秦 B.春秋、秦、三国、东汉、南北朝
C.春秋、秦、东汉、三国、南北朝 D.秦、春秋、东汉、三国、南北朝
3.(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4.(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东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司马睿于317年建立 B.得到南北方大贵族的拥戴
C.短暂地统一了全国 D.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5.(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包括四个王朝,正确的是( )
A.宋、齐、梁、陈 B.宋、齐、楚、梁
C.宋、晋、梁、陈 D.宋、晋、楚、陈
6.(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420—589 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这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A.宋 B.齐 C.梁 D.陈
7.(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有一座城市在历史上曾有过建业、建康、金陵等很多名称。这座城市是
A.杭州 B.洛阳 C.南京 D.西安
8.(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咸阳
9.(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
10.(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南朝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它包括
①推广和改进犁耕 ②推广选种、育种
③施用粪肥 ④推广田间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③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工具与技术④南方相对比北方社会安定⑤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⑤
12.(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二十四史》中有十一部都是关于一段历史的,即一志二史八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这段历史是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13.(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朝代。
(1)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______。
(2)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______。
(3)公元266年,都城洛阳——______。
(4)公元317年,都城建康——______。
14.(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沉重打击东汉统治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2)西晋八个封王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
(3)定都建康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统称——
15.(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道家学派创始人——
(2)向汉武帝提出“推恩”建议的大臣——
(3)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的汉人丞相——
(4)东晋王朝的建立者——
(5)黄巾起义的领导者——
16.(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项羽骁勇善战,歼灭秦军的主力------
(2)曹操偷袭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孙刘联军火攻,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4)东晋团结一致,战败的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17.(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列举南朝时期的四个朝代名称。
18.(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事件
(1)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政治联盟,灭亡商朝——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
(5)东晋时发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19.(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远古先民为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柴福珍、张法瑞《农书之中有历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材料二:在各诸侯国中,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铁器的是齐国,随着铁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齐国国力的上升。东周后期,铁器的使用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可以说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据《国语 齐语》
(2)根据材料二归纳齐国国力上升的原因及铁器广泛使用的意义。
材料三: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图是我国古代哪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汉书》
(4)材料四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实施了怎样的政策?
材料五:(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六: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于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6)根据材料六,概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
(7)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舟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措施?材料中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两点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中政权分别为魏、蜀、吴,故①指蜀,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故②指东晋,南朝四个朝代分别为松、齐、梁、陈,故③指梁,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上,春秋之后是战国,秦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秦朝因暴政灭亡进入西汉,西汉之后是东汉,曹丕建立魏进入三国,三国统一于西晋,西晋灭亡进入东晋十六国,刘裕灭亡东晋南方进入南朝,同时十六国结束进入北朝,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排除A项;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东晋没有统一全国,C项符合题意;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排除A项;东晋得到南北方大贵族的拥戴,排除B项;东晋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解析】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A
【解析】根据所学,420—589 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即南朝的四个政权,其中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陈朝最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解析】根据所学,南京是六朝古都,其中有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等。C项正确;ABD项与“建业、建康、金陵”等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建康是南朝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建康,C项正确;洛阳是唐朝时繁华的城市,排除A项;长安是隋唐时期的大都市,排除B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解析】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表明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后期,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南方“赋轻役稀”,故排除C项;“城市经济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10.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推广和改进了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不全面,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B
【解析】据所学知,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劳动力,③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工具与技术,④南方相对比北方社会安定,B①②③④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不是江南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而是结果,排除包含⑤的AD项;C选项不全,排除。故选B项。
1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两晋是指西晋和东晋,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因此题目考查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3. 秦 西汉 西晋 东晋
【解析】(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4)316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本题考查秦朝、西晋、东晋和汉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14.(1)黄巾起义(2)八王之乱(3)南朝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2)根据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根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15.(1)老子
(2)主父偃
(3)王猛
(4)司马睿
(5)张角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所以与“道家学派创始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老子”。
(2)根据所学可知,向汉武帝提出“推恩”建议的大臣是主父偃。所以与“向汉武帝提出“推恩”建议的大臣”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主父偃”。
(3)根据所学可知,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的汉人丞相是王猛。所以与“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的汉人丞相”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王猛”。
(4)根据所学可知,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所以与“东晋王朝的建立者”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司马睿”。
(5)根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所以与“黄巾起义的领导者”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张角”。
16.(1)巨鹿之战(2)官渡之战(3)赤壁之战(4)淝水之战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的主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队,取得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团结一致打败前秦军队,战败的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17.宋齐梁陈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健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18.(1)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2)陈胜吴广起义
(3)光武中兴
(4)赤壁之战
(5)淝水之战
【解析】【小题1】根据所学知识,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政治联盟,灭亡商朝。灭亡商朝是牧野之战。
【小题2】根据所学知识,"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小题3】根据所学知识,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 ,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光武中兴。
【小题4】根据所学知识,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
【小题5】根据所学知识,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
19.(1)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齐桓公改革;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3)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起到了防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农业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4)以农为本;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5)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
(6)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7)兴办水利工程、政策鼓励、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力的补充等。
【分析】(1)
结合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
依据题干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通过改革,齐国实现了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改革是齐国国力上升的原因。根据材料“东周后期,铁器的使用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可以说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可知,铁器广泛使用的意义是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3)
根据材料信息,知道这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四中的人物是李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推动农业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
材料四“农,天下之本也”表明了汉景帝以农为本的观点,为此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5)
根据材料“……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东晋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根据“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归纳出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
(6)
根据材料“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归纳出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7)
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国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兴办水利工程、政策鼓励、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力的补充等。
20.(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 生产方式:牛耕
(2)注重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 “文景之治”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4)生产工具革新;统治者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局面等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生产方式是牛耕。
(2)根据“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了注重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的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文帝和后来的汉景帝在位时期 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 “文景之治”。
(3)根据“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生产工具革新;统治者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局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