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5 23: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推进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的皇帝是
A.宋武帝 B.孝文帝 C.宋文帝 D.苻坚
2.(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3.(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5.(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6.(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一位即可)-------
(2)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3)领导了大泽乡起义(一位即可)--------
(4)230年,率领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5)建立西晋,统一全国-------
(6)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7.(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统一是中 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的?为巩固统一,他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制度?
[统一国家的巩固]
(2)西汉时期哪位皇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他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董仲舒的哪一建议? 为此还在长安兴办了哪一学校?
[政权分立与短暂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也出现局部统一和短暂统一的局面。请写出这一历史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政权 名称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少 数民族政权一例。
[总结认识]
(4)综上所述,你有哪些感悟?
8.(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
(1)西周是被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所灭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请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何时大规模内迁
(4)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写出两点即可)
9.(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历史人物同样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材料一: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摘编自毛泽东在1964年6月24日接见外宾的谈话
材料二:自古书契(文书)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绢类的丝织物)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破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没有不跟着使用的),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 蔡伦传》
材料三: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
——《汉书 司马迁传》
材料四: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请以《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①结合史实对材料中的人物在历史上的贡献加以论述。
②指出杰出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③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180字左右。
10.(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 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
——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1)写出材料一中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人文初祖”一位。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11.(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哪位历史人物?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上述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材料反映的内容是此次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5)材料二反映的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6)从以上两次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12.(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字高薨,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职……择中原大姓(汉族)女了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1)请写出材料一示意图中字母B对应的政权的名称。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一点即可)
(4)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5)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13.(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1)材料反映出山顶洞人的交往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依据材料指出,诸侯争霸出现的原因,写出这一时期的霸主两位。争霸及民族斗争给各民族交往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
(3)材料中的“道路”指的是什么?这条道路对于人类的交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简要勾画出这条道路。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民族交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五: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5)依据材料概括,各民族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举出魏晋以来,内迁各民族与当地汉人交流的史实一例。
14.(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
材料二: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什么变法?
(2)材料一变法内容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什么改革?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15.(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成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采官。”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该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结合所学,除上文内容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写出两点即可)
(3)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16.(2022·吉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改革中规定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其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北魏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措施,使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为隋唐政权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经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是在哪位秦国国君的支持下进行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此次改革在服饰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两则材料的改革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迁都洛阳、说汉化、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B项正确;AC项是南朝宋的皇帝,排除AC项;苻坚是前秦的国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鲜卑族拓跋部,原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成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南方处于南朝时期,因此“北魏统一了全国”不符合史实,因此小美的论文题目《北魏统一了全国》是错误的,故选A。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都是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黄帝、炎帝时期的,故A错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故B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综上故选D。
4.C
【解析】通过题干分析,“云冈石窟”、“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可知这是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艺术,材料中佛像出现汉族服饰风格说明民族融合,C符合题意。A张骞通西域,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B玄奘西行,唐朝时期,与题意不符。D辽宋和战,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故选择C项。
5.B
【解析】依据图片文字“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说明胡人即少数民族可以穿汉人的服饰;汉人也吃上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不能体现北方的统一,A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的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中外交往,C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了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6.(1)黄帝(炎帝) (2)李冰(3)陈胜(吴广) (4)卫温(5)司马炎(晋武帝) (6)孝文帝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统一全国。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
7.(1)嬴政(秦始皇)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汉武帝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太学
(3)西晋 前秦或北魏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国家统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分析】(1)人物: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221年,嬴政(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人物: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建议: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学校: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名称:根据所学可得出,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名称:根据所学可得出,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任意一个即可)
(4)感悟: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国家统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角度作答。
8.(1)犬戎;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东汉、魏、晋时期。
(4)黄河流域的统一;各民族的长期接触与交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两点即可。
【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虽然目的没有达成,但是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和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
(4)可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北方统一的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促进等方面分析归纳。
9.题目: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距、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长万里长城,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
【解析】根据题目《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结合材料内容“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反映的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影响;“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破布)、鱼网以为纸”反映的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史实以及影响;“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反映的司马迁著《史记》的史实以及影响;“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以及影响等内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距、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长万里长城,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
10.(1)炎帝或黄帝
(2)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
(3)迁都洛阳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应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分析】(1)
人物: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炎帝或黄帝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人文初祖”。(任意一位即可)
(2)
事件:根据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
机构: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
(3)
措施:根据材料“……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可得出,迁都洛阳;根据材料“……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可得出,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作用:根据材料“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等角度作答。
(4)
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应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等角度作答。
11.(1)商鞅;商鞅变法。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北魏孝文帝改革;学说汉语。
(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因素: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革者本人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等等。(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因此“商君”指的是商鞅;材料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2)
根据材料,由“决裂阡陌”,可知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由“教民耕战”,可知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根据材料二“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反映的内容是此次改革中的学说汉语。
(5)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的因素,在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革者本人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等等。
12.(1)蜀国
(2)赤壁之战
(3)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政权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解析】(1)200年,曹丕在洛阳建立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建立吴。依据三国都城位置可判断,A魏国;B蜀国;C吴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由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可以看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在是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除此之外,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4)由材料三“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的是魏孝文帝改革中说汉语,与汉族联姻的措施。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自己国家,同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社会进步。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政权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3.(1)状态: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
影响: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道路:丝绸之路;
作用:极大的促进作用;
路线:勾画出大致的路线即可。
(4)目的: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5)方面:经济、文化、思想感情;
史实: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解析】(1)
状态:由材料“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山顶洞人的交往处于平等、自由、互惠互利的状态;
(2)
原因:由材料“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可知,诸侯争霸出现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霸主: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及民族斗争促进各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
道路:由材料“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到中原”可知,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
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交流;
路线: 勾画出大致的路线即可。
(4)
目的:由材料“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行这些政策是为了推行汉化,加强与汉族的交往;
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为隋唐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5)
方面:由材料“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得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史实: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习畜牧养殖知识。
14.(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是富民强国之路;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是富民强国之路;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等。
15.(1)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2)迁都洛阳;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写出两点即可)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1)根据材料“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上文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因此材料中的皇帝”是指孝文帝。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因此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迁都洛阳;改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强国之路,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6.(1)商鞅变法。秦孝公。
(2)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改革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改革中规定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其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此次改革在服饰方面的措施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启示有: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