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5 23: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西晋末年,我国北方内迁的游牧民族主要有
A.匈奴、蒙古、女真、羌 B.匈奴、氐、羌、羯、鲜卑
C.匈奴、蒙古、氐、羯、羌 D.匈奴、鲜卑、蒙古、女真
2.(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A.夏、商、西周 B.西汉、蜀汉、吴
C.宋、齐、梁 D.东汉、西晋
3.(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羯 B.氐、鲜卑 C.匈奴、羌 D.鲜卑、羌
4.(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东晋的建立者是
A.苻坚 B.曹操 C.刘备 D.司马睿
5.(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西晋王朝是自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司马晋”。这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睿 D.司马迁
6.(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自秦朝开始,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80年,结束三国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是
A.魏国 B.蜀国 C.西晋 D.东晋
7.(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位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8.(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9.(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西晋虽然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灭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遭到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B.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C.皇族内部为争权而连年混战 D.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0.(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时,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A.晋武帝 B.晋惠帝 C.晋文帝 D.晋明帝
11.(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汉时期 D.东汉、魏、晋
12.(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王朝建立者
(1)夏朝——
(2)秦朝——
(3)西汉——
(4)(曹)魏——
(5)西晋——
13.(2022·吉林·七年级期末)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都城。
(1)西汉的都城( )。
(2)秦朝的都城( )。
(3)西晋的都城( )。
14.(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鼎立并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这就促使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摘编自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高潮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内迁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故B项正确;蒙古族兴起于13世纪、“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改族名女真为满州族即满族,时间均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D项正确;夏朝都城在阳城,商朝都城在殷,西周都城在镐京,排除A项;西汉都城在长安,蜀都城在成都,吴都城在建业(今南京),排除B项;宋、齐、梁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376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到苻坚淝水之战失败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燕以及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苻秦为氐族建立的政权。436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镇起义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方分裂为东西魏。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所以B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羌建立的政权没有统一过北方,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解析】据所学可知,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D项正确;苻坚是前秦的建立者,排除A项;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B项;刘备是蜀国的建立者,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选项C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A排除;221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建立蜀国,B排除;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D排除;故选C。
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D项正确;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排除A项;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与定都洛阳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晋,由于八王之乱等原因,北方大乱,北民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虽然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西晋灭亡的原因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腐朽,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导致西晋衰落;对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对少数民族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了西晋,西晋灭亡,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ABC项排除。故选D项。
10.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武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皇帝不是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时在位的皇帝,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开始内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内迁,就发生于此时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时间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时间不符;故选D。
12.(1)禹
(2)秦始皇(嬴政)
(3)刘邦(汉高祖)
(4)曹丕
(5)司马炎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
(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5)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13.(1)长安。
(2)咸阳。
(3)洛阳。
【解析】(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因此西汉的都城在长安。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因此秦朝的都城在咸阳。
(3)公元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因此西晋的都城在洛阳。
14.(1)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史实:秦筑长城抵御匈奴;秦派兵征服越族;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等。
(3)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或改革。
(4)主流:民族融合。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
根据材料“……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可得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具体史实:秦筑长城抵御匈奴;秦派兵征服越族;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等。
(3)
根据材料“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或改革。
(4)
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华夏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可得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民族融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