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母亲品格,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
2.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2.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
师: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朱德同志怀着真挚的感情,为我们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回忆我的母亲)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母亲品格,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
2.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2.了解背景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本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为《回忆我的母亲》。
3.识别文体
回 忆 录
概念 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
表现形式 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文体特点 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人物的经历和思想;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4.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溺死( nì ) 私塾( shú ) 劳碌( lù ) 和蔼( ǎi )
迁徙( xǐ ) 佃农( diàn ) 管束( shù ) 祖籍( jí )
慰勉(wèi miǎn ) 韶关( sháo ) 衙门( yá ) 外甥( shēnɡ )
周济( jì ) 不辍( chuò ) 妯娌( zhóu li ) 为富不仁(rén)
(2)理解词义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安慰勉励。
横蛮:即蛮横,指(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不辍:不停。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完成如下两个任务:
①朱德的母亲给朱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文中表现母亲性格和品质的词语。
②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表现母亲性格和品质的词语: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支持革命、深明大义……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第三部分(第14—17段),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再读课文。
1.根据具体事件感受母亲的形象
师:母亲的性格与品质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这个表格。
课件出示:
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 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识大体、明事理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勤劳朴实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支持革命
年老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2.分析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线索
师: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件出示:
预设: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引发思考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分析了朱德母亲的形象。此前我们也提到,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有“我”的存在,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呢?“我”在文中表露出何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二、精读细研,探究写法
1.走近人物,加深理解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台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师:阅读助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挽联中共有的一个关键词语是什么。
预设 劳动。
师:为什么大家都用“劳动”概括朱德母亲的一生?
预设 因为“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师:母亲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预设 “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2.品味语言,质朴平实
(1)分析语言特色。
师:本文记事回忆,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请分小组探究讨论,说说本文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的原因。
预设 善用朴实的语言,将深情寄寓其中,十分具有感染力。
(2)体会具体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在文中画出触动你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一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表现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③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3.把握特色,夹叙夹议
(1)理解夹叙夹议的作用。
师: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2)感受夹叙夹议写法的表达效果。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
③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⑤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生交流讨论,举手作答)
预设:
①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②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③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④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⑤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⑥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三、课堂小结,归纳升华
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典型事件;语言——质朴无华;组材——时间为序,“勤劳”为线;写法——夹叙夹议。
师:寄其哀,颂其德,报其恩,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女性形象,她就像一座丰碑一样,不仅活在朱德的心中,也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