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变嬗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后浪推前浪,显示为两代人。
——陈旭麓
康有为(1858年生)
孙中山(1866年生)
一辈人? VS 两代人?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革命、改良、朝廷分别指哪三方政治势力?
立宪派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0世纪初的“人”
清廷
革命派
孙中山
黄兴
张謇
康梁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山雨欲来风满楼: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壹
思考1:阅读图片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
◎近代时事漫画《木乃伊——“中国人”》
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廷自掘坟墓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请愿运动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
转而支持革命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mèi,袖子)攘臂,嚣然举行新政。……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挐(rú,纷乱),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谋之新政……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论莱阳民变事》,《国风报》1910年第18期
——引自 《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第212页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前排居中孙中山 右二是黄兴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民族主义 :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民 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 权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广州起义
自立军起义
惠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895年
1900年
1895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8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朝廷:
清末新政加速清廷灭亡
改良派:
转向支持革命
革命派:
以孙中山为首积极准备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旧邦新造: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贰
——中国地图出版社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火线:
四川保路运动
1
夺路、夺款
卖路、卖国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中国地图出版社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全国有十几个省市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辛亥鼎沸,识者已知清之必亡。盖(总)督、(巡)抚什九弃城遁。以身殉节者,闽督松寿、晋抚陆钟琦、赣抚冯汝骙三人而已。
——陈刚一《甘移随笔》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低烈度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中国的华盛顿”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
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表达国家和民族至上观念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帝退位诏书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宣统帝退位前留影
电影《末代皇帝》剧照
爱新觉罗溥仪,1908-1912在位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5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
捍卫共和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5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段
主权在民
赋予人民自由平等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赋予人民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制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人设法
斗争与妥协: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统治,窃国大盗袁世凯获得革命果实
朝廷:
宣统退位,清亡
北洋军阀(在旧官僚和改良派支持下):
实际上窃取革命果实
革命派:
起义成功,建立共和,但革命果实被窃取
二、旧邦新造: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历史之思:
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叁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推翻君主专制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禁止缠足等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思想解放 风俗改变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角度 功绩
除旧方面 (革命角度) 反封建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反帝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布新方面(现代化角度) 政治
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风俗
发生新的变化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什么没有变化?
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
局限: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 ——宋教仁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天下为公,无私奉献
前仆后继、坚毅不懈
除旧布新、民主妥协
爱国爱民、国家复兴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